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针告诉你我的态度和立场
----从“胸针外交”透视客体语的跨文化交际价值

2015-03-17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胸针客体外交

熊 璐, 贾 勤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胸针告诉你我的态度和立场
----从“胸针外交”透视客体语的跨文化交际价值

熊 璐, 贾 勤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在简要介绍非语言交际客体语的定义、分类及作用的基础上,以美国著名政治外交家、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胸针政治”为例,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客体语在外交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效运用客体语的优势进行了讨论并给出建议,最后提出客体语研究的关注点。

非语言交际; 客体语; 胸针外交; 跨文化交际

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在日常交际中所占比例远远超过言语交际,Birdwhistell发现言语交际在日常交际中仅占35%,而非语言交际所占份额却高达65%。Mehrabian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际意义有93%是通过表情动作等非语言途径产生[1]。非语言交际在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也因此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1 非语言交际研究简述

1956年,鲁希和基斯在《非语言交际:对人际关系的直观感觉笔记》中首次提出“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此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关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与著作[2]。

1.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Samova & Porter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1]非语言交际,简单说来,即通过语言以外的形式进行的交际,包括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服饰、环境、说话距离等。

1.2 非语言交际的种类

最早对非语言交际分类的是鲁希和基斯基于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进行的分类法。毕继万先生通过总结和借鉴西方学者对非语言交际的认识及研究成果将非语言交际分成以下四类[2]: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1.3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参考毕继万的观点,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分为以下六个方面[2]:1) 重复:在分别的时候,挥手便是一种非语言交际,重复表达分别的信息。2) 否定:摇头或是使眼色都能间接地传递否定意思。3) 代替:一个拥抱,可以抵过千言万语。4) 补充:在表达“高兴”的情绪时,借“蹦的老高”这个动作进行补充。5) 强调:喊口号时表现出坚定的表情或是动作,以强调坚决的态度。6) 调节:谈话中的沉默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气氛。

2 玛德琳·奥尔布赖与她的“胸针外交”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她的政治生涯中,有一点非常引人关注,这便是著名的“胸针外交”。在出席不同的政治场合或国际会议中,奥尔布赖特会佩戴不同的胸针,有的表明她的政治立场,有的表达无声的抗议。胸针已然成为奥尔布赖特的政治标记。在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中,展示了奥尔布赖特佩戴过的各种胸针200多种。2009年,奥尔布赖特出版了她的自传《读我的胸针》,书中介绍了她政治生涯中的各种胸针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她认为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避免直面冲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确立了她独特的外交行事方式。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透析胸针背后的隐含意义及其体现的跨文化价值。这里胸针不仅作为一种饰品,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更用以表达情绪、态度以及相应的立场。正如奥尔布赖特本人所说:“在适当的时间发出正确的信号能够给人际关系增加热度或者施加必要的压力。佩戴不发一言,却胜过滔滔雄辩的胸针真是正逢其时。”[3]

2.1 胸针位置

奥尔布赖特佩戴的胸针每一枚都精心选取,款式及佩戴位置都有讲究。奥尔布赖特大部分胸针都别在近左肩处,并且根据所出席场合的正式度,胸针佩戴的高度也存在差异,场合越正式,胸针佩戴的位置就越高。

肩膀是力量,权利的象征,越靠近则表示重视程度越高。西方宗教神话中,右肩代表睿智,努力,左肩则寓意智慧,和平与安宁,从政治角度不妨理解为右肩象征权力地位,左肩表示自由与和平。奥尔布赖特通常选择在左肩附近佩戴胸针,代表她本人本着和平的态度进行沟通谈判,希望争端矛盾最终能以和平方式得以解决。

2.2 胸针形象

本文参考的285例奥尔布赖特胸针中,动物主题的胸针占127例,静物52例,植物39例,人物13例,其他47例。可以发现,奥尔布赖特倾向通过不同形象向外界传递信息。这里我们选取几例较有名的动物胸针进行介绍。

1) 蛇形胸针。1994年因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拒绝合作,奥尔布赖特对他进行了公开批评。当时的伊拉克新闻界便通过一首小诗来讽刺奥尔布赖特,诗中将她称为“一条绝无仅有的蛇”,而奥尔布赖特本人是非常厌恶蛇的。同年10月,在会见伊拉克官员时,奥尔布赖特佩戴了一枚别致的蛇形胸针,这一举动引起了媒体关注。大家纷纷猜测这与伊拉克新闻界那首讽刺诗有关。就是从这条“蛇”开始,“胸针外交”成为奥尔布赖特政治生涯的标记。这枚精致的别针上,一条蛇缠绕在树枝上。蛇与树在一起被认为是“生命、繁殖、更新和重生”的象征。奥尔布赖特以此有力回应了伊拉克媒体的讽刺,并借此胸针的内涵希望美伊关系能够得以重生。

2) 蜜蜂胸针。2001年的中东和谈中,就推进巴以地位相关问题,奥尔布赖特与时任巴勒斯坦领导人亚希尔·阿拉法特进行了会谈。由于会谈进展不是非常顺利,奥尔布赖特就选择佩戴了一枚蜜蜂胸针。蜜蜂尖锐的尾刺让人第一眼就有所警觉。奥尔布赖特自己说道:“每当要表达措辞激烈的观点时,我通常会戴一枚蜜蜂胸针。”[3]她暗示美国本着和平的态度尽力解决每场纠纷,但如果被逼无奈,也有决心进行反击。昆虫是奥尔布赖特表达强硬政治立场的一种象征,当人们看到奥尔布赖特佩戴着蜜蜂、蜘蛛、甲虫这类胸针时,一定会警惕起来,知道这时的她态度一定是非常强硬的。

