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惺品评《国语》

2015-03-17郑艳玲

关键词:品评四库全书国语

郑艳玲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涉及《国语》的史评著作,如明代邹泉的《尚论编》 “颇有可采之处”[1]761,吴崇节的《古史要评》意在得“纲领节目之旨归”[2],熊尚文的《兰曹读史日记》为见历史之“本来面目”[3],陈继儒的《读书镜》 “以己意折衷”[1]764于历史中使人受益,清代黄鹏杨《读史吟评》“杂咏史事”[1]766等等。关于《国语》的评点本也有不少。[4]此外,还出现大量的选本涉及《国语》,如明代邹迪光“善为滑稽”[5]331,因而在《文府滑稽》选取《国语·晋语》中的3篇,用以“破梦、解酲、益饮、释闷”[5]335。明代唐顺之编选的《文编》选取《国语》18篇,通过评语和多样化的符号[6],以知晓“神明之奥”,得“神明之变化”。[7]刘祜的《文章正论》选取《国语》14篇,为了“有关世教,发明圣学”[8],选取历代古文,“以足垂法戒者为正论,以词胜而理未足者为绪论”[1]1750。方岳贡编选的《历代古文国玮集》选取《国语》78篇,在《凡例》中称:“兹篇之旨,大存名教”。[9]穆文熙辑录的《国语评苑》六卷,全文选取《国语》,汇集韦昭注、宋庠补,并辑录柳宗元等人的评语,又加以评点而成。穆文熙的《国语》评点影响很大,很早就被日本翻刻,广为流传。[10]另有清代徐乾学编注的《御选古文渊鉴》、杨绳武的《文章鼻祖》等等。

钟惺对《国语》的品评收录在他的《史怀》,以及《隐秀轩集》中。《史怀》卷三集中评论《国语》,采摘八国之《语》,形成44则短评,其中1则收入《隐秀轩集》,题为《管仲》[11]。钟惺品评《国语》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通过《国语》的编写以及涉及的事件,进而表达自己对周王朝以及君臣的具体观点和看法;二是对《国语》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品评,分析其道德高低、智慧高下以及个性优劣;三是对《国语》的叙事艺术、写人艺术,以及结构体例等进行点评。

《国语》内容丰富。钟惺在品评《国语》时,以周王室衰微为大背景,从各国君臣的言论中总结经世之论,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钟惺首先从三方面感叹了周王室的衰微。一是从体例来看, 《国语》把宗主国周和各诸侯国列在一起,编成一书,表明了周王室的衰微,所以钟惺说:“《国语》列周,盖以列国待周也;三颂列鲁,盖以天子待鲁也。此周之所以为春秋也。素王素臣,其微可睹矣。”[12]35二是从整体记述来看, 《周语》对中兴之主周宣王的记载偏于过失,但却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事实。周宣王曾经任用贤臣、对外用兵,一改周厉王时代的暴虐,以至出现国家安定的大好局面。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国语》却集中在宣王不籍千亩、为鲁武公立戏、料民三个反面事例上。由此可见,《国语》 “其意曰以宣王而犹如此也,又曰,宣王之世已如此矣。此周衰之所以益不可为也”。[12]35三是从具体内容来看,如襄王拒晋文公请隧一事。隧礼是天子之礼,晋文公却越级请求赐予隧礼,周襄王坚决拒绝,最终维护了周礼,但这确实反映了“周之衰也”。

其次,钟惺强调“和”的思想,认为“和”是治国的基础。 《周语》记载,周景王建造大林钟、无射钟,单穆公劝谏说:“非和也”[13]137。钟惺评论单穆公的劝谏:“和龢者,形与物相安之谓也。器小受大,物过于形,满则溢,倾则危,凡事皆然。孔子所以致感于欹器也。大哉言乎!天人消息之理,不出此一事一言得之。”[12]36对于治国理家而言,“和”非常重要,犹如物与形,要相互匹配、合适才好,如果破坏了“和”,国势必然走向危险的境地。《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废》中史伯把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归结于“去和而取同”,并进一步说明:“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3]573钟惺同意史伯的分析,并赞叹史伯把“和”的思想和天地万物联系起来,十分深刻地揭示了道理:“从来论同者有之,未有以天地生物之理明之者。一言而气运之汙隆,人事之始终备焉。观晏子之论,旨广而意危矣。”[12]43“和”的表现之一就是在具体问题中上下一致,同心同力。越王勾践在起兵攻打吴时,上下同心,最终取胜。越王胜就胜在讲究和,故钟惺评价说:“春秋时,中国君臣轻民命极矣。越以夷裔之主,能用民心而不尽其力,信陵君遂用之以救赵而胜秦,亦以自示其贵精不贵多,在和不在众也。无越之生聚教训,君臣同心,不精不和而欲效其所为,不几于宋襄之仁乎?”[12]46

