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和谐课堂
2015-03-17广东省肇庆市高新区大旺中学袁慎靖
广东省肇庆市高新区大旺中学 袁慎靖
审美,是音乐课的最终目标,大多数音乐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努力做着各种尝试。但是,如何理解审美,怎样把这个抽象的意象做成有形的理论传授出去,各位音乐老师们在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千差万别。
一、形式其实很重要
形式,其实就是一堂课的框架,就是怎样把散乱的知识综合起来传授出去。但音乐课的知识(乐理知识、音乐常识)是附加产品,它的主流是声音——有韵律的声音。所有的音乐知识及其它内容,都是为学生接受这些音乐服务的。所以音乐课的形式可以更丰富、更自由。从学生座次、课堂布置、活动安排到肢体动作、学科综合,可以自由施为,不受限制,只要老师认为需要。因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愉悦的接受这些有韵律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产生情绪反应。
二、歌词与文字提示的误区
是歌曲就有歌词,还有好多器乐曲有欣赏提示和段落总结提示等文字内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容易受文字干扰,但老师要明白,单从文学角度讲,歌词有审美价值,也是歌曲审美的一个方面,但它不能成为左右音乐美的主要角色。器乐曲的文字提示,也只能作为教师备课时的辅助。
好多作品的创作时间已经久远,而且都是以成人的阅历与心态进行的创作,我们的学生阅历与分析还很幼稚,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施教对象。多从音乐元素入手,从声音对听觉的冲击入手,多从作品的音乐性考虑,音乐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学生是很容易听出来的。结合调式调性所表现出的音乐内在张力与音乐元素的强弱、快慢、节奏、节拍等所形成的音乐特点,学生大部分也能听出一二来。在这里,老师的引导与正确认识是很重要的。
三、学科综合的必要与不要
学科综合是近几年的流行,好多教师也感觉到综合的好处,音乐课不再单一,课堂不再担心无话可说、没东西可讲。古今历史,中外文学,世界地理,哲学思想,无奇不有。
记得听过一堂课《独特的音乐风》,内容是介绍内蒙、新疆、西藏的民歌,这位教师先讲了地狱特点,又讲了民族特点,又把王洛宾、才旦卓玛大讲一通,而涉及到民歌、却只听了一遍,没有时间了,内容 很多,知识量很大,但音乐的东西太少,这就失去了音乐课的主旨,是不好的。同样的综合,另一位教师,讲的是《京剧》作为国粹,京剧包含的内容很多,但这位老师在介绍行当、表演及脸谱时,却采用合适的综合,文场的图片与文场伴奏音乐,武场的图片和武场的伴奏音乐对比,学生在听觉上的反映是有所不同的。在介绍脸谱时,又放了一首大家很熟悉的戏歌,形象、生动,学生始终记住的是音乐对听觉的冲击,从课堂就把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了解了大概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学科综合是好事,但不能失去音乐的重心,很多综合知识是需要老师了解的,帮助教师更深理解音乐,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要有选择,不能是老师知道多少,就全加在课堂上,这样反而失去了这些知识的作用,音乐课上成了 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美术课,却怎么也不象音乐课,学生上音乐课,没有得到音乐的东西。
四、音乐课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记得前几年,很多刊物、文章介绍音乐对人的诸如开发智力、提高记忆、延缓衰老甚至抗病、防病等的种种好处,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音乐的热潮,有趣的是,许多医疗、教育、心理研究机构也介入其中,还得出不少有理有据的结论,以让人们更加信服。现在人们理智了,已经不再去片面的夸大音乐的各种功效。但是,类似的事情却时常发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经常会见到一些老师在音乐课堂上联系时事、联系社会,对学生进行一番政治、道德教育。有一名参加全省优质课的老师,讲的课题是《山乡的彩云》,这位老师用了十多分钟时间在介绍现在的环境污染,并让学生讨论发言。环境的好坏与音乐有多少联系吗?有也是牵强的联系。这堂课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看到的污染图片,并进行义愤填膺的讨论,这让我想起了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处罚,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五、音乐艺术首先是游戏
真正的音乐艺术如果要成为更普遍的东西,要侵入社会的各阶层,就必须要求人们把音乐艺术当作一种消遣来欣赏。我听一个朋友随便的弹着钢琴,跟听一个一流的音乐会一样快乐;父母们欣赏孩子的自编音乐剧表演,比欣赏一出名演员演出的戏剧更来兴趣。这是自然发生的情感,而自然发生的情感,正是我们在音乐课堂中要寻找并让学生们彼此感受和体验的。
不止一次的听到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不配合,上课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或抱怨学生不能跟老师的思路走,使得老师的设计不能顺利实施。这里存在着一个对新教育思想的理解问题。传统课堂是老师为主体,学生是对象;素质课堂讲求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现在的和谐课堂的主体是间性的。何为间性?我认为在现实课堂之上没有确定的主体,人人都有可能成其为主体的可能性,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在性合谐。所以,我说音乐艺术是游戏,游戏是没有理由的,游戏本身就是很好的理由。美是一种不能用生存竞争加以解释的东西,音乐审美其实是身体和智能、力量的充溢,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当一个孩子有过多力量时,走路的姿势便会变成跳跃的动作;当一个成人有过多的力量时,走路的姿势便会变成昂扬阔步或跳舞了,在审美观点上,这不是力量的浪费,因为一个舞者,要到一个地点时,不走最便捷的直路,却作一个圆形的旋舞。那么老师们何不利用这种游戏心态在音乐课堂上呢?
音乐的目的是审美,但审美又是隐性的,它即受不同群体、个人性格、品质的影响,却又反作用与人的性格、品质。这种审美在于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心灵净化,三言两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的音乐老师在理解审美和实施音乐审美的同时,要准确的把握分寸,即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是塑造声音美的艺术,音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流的一种语言艺术,这种审美最终的结果,就是塑造和谐的人,充满人之情感的,和谐的人。这也应该是人类教育的最终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