3) 勿听坏话,勿出谗言,勿视邪恶。三只猴子的著名胸针是奥尔布赖特“胸针外交”中一大亮点。猴子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有“警告诱惑”的含义,暗示要为错误思想和行为承担责任[4]。通过考量历史文化渊源,这三只猴子“捂耳”、“捂嘴”、“捂眼”的动作应该是源于《论语》中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说,非礼勿视”。因此,这三只猴子的形象极具东方古代智慧。1997年,奥尔布赖特出访俄罗斯。当时美国与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分歧严重,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态度强硬。与普京的会晤中,奥尔布赖特佩戴了这枚胸针,表达自己在当时车臣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 想必普京也接受了奥尔布赖特发出的信息。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奥尔布赖特用简单的胸针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与直面接触的官要间接了解她此刻想要传达的意思。

4) 其他动物形象。在进程缓慢的外交会议中,奥尔布赖特会用海龟,蜗牛等表达自己的焦急心情。螃蟹代表被惹恼。瓢虫表示事情进展顺利。宁静的天鹅,智慧的猫头鹰,代表权力的狮子等。在会见特定国家的官员时,奥尔布赖特对胸针的选择也别出心裁。出访中国时,她会选择龙型胸针,因为龙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物形象。而出访大洋洲国家时,她会选择代表澳大利亚的考拉或是代表新西兰的大几维鸟。动物是奥尔布赖特“胸针外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形象。奥尔布赖特特意考虑出访国的文化及相关背景,有目的的选择佩戴寓意不同的胸针,在外交这一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有助于增进双方关系,有效达到交际目的。

3 讨论与建议

3.1 服饰客体语的运用优势

胸针属于服饰客体语的一种,而外交场合的各种交流则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其中各国社会文化差异和政治经济利益引起的冲突在所难免,如果能巧妙地使用类似胸针这类服饰客体语来传递信息,具有以下优势:

1) 避免语言上的直接冲突,缓和外交气氛。奥尔布赖特在执政生涯中,通过胸针表达情绪及政治立场,在双方关系紧张、冲突一触即发的时刻,非语言交际的方式能够避免正面冲突,在表达己方的态度和立场的同时给对方一定空间思考事态进一步的发展,缓和紧张尴尬的会谈气氛。

2) 生动形象的表意,提前给对方时间做好心理准备,提升交际效率。奥尔布赖特每一次佩戴的胸针有暗含意义,强调当时她对事态的态度与立场。对方如果能了解她的用意,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准备,如此一来,能大大提高谈判和会晤的效率。

3) 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交际特色。奥尔布赖特的“胸针外交”在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可谓独树一帜。她巧妙地将个人情绪融入小小的胸针中,正如奥尔布赖特本人所说:“胸针天生具有表达情意的功能。优雅也罢,平凡也罢,它们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我们是怎样的人,以及希望怎样被人看待。”奥尔布赖特长期精心使用胸针表达态度和立场,形成了自己客体语使用风格,她的会晤对象无一例外地会特别关注并试图准确解读胸针所传递的信息。

3.2 有效运用服饰客体语的建议

奥尔布赖特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交际者。从她“胸针外交”而形成的独特交际风格中,作者提出以下关于服饰客体语运用的建议:

1) 在日常生活中,有效使用客体语对提升交际效果。如能在合适的时间及场合,恰当地选择衣着、饰品和一些特定的个人用品等客体语来传递信息,能够有效提高交际效率并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2) 客体语的应用与解读与文化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客体语体现文化内涵。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存在差异,客体语的运用也会相应变化。因此,在实际中,客体语的运用既要要考虑使用者的文化背景,也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从而选择适中恰当的方形式,使客体语最大程度体现跨文化价值。

4 结束语

客体语作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重要方面,就目前而言,该领域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均还相当有限,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具体到跨文化交际情景模式中,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是跨学科的。除了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还与符号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有重合之处。从跨学科视角对非语言交际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不仅可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提供新的思路。

[1] Samovar L A,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读我的胸针:一位外交官珠宝盒里的故事[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 艾息尔弗力夫. 三不猿[J/OL]. 百度百科[2015-01-07]http://baike.sogou.com/v70874005.htm.

[5]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 杨全良. 非语言交际简述[J]. 外语研究, 1990, 24(2): 18-22. .

[责任编校: 张岩芳]

My Pins Tell You My Attitude-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ole of Object Language from"Pin Diplomacy"

XIONG Lu, JIA Q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On the basis of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object languag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object language in diplomatic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king Albright′s “Pin Diplomacy”for example. Some related advantages were then discussed and some points were also highlighted on the application and studies of object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bject language; Pin Diplomac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5-04-11

熊 璐(198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1003-4684(2015)03-0077-03

H005

A

猜你喜欢

胸针客体外交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气质胸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新颖胸针
吸睛胸针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外交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