最后,钟惺对君臣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是君主应仁慈、宽厚。智宣子打算让智瑶作继承人,智果因智瑶不仁而反对,但是智宣子没有采纳,最终智氏亡国。钟惺评道:“不仁之能灭宗,人知之;五贤之能灭宗,人不知也。古灭亡之人,岂皆庸愚乎哉。”[12]43智瑶具备五种贤能,但却十分不仁,他以五贤凌驾他人,再去实行不仁之举,这才是最可怕的。钟惺同意智果的看法,强调仁是君主的第一要义。如果君主丧失仁,进而暴虐,则难免一场灾难。密康公和恭王同游时得到了三个美女,拒绝献出,导致亡国。密康公固然小气而贪婪,但是更可怕的是君主过于苛责、不仁厚。所以钟惺评密康公母关于小丑备物终必亡的言论:“密母此言,盖预知王之忮而虐也。从古下之不顺乎上,由上之苛求于下。上苛求于下,而下不能应则怨,怨则畔,畔而上无以制之。此陵替之所以不可反也。”[12]35密康王的德行固然不足以得到三个女子,其结果也是咎由自取,但是因为三个女子而被亡国,恰恰表明恭王之暴虐。之后的西戎反叛,当然也与恭王的暴虐有关,因此,下级叛乱与君主过于苛求有很大的关系。二是臣子应该具备广博的学识、高度的责任心和忠心。鲁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13]185,并通过四时万物的生长来说明道理。钟惺由此评道:“里革论泗渊一事,虞衡月令,本末犁然,乃知春秋士大夫进谏于君,虽极小事,皆有一部掌故,详确有据,非自骋其辨博,正尊其所闻,以明不敢欺也,实臣子恪慎之义。爰居止鲁东门,展禽以为海将有灾。海之鸟兽,知而避之。臧文仲命国人祭焉。执政者有此举动,岂不乖张可笑。此不博之故也。事君者安可以不学。尝诵子产之论实沈骀台,郯子之论官,史墨之论龙,见举远抉幽,如探囊得物,愧文士虚过一生。”[12]37臣子向君主进谏,需要广博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可笑的错误,正如臧文仲不明道理却命国人祭祀海鸟,实在滑稽可叹。春秋时期的臣子,如里革、郯子、史墨,他们都能够以丰富广博的知识,在进谏中取得君主的支持。钟惺由此感叹明代文士知识浅陋,不可与春秋臣子相比。“莒天子仆弑纪公,以其宝来奔”,鲁宣公命人送信给莒太子,要给他封邑,没想到里革却调换了信件,改成流放。里革冒死调换信件,表现出对国家忠心和责任,钟惺由此评价:“人臣于君,拌得一死,何事不可为。况未必死乎?…… ‘公使有司藏罟,师存侍曰,藏罟不如实里革于侧之不忘也。’尤事君居要之语。”[12]37里革事君,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所以钟惺也赞叹乐师存“藏罟不如实里革于侧之不忘”之言。

人物品评,为品评批评的一种。品评批评历史悠久, “它长期地渗透和滋润着中国文学批评,……特别是它的客观理性精神、品级法的鲜明性,它的究本探源、烛幽显微的具体批评方法,都在后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有益的影响”[14]。《论语》中百分之四十为孔子品人的言论,后来刘劭编写《人物志》把人物品评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15]这种人物品评进而发展到对各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品评,[16]成为此后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研究方法。

钟惺在品评《国语》时,特别注意人物的品行,并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评论。首先,钟惺对《国语》人物的德行进行点评。晋献公打败骊戎,俘获骊姬,立为夫人,史苏大胆劝谏,钟惺赞叹史苏之忠:“一圣一贤,与嬖宠并论。忠臣苦口,为国之言。知亡我者之为吾敌,不知其为圣为贤也。似从逢干夷齐口中出之。”[12]41钟惺认为史苏的品质就像龙逢、比干、伯夷、叔齐这样的圣贤之人一样。武公伐晋,杀了晋哀侯,晋大夫栾共子为哀侯战斗至死,他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13]272栾共子始终如一,誓死捍卫名节,值得敬佩,可惜的是这种人人应该具备的品行却被当今的人所抛弃,真是令人惋惜,因此钟惺这样说:“观此言则死节乃极寻常事也。古忠孝之人,视死节为寻常,故慷慨从容,生焉若作奇事视之,世间岂复有能死者哉?”[12]41

