APP下载

初中音乐学习兴趣的探讨

2015-03-17上海新竹园中学李锦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期
关键词:音乐课课程标准音乐

上海新竹园中学 李锦玲

音乐学科把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感受与鉴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的可能,实现个别化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美国的个别化规定教学”“英国的程序化教学”相继诞生。

在我国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部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正如《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谈到的:“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各自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现代教育的事实表明:传统的音乐课堂按照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无法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个别化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热点和焦点。

每个人由于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共性的音乐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应该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行差异性,个性化的音乐教育。我们音乐课教一个年级就是多个平行班,这样每个平行班就使用同一个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行不通的,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分析每个班的学生。

目前我们使用的初中音乐教材,是经过音乐教育专家反复研究论证的,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使用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使用这套教材的同学,往往因为自身或其他原因,对这套教材颇有意见,认为内容陈旧,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于是自己找了一些其他作品,甚至也夹杂着不适合学生欣赏的内容,要求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欣赏,这时教师可能不经意间,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等内容就被忽视了,甚至脱离了教学大纲。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欣赏了大量的流行音乐,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充当“放映员”这种情况,对于初中音乐教育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并不能提升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学生对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审美体验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要用音乐中的丰富情感来陶冶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

现在的学生欣赏音乐希望实现视听相结合,那么学生最喜欢在欣赏的同时得到什么样的画面配合呢?他们最喜欢在演出的实况上加文字,乐谱,相关画面,故事情节等,而不希望在欣赏的过程中加上老师的解说。“美妙的音乐+丰富的画面+简洁有效的提示信息+老师适当方式点拨=好的欣赏音乐效果”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不是简单的做课件就可以的,我还自己学会了电脑音乐制作,视频音频剪辑,动画制作,各种音乐格式的转化,刻录音乐等。在我近期的公开课上,我选择了一个叙事性很强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较长,如果老师就放着音乐让学生听,他们会感到很乏味,所以我就剪辑了一段唯美的芭蕾和杂技相结合的视频再配上“草桥结拜”的音乐,将现场演奏画面配上“英台抗婚”的音乐,动画配“化蝶”音乐,这样他们就可以轻松地欣赏三段主要的音乐。

二、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手段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作为初中生,有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考了钢琴艺术级。很多这类琴童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但很少能涉及音乐精神的东西,甚至对钢琴没有任何兴趣,只是父母让他们学他们才学。所以老师要使学生在演奏乐器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会音乐。

演唱是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歌曲学习方法长期困扰着学生,由此容易形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不浓厚。我经过多年的思考,认为歌曲学唱可以淡化识谱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歌曲,可以以这样的程序学唱:听—想—唱—演。

三、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但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现和创作活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各类艺术的基本技能,是艺术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也要防止单调机械的纯技术的传授和学习。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我认为音乐老师应从音乐与美学,哲学,文学等姊妹学科的交叉或沟通中围绕人类的思想感情去展开,去抒发。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以及美术、舞蹈、戏剧等领域的问题。这种现象真令人担忧,因为这种偏离音乐艺术属性与音乐文化内涵的教学,可能改变音乐课的学科性质。当然,音乐课中会不同程度涉及一些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涉及他们是为了更好的感受音乐,更好的学习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欣赏“惊愕交响曲”时可以巧妙地联系建筑“巴黎圣母院”一同对比欣赏,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了。

音乐教育并不排除学生对基本的音乐欣赏常识的学习,但更应注重学生对音乐精神世界的理解与感悟。我们在教学中还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猜你喜欢

音乐课课程标准音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圣诞音乐路
音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