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史学交流

2015-03-17张广智ZHANGGuangzhi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DepartmentofHistoryFudanUniversityShanghaiChina200433

关键词:西学东渐张峰李勇

张广智ZHANG Guangzhi(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33)(Department of Histor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433)



中外史学交流

Exchange of Sino-foreign Historiography

张广智
ZHANG Guangzhi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Department of Histor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200433)

特约栏目主持人语·Address from Special column anchor

读罢《温州大学学报》“中外史学交流”专栏四篇大作,观文有感,不由想起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倘用之于文明(或文化)也是这样,一个文明(或文化)能永葆青春,它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交流。观世界文明之进程,一个沉睡或休眠的文明,怎能有“天光云影”,成卓然气象。因而,文明(文化)以交流而出彩更新,史学交流尤甚,理由呢?因为史学,它是文化中的文化,文明之中枢。

晚近以来,中外(西)史学交流的历史研究,引起了我国学界广泛的关注。本栏的几篇论文,从各自的领域,释论与解读中西史学交流之一侧:李勇与张峰的论文同调,西学东渐,说的都是西方史学在东方的回响,李勇论及的是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海峡彼岸的反应,张峰探讨的是“傅斯年的学术思想与近代欧洲史学”之关联,同秉一义(“西”影响“中”),然各有千秋;张洁从“留美学人”与“中国西方史学学科的课程建设”之联系,考察中西史学交流,视角独特,构思精巧,此类文章尚不多见;张井梅的“东学西渐存遗篇”,阐述的是中国史学(中国古代典籍)西传的回音,与上述诸文所论的“西学东渐”不同,正是有了这篇文章,本栏的“中西史学交流”之主旨,才得以名实相符,否则便是单向的“西方史学东传史”了。不管怎样,诸家之文,皆自成一格,以史见论,以蠡测海,让我们从中得以窥见中外(西)史学交流之滔滔汩汩,领略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一幕幕场景,真乃美不胜收也

由此,想到了史学交流的前提。毋庸置疑,交流当然是以双方的互相了解为基础。倘不是这样,何谈对话,遑论沟通,于是包括史学在内的任何文化交流都将是一事无成。以中西史学文化交流而言,也可作如是观。不管怎样,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中西双方都需要在各个方面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我们当然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西方史学,借鉴与汲取它的精华,藉以构建中国的新史学大厦。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消除洋人的“隔帘望月”所产生的种种误解与偏见,又联想到当下,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呼声正不绝于耳,因此,在中国从“史学大国”走向“史学強国”的进程中,这后一点,显得格外重要,也需要我们为之作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笃信,只要历史在前进,那么历史学之树也将是常青的。“往来无穷谓之通”(《周易·系辞上传》),通者,达也,因为无穷的交流,它犹如一条永无止息的长河,“源头活水”奔腾而下,汇入大海,蔚为壮观。中国史学必将在这融通交流中,在重绘世界史学地图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增炎黄子孙之荣光,添华夏文明之璀璨。时不我待,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尤其像李勇、张峰、张洁、张井梅这样一批年轻有为的“中西史学交流史”研究者,当更需要努力,奋发有为,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朱青海)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1.001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张峰李勇
秋qiū天tiān的de颜yán色sè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组图:丰收中国
李勇作品选
张峰独唱音乐会品赏札记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体育的嬗变(1843-1949年)
李勇:不再有一颗纠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