其次,钟惺对《国语》人物的才能、智慧进行点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势力相消长,期间出现不少杰出的人物,各有特点,令人赞叹。施伯曾说:“夫管子,天下之才也”[13]238。钟惺认为施伯的评价非常准确:“‘天下才’三字,遂为古今确评。其为管子知己,又何减于鲍叔也。”[12]39最终齐桓公得到管仲,在他的帮助下取得霸主的地位,其中管仲的才能功不可没。钟惺认为管仲配得上“天下才”三个字,同时也赞叹齐鲁君臣的知人善用。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历来为史家所重视。钟惺在谈及这段历史时,特别赞赏吴王夫差临危不惧的勇气以及越王勾践善于集中智慧进行决断的能力。吴、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乘机袭击吴都,“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13]674。夫差腹背受敌,不得不孤注一掷,与晋军展开殊死搏斗,结果吴军气势充盈,晋军害怕得都不敢作战,最终吴国先歃血,赢得了盟主的地位。夫差赢在关键时刻的勇气和决心,他临危不乱,没有因越国的突袭更改计划,而是越战越勇,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胆量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具有的,所以钟惺评价道:“区区犹欲与晋争一歃之先,其騃极矣。然夫差此时外对强敌,内有大乱,犹能以整兵以待,意气不乱,辞令如故,不露危败之形,其胆量亦自过人。”[12]45吴越争霸中,越国最初失败了,但越王勾践并没有意气消沉,他整顿力量,发展人口和生产,使得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尤其是他在具体事件的决策中善于采纳群臣的意见,更显出帝王的气质。例如吴晋黄池之会后,吴国民众疲惫,越王勾践打算起兵,他为此征询申包胥的意见,又向舌庸、苦成、文种、范蠡、皋如五大夫讨教,最终灭吴称霸。所以钟惺评价勾践:“越王能下其群臣以集其谋者也。不知谋者群臣而断者王也。”[12]45此外,钟惺还点评了范蠡的智慧、孔子的博闻、鲍叔的知人等。

最后,钟惺对《国语》人物个性的优劣进行了分析。钟惺特别欣赏申包胥忠君爱国、仁义诚信的本性:“越王大戒,师将伐吴,楚包胥使于越,此吴楚夙世冤对头头相值也。越王勾践请问战,奚以而可。包胥对以知仁勇。人知包胥之借秦以救楚,不知借越以灭吴,乃可以终其复楚之局,而快其仇吴之志也。古人不欺其君与友如此。”[12]45申包胥出使越国,勾践向他询问攻打吴国的方法,申包胥提出“智”“仁”“勇”是基本条件。申包胥是楚国的大夫,又是伍子胥的好朋友。当他以楚国的名义出使越国时,他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给越国诚恳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借助越国灭吴,最终达到恢复楚国的目的。申包胥忠于楚国、信于越王,令人感动。《晋语》中骊姬谋害太子申生的过程令人不寒而栗。申生个性正直而坚守,却被狡诈阴险的骊姬利用而自杀。钟惺怜惜申生,也指出了他个性上的弱点:“申生始终只一迂而不知变耳。骊姬谓优施曰:‘吾欲为难,安始而可?’优施曰:‘必于申生。其为人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又不忍人。精洁易辱,重偾可疾,不忍人必自忍也。’又曰:‘甚精必愚情而易辱,愚不知避难。’申生作人之实,与其所以可杀之道,被此一辈乱人看破久矣。自来小人之敢于害君子,其故多坐此。此伍胥之刚戾忍询所以不可死也”[12]41-42。

