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在英语阅读中的渗透
2015-03-17北京市朝阳区第八十中学体育运动学校赵晓红
北京市朝阳区第八十中学体育运动学校 赵晓红
一 、引言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它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二、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师生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功利化
当今的教育依然深陷应试的泥潭。在唯成绩论的教育大背景下,教育目标不断缩水,只剩教材目标甚至只留考点目标。教师会列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需掌握的技能技巧,而其他方面则只是点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的成长、终身发展则被忽视了。被分数裹挟着的理念很难被内化成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观。
(二)阅读方式浅表化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类越来越崇尚简单、快速的生活。随着数字、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图像开始主导文化传播,人们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据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发现,中学学生课外阅读偏重于容易接受所需时间短的 “快餐文化”,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显著的效果。信息化的时代为学生获取有用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产生了很多弊端。许多大学生在享受到“快餐文化”带来乐趣的同时,开始变得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长远的学习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
(三)课堂形式娱乐化
合理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然而,时下中学英语课堂活动正在被无限滥用,“走秀”成分多,实质性内容少。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各种 “文化快餐”,却很难真正得到祥和宁静的阅读学习情境。
(四)阅读文本无趣化
笔者在听初三复习课时,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学生对于初一、初二的课本已无深刻的印象,能回忆起的课文中经典的好段或好句子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放松了学生背诵好词、好句、好段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时未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深入解析文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英语脏话学生一学就会?首先,学生在接触脏话时,投入了大量注意力。其次,这类词汇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情感的深度会影响到记忆的效果。于是我们就找到了一种新词汇的记忆方法,将词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起来,将新单词个性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于是牢牢记住了这个单词和它的含义。
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所指出的:“教授语言的最高目标是接触到一个外国民族最好的思想及其体系,它的文学、文化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对人文素质培养起核心作用的文学在语言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学英语课程中渗透文学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还可以使其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思辨能力。而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文本细读,进行深度的文本分析,可以避免快餐式浅阅读所导致的对文本材料深层理解能力的缺失,使学生在对文本不断的思考和推敲中同时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获得人文素养和语言习得双丰收。
三、文学渗透——中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回归
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全方位反映人生, 不仅可以促进语言能力发展,还可以使他们吸取人生的养料,获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精神升华,提高思辨能力。因此,文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文学作品是语言学习的生动素材
Povey称:“文学涵盖多种多样的句法结构和最丰富的词汇。因此,中学英语课程不仅担当起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任务,还应该承载人文教育的使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层面上的价值功能不言而喻,作为语言输入材料,真实的文学作品为语言结构、词汇练习提供有意义的语境,给学生提供通过不同语境推测语义的机会,使学生在理解文体结构的同时,理解语言特征。
(二)文学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文学作品是反映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宝库。英美文学 “往往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
渗透文学教学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理解不同文化的信仰、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获得新的文化视觉,通过对比分析本国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多层次性和阐释的多样性,向读者展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的复杂性。Lazar提醒说:“我们对文学中的文化现象应该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对文本中所反映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不应该简单加以接受,而应该进行评价、提出质疑,必要时,甚至可以加以颠覆。”
四、细读——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应有的环节
(一)潜心会文,触摸语言
细读的起点是文章的语言,老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文本接触,从阅读中认真细致地触摸和品味语言,尤其注意别出心裁的结构、奇异新颖的写法等,通过从语言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腻的解读,对于文中的语言形式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二)理清文脉,推导语义
词语以具体的文本为存在情境,在整个文本建构的意义场中产生丰富、生动的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上下文中领悟单词的意义,细致分析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感内涵,找出字里行间及段落中的隐含信息。
(三)整体关照,融会贯通
指导学生以教材文本的整体感知为价值取向,不仅要专注微观言语结构,更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文本整体脉络和内在的逻辑层次,顺藤摸瓜,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尽力挖掘言语的多层面内涵。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孟沙指出:品味语言就要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的内涵;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及思想;欣赏语言的修辞;体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极其艺术性。让学生在阅读在品味语言,感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也就使人文性得以无痕渗透在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