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家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闪光
2015-03-17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朱庆发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 朱庆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资源的存在是构成课程的必需条件。文化是人得以成长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生长于斯的人们耳濡目染地感受这些文化,并在其影响下茁壮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成员,客家人是一个极富爱国爱乡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群体,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了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客家文化。因此,梅州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既有自然的、社会的,也有人文性的、科学性的,有德育美育的,还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善于搭建语文教学通向学生生活实践的阶梯,善于捕捉地域文化中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丰富多彩的梅州客家文化中,像客家方言、客家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地区的传奇故事……这些鲜活、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课程,对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独特的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梅州乡土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客家文化的根,铸起客家民系的魂,应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也具有广阔的空间与极大的可能。
然而这些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源,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要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能力必须经过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进行转化,即探寻有可能进入课程,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因此,要做到:一是选择符合教育学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资源,二是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在价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必须与国家课程目标相一致,同时又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和特殊价值。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语文教学中用普通话讲课的前提下,教师穿插使用客家方言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作为客家地方的学生,对普通话里一些音近或音同的字容易混淆。像有两句必须要默写的古诗“海上升明月”“海日生残夜”,其中“升”与“生”“月”与“夜”,学生较难区分,容易写错。后来,让学生在背诵这两句诗时用客家话来发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故此,在客家方言区的语文教学中,要遵循普及普通话和保留客家方言并行不悖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辅以客家方言,把普通话和客家方言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中认识、理解抽象事物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所以还非常有必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文化,在浓郁的氛围中感受文化。也就是说,教师要认识地域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并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让客家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在塑造学生丰富情感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体做法是:在不改变现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语文教学特点,适当引入相关的梅州地方文化知识,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家乡文化的兴趣。如我在讲授《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以广为流传的客家经典故事《三斤狗》作为引子来导入新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理解教材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也传承了客家文化,一举两得。另外,在讲授《诗经》里的古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可以联系客家山歌的语言,若能即兴唱上一二段,那就更妙了。
例如,风吹荷叶一掌平,借问阿妹什么名?
再问阿妹姓什么?手扶花树问芳龄?
妹是好花满园栽,哥是蜜蜂千里来。
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穿插一些客家文化的内容。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梅州大地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自然而然参与到继承和发扬梅州文化的行列中。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梅州文化教育,语文课堂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一定要好好利用,要让梅州文化走进语文教育,让梅州的学生受到本地文化的熏陶。
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突破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寻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源头活水,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培养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的风光与秀美,更要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也发扬光大客家地区的优秀文化,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达到“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
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的确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样道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这也体现了我们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