关于《国语》的体例,钟惺这样说: “国有《语》,纪一国之事也,一国之中,以一人一事为始终,变编年为传记之萌也”[12]35,认为 《国语》虽然为国别体史书,但在记述中,以国为纲,以时为目,以人物、事件为中心,这对编年体的记史体例是一种突破,对于后世的纪传体史书的产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记史从编年转向纪传,以《史记》为代表,但在早期文献中,已然存在纪传体例的各种因素,如西周铭文以及《尚书》《诗经》等等,这反映出记史体例发展的内在规律,正如“纪传体孕育的具体过程则主要表现为历史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早期的“《左传》采用编年体,其内容和形式便不太适应了,……随着历史认识的加深,历史内容的丰富,新形式的因素也在突破旧形式的顽强束缚而不断增强着。《国语》 《战国策》已有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比较完整的历史人物描绘了。”[17]之后的《晏子春秋》《燕丹子》均侧重记人记事,此外,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著作也强调了人物和叙事的中心地位。这些因素构成合力,最终迎来《史记》的体例变革。《国语》是这变革中的一环。纵观《国语》,八国历史纷争、君臣治国言论固然非常精彩,但从局部来看,史家的确有意突出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较为完整的特性,如《晋语》一、二中有多章记述骊姬乱国的过程;《吴语》《越语》则在吴越争霸的战争史诗中凸显出夫差和勾践的英雄传奇。所以说,《国语》“为后来以写人为主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18]112此外,钟惺开篇即论 《国语》在纪传体例方面的重要作用,其着眼点在于记史体例的发展,表现出比较明确的发展观,这与他在诗歌方面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钟惺认为《国语》善于刻画人物,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鲁语》记载公父文伯用小鳖来宴请南宫敬叔、露睹父,露睹父不悦而离席,后来公父文伯的母亲批评了儿子。钟惺点评这段故事:“‘将使鳖长而后食之’,愤中浑语,口角如生。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虽怒责其子,然小人哉睹父,亦隐然见于言外矣。孟尝饭客,有一人背烛光,客疑饭不均,不食而去,孟尝自起持其饭比之,客闻,惭而自杀。以一鳖之故,使母逐其子,国去一大夫,举朝纷纷请复,不知睹父此时何以为人?吾以为善愧人者,未有很于文伯之母者也。唐武后有言,‘招客亦须择人’,又何其省也。高识哉。”[12]37-38公父文伯固然令人不悦,但是露睹父愤然离席,还口不择言地说“将使鳖长而后食之”,这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气量狭窄的小人形象。公父文伯母亲严厉地指责儿子不懂礼节:“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13]216她还把儿子赶出了家门,后经人求情才同意回家。公父文伯母亲的做法表面上是教育儿子,其实质与田文比饭如出一辙。因此,这个故事不但表现了露睹父的小人形象,也凸显了公父文伯母“善愧人”的特点。《国语》主要通过人物言语来刻画艺术形象,钟惺对于人物语言也进行了点评,例如《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篇,钟惺认为这部分形象地刻画了小人谗言的样子:“优施教骊姬誉申生之能,与晋国之利,语语为献公伏一死地。人之畏死,有甚于爱其国爱其子者?微哉,千古谗峰如此。”[12]42骊姬赞誉申生 “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13]295,实际上却是处心积虑的谋害,这种居心叵测的谗言可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楚国子西召回王孙胜,叶公极力劝阻,言语道理,十分透彻,钟惺由此评道:“其言曰:‘夫造胜之怨者皆不在矣。思旧怨以修其心,非子职之其谁乎?’盖谓费无极辈已死。白公积怨无所雪,而一发之与子西,此情所不宜有而势必所至,何其言之透也。”[12]44-45叶公断定白公一定会针对子西发难,这种预测来自于他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可惜子西过于盲目,导致引狼入室。 《国语》写人不及《左传》,但也能够有所突出, “虽然还以记言为主,纪事为辅,可是书中先后记述了近百个人物,其中有些已经相当生动,性格颇为鲜明,形象比较突出”,“已经表现出相当的艺术水平”。[18]112-114

