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2015-03-17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何坤生
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 何坤生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强调“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很多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都在孜孜不倦地探讨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大胆尝试,锐意改革,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方面积累了可行经验。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意识,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现代新闻媒体多种多样,电视、报纸、杂志、新闻网站等与我们都不陌生。它们的宣传影响很大,学生们也非常重视。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借用各种媒体的宣传,自然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样,教育教学效果就会比传统的“填鸭式”要强得多。如讲授《财政收入和支出》时,可播放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财政部长作关于国家预算、决算报告的场面,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对于预算、决算与财政收入、支出及财政收支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仿佛身临其境,也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二、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导向,强化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代中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思想和见解,好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少轻信现成的结论,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论。教师应适应他们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实行多渠道开放式教学,把社会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大课堂,让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印证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协调好教材和社会实际的关系,使学生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硬搬理论。要注意加大学生学习社会的力度,如可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进行新闻评述,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根据教材让学生自拟课题,上网查询资料,完成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深刻理解课本理论,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更加相信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使自己的参与意识不断深化。
三、授人以渔、让学生“会问”
曾几何时,我听过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答“没有啦。”这位老师说:“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非常关键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第一,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第二,学会对教材的节题、标题等进行提问。教材中的节题、标题,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此,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去提问。第三,提出异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接触时政热点问题,关注社会、人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对照,看二者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由此发现问题并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总之,发现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会问”“善问”。
四、质疑问难,勇于参与,开拓思维
学贵质疑,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一方面是学生质疑,老师解疑。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学生质疑的基础。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增加了一次参与的机会,也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向现有答案挑战,哪怕是荒唐可笑的,不合情理的错误解答也不要去挖苦讥讽,而应正确地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耐心地寻找正确答案。
另一方面是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对“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例如,在讲“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而是谈自己的消费观,学生会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从而树立了科学的消费观。
总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方法不胜枚举,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的“宝藏”,从中受到教育。所以,我认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全社会应当一齐努力,不仅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更应当在社会实践中让他们主动参与,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明天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