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小衔接工作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5-03-17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李竹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期
关键词:研讨学科生活

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 李竹林

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坐落于通州区南部新城规划区,毗邻轻轨“八通线”。学校于2007年9月2日落成并投入使用,是一所隶属于通州区教委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为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纲要》的要求,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对中小衔接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正视差异,确定内容

学校成立中小衔接工作小组,一起研讨、分析、梳理、归纳中小学生的客观差异。具体归纳如下。

在身心发展方面,小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幼稚期,在思维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初中生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在思维上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在学习内容方面,小学课程除去语、数、英等学科外,“科学课”“社会课”等综合性课程占很大比重,内容相对简单;中学课程除去语、数、英等学科外,综合性课程细化为理、化、生和史、地等学科,内容相对复杂。

因此,学生从六年级升入初一,学习任务明显增加,学生在心理、生理、生活、学习等方面感到很不适应,若不做好中小有效衔接工作,就会降低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研讨,最终确定从教育管理(管理者)、教学工作(教师)、学习生活(学生)、家庭教育(家长)四方面进行衔接。

二、共同协商,联动教研

(一)教育管理衔接

第一,统一理念。利用行政例会、干部交流学习等机会,中小学分管德育、教学的干部,经常研讨中小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中小学办学的理念、宗旨、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统一管理。中小学德育、教学、后勤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有效衔接教育管理,保障学校工作协调运转。

(二)教学工作衔接

1.合理配备教师

针对我校九年一贯制的特点,在教师配备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尝试打破中小界限,初中教师到小学高年级任课,这种教师配备的形式,促进了师生成长。

2.开展教学研究

六年级和初一的同学科教师结成学科互助组。学期初,共同制定交流计划,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活动安排、活动时间、活动次数。

学期中,针对课标、教材、教法开展集体研讨、互听互评、骨干教师论坛、沙龙研讨、QQ互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即共同研究课标,熟悉相邻学段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向;共同研读教材,学校为初一教师和小学六年级老师相互配备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在对方学段的地位与作用,整体把握中小学教材体系;共同研讨教法,加强中小学双向听课交流,研究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学期末,以中小衔接为主题,针对本学期参加教研活动的体会与收获撰写总结,积累研究成果。

(三)学习生活衔接

1.心理适应性

一是做好“提前走进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

每年寒假,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中小衔接工作方案》,增强中小衔接计划性。

每年6月,即将担任新初一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开始与小学毕业班的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基本情况。

每年7月下旬,学校进行初一分班,确定教师人选,召开家长会,介绍初中学习科目和特点,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合理安排暑期生活。

暑假期间,新初一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

二是上好“开学第一课” ——学生了解教师。

开学伊始,初一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围绕自己的学习经历、教学经历、兴趣爱好等进行自我介绍,针对学科内容、特点、方法进行学科介绍,使学生对教师和所学学科有初步的了解。

三是搞好“走近我身边的同学”活动——学生了解学生。

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围绕“姓名含义、生活环境、个性特点、 行为习惯、 思维方式、 兴趣爱好、 困难疑惑、情感期盼、心路历程 、知音伙伴”等十个方面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相互了解,引导学生主动交往,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是开展“适应与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干预。

由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在初一年级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迈入新校园”“班级的目标与规范”“树立远大理想”“我信任的班集体和同学”“享受初中生活”等心理辅导。

2.学习适应性

一是开展“初一学习生活指导”。学生离校前,由新初一年级长为六年级学生做初一学习生活指导,使六年级学生提前了解初一的学习和生活特点,为升入初中做准备。

二是建立“中小联谊班”。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结成“联谊班”,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生活技能指导等活动,提高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中的适应性。

三是渗透强化学习方法。暑假开学初,新初一年学科备课长通过知识讲座、展板宣传、学法小报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五段学习法”,即“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复习巩固、独立作业、系统总结”,并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具体地培训与指导;初一全体老师有意识的在课堂上渗透本学科学习方法,观察发现不适应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四)家庭教育衔接

1.抓住暑假 “空白期”

毕业前,召开新初一家长会,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合理安排暑期生活,下发语数英衔接作业,布置语文必读书目和英语必会单词,提出学习要求。

2.关注开学“不适期”

开学一个月,召开初一家长会,具体指导家长通过“三看八问”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三看”即看孩子上学去是否心情愉快;看孩子做作业是否完成顺利;看孩子是否愿意说在校遇到的人和事。

“八问”即问:今天学了哪些新课?老师讲的内容你懂不懂?课上、课下老师对你们有什么要求?你最近学习怎么样?你和老师、同学相处的怎么样?班级中发生了哪些事?你为学校和班级做了哪些好事?你需要家长帮你做点儿什么?

3.留心入学“波动期”

学期中,对学生出现的教育问题与家长随时、及时沟通,力争早发现、早解决、家校合作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一。

近年来,我校的中小衔接工作硕果累累,教育教学质量处于通州区前列,连年受到区教委表彰,连续五年被评为通州区综合素质评价优秀校。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中小衔接有效途径,不断挖掘衔接内容,拓展衔接空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研讨学科生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超学科”来啦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无厘头生活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