钟惺赞叹《国语》既有奇特的想象,又有真挚的情感;既有全面的叙述,又有简洁准确的表达。《国语》中有一些奇思妙想,如赵简子曾感叹:“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13]556钟惺认为,赵简子由动物能变化而哀叹人不能变化,其间已经充满“奇想奇论”,虽然是一段“无聊之情”,却促成了窦犨的“一段极正之言”,表现出“发乎情,止乎理,英雄忧生之感”。[12]43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13]237“若必治国家者”一句在这里反复出现,表现出鲍叔牙推荐管仲的真诚。钟惺由此评价:“一语两言之,情辞笃至,感动人主,全在于此。人臣告其君,其文有必不可省者,此类也。”[12]38《国语》善于采用反复的手法来表现语言的真挚、感情的强烈。楚昭王时期的大夫关射父博古通今,无所不知,在《关射父论绝地通天》中他详谈“重黎绝地天通”[13]620-625,令人大开眼界,钟惺评论:“写鬼神之情与祭祀之理,未有如此精核者,说觋巫祝宗,历历有据,事所必有,皆非理所本无。其大旨尽于‘神人不杂’四字,即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之意。”[12]44钟惺认为,关射父言论的主旨在于“神人不杂”,洋洋洒洒一篇大论,从远古“民神不杂”说起,到觋巫祝宗的产生、天地神明不相混乱,又回顾少皞衰落的民神混杂、祭祀无度,以及颛顼恢复旧规,以达“绝地通天”。娓娓道来的文字,把民神不杂的道理一一说出,详尽而精核,“鬼神之情与祭祀之理”也就十分明了了。周穆王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他:“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先王耀德不观兵”[13]2,因此应该以德行为主,尽量避免战争。钟惺认为祭公谋父把深刻的用兵之道用精简的语言表现出来,非常精彩: “最简确之言,在此数语。”[12]35钟惺品评《国语》秉承了孔子以来事、文、义相结合的传统。钟惺品评历史的目的是“檃括正史而论断之”,“借古人之天下而发其蕴,上下数百年,扫理障,决群疑,洗沉冤,诛既死,是是非非,唯唯否否,一裁之道义经权,而各成其是”,由此成“经世之书”[12]1,其初衷与刘知几的“史之为务,申以劝戒,树之风声”是一致的。在品评《国语》时,钟惺常常寻章摘句,列出经典片段和言论,从而集中对《国语》的精华进行点评。这也是明代史评的一种风气,如杨一奇、杨简的《史谈补》“摘录事迹,加以论断”[1]763,张大龄的 《玄羽外编》也是“杂采史文,断以己说”[1]764。当然,由于明代整体学风被批评,《史怀》仅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中,且批评钟惺“随事摘录,断以己见”,“其说虽间有创获,而偏驳者多。盖评史者精核义理之事,非掉弄聪明之事也”。[1]763-764但是,钟惺的史评却并没有因官方正统的反感而消失,反而是出现了一些喝彩声和模拟之作,如清代贺赏对《史怀》推崇备至,他在《史怀后序》中称赞:“古今说史者多矣,惟景陵钟氏《史怀》最能发人意智,……俱至论。余故推为万历以来第一书”[19],并根据钟惺的品评附加自己的看法形成一部《史折》。清代华庆远称自己《论世八编》“略似竟陵钟氏《史怀》”[20],是模拟《史怀》而作。此外,钟惺的《国语》品评也被出版商选择、辑录,进而出现了不少题名钟惺的《国语》的著述,如陈仁锡、钟惺评的《国语》,陈淏子辑、钟惺评的《国语》、钟惺评选的《国语文归》等等。这都反映了钟惺品评《国语》的影响。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八四[M].济南:齐鲁书社,1996:573.

[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八六[M].济南:齐鲁书社,1996:171.

[4]程继红.明清《国语》评点研究 [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三二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6]姜云鹏.唐顺之古文评点初探——以《文编》为中心[J].文艺评论,2013(6):132-134.

[7]乾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三七七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03.

[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三〇九[M].济南:齐鲁书社,1997:424.

[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三六六[M].济南:齐鲁书社,1997:8.

[10]郭万青.《国语》金李本、张一鲲本、穆文熙本、秦鼎本之关系[J].长江学术,2012(2):140.

[11]钟惺.隐秀轩集[M].李先耕,崔重庆,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02.

[12]钟惺.史怀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国语 [M].陈桐生,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4]曾维才.谈古代文论中的品评批评 [J].文艺理论研究,1990(2):81.

[15]乾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四八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761.

[16]熊国华.论魏晋人物品评对中国美学的贡献和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1990(5):83.

[17]刘凤泉.浅论“纪传体”和“传记文学” [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79.

[18]谭家健.试论《国语》的文学价值[J].江淮论坛,1983(6).

[1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九一[M].济南:齐鲁书社:1996:3.

[2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九〇[M].济南:齐鲁书社:1996:72.

猜你喜欢

品评四库全书国语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