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牧区特色经济发展趋势探析
——基于绿色发展视野
2015-03-17汪丽萍
汪丽萍
西部农牧区特色经济发展趋势探析
——基于绿色发展视野
汪丽萍
[摘要]特色经济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技术为主导、以特色产品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西部农牧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逐渐趋于科学优化;科技和投资在特色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重视提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特色农牧业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牧区特色经济功能日趋多样化。
[关键词]西部;农牧区;特色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
在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背景下,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党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绿色发展之路即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牧业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战略依存关系,通过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也就成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西部农牧区根据地方实际和资源优势,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来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做出了宝贵的探索,这是对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积极认同和实践。本文以内蒙古、西藏和青海三省区为例,重点分析考察近年来西部农牧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农牧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特色经济是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种经济体系或经济发展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举凡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凭借这种个性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保持独特的比较优势和非凡的竞争力。[1]我国西部农牧区发展特色经济是对地方实际的科学认识,是对以往粗放式经营,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为代价,小农业为主的传统农牧业经营模式的反思与突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而政府的政策、制度和科技支持也是重要推动力。
第一,特色经济的发展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对其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有丰富的光、热和水土资源,草地湿地面积大,生物物种资源多样。如西部地区耕地占36.9%,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1.7%、23.8%和17.6%,[2]西部的青海和西藏在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方面居全国第1和第2位,自然资源总丰裕度方面居全国第3和第1位,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型省份,[3]这些独特而优良的资源条件是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优势和潜力。另外,西部地区山川地貌独特、自然风光壮观,民族宗教文化多元,民族风情异彩纷呈,这些宝贵而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又有利于发展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
第二,特色经济的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特色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产业。近年来,内蒙古发展了绿洲肉羊业、特色林沙产业、粮食饲草料、中药材、绒毛皮革、绿色蔬菜瓜果等特色优势环保产业及加工业;西藏发展特色种植业(高原特色粮油作物、蔬菜、藏药材、特色水果及林下资源开发),藏猪、藏鸡等畜禽养殖业,特色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和藏文化产业;青海重点发展了高原特色种植业(粮食、马铃薯、油菜、蚕豆、蔬菜、中藏药、沙棘枸杞等)、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民族纺织业及加工业。可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独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农牧区特色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第三,特色经济的发展以特色技术为主导。加强特色技术的研发及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是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近年来,西部地区重视种养殖先进技术的研发,重点推广特色作物栽培、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工程、旱作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和生态治理等先进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特色农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如青海2009年启动生态畜牧业重大科技专项,青海海东地区在油菜、马铃薯和蚕豆的制种及栽培方面处在全国前列。
第四,特色经济的发展以特色产品为核心。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多样的农业生态环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适宜喜温凉性蔬菜、药材、球根类花卉作物生长,农产品具有籽粒大、饱满、营养价值高、色泽鲜亮等特点。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少,是发展特色农牧业和绿色种养业的理想基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具有市场优势。如青海正在崛起的玉树冬虫夏草、乐都紫皮大蒜、互助马铃薯、泽库酸奶、海北羔羊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就以纯净、天然和无污染而闻名。[4]
第五,宏观决策和制度环境。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和国务院2011年《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关于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为西部农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而西部地区近年来明确提出“生态绿区”“生态立省”等战略,完善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财税和信贷等扶持措施,对农牧区工作的指导协调、科技和制度的支持以及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这都是特色经济培育与壮大的优良社会环境。
二、农牧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近年来西部农牧区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动力,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牧区特色经济发展中表现出以下一些基本趋势: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渐趋科学和优化。各省区立足于省情区情特点,积极构建农牧区特色和绿色产业体系,培育具有独特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加快土特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各产业向效益型、特色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民族文化等新兴产业正在被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构建合理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并将西部地区的传统农牧业发展成现代、高效和生态农牧业。二是通过发展特色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如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业等,使农牧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牧区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如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内蒙古支柱产业之一。西藏2013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6.5%。[5]
第二,科技和投资在特色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内涵式集约经营方式转变。一是重视技术支持。把加大农业科技和资本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联系起来协调推进。二是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构建。积极发挥基层农牧业科技服务推广站的作用,发展了行之有效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三省区于21世纪初期开始试点该制度,以“专家+农户”“专家+企业(协会)”等形式促进农牧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逐步形成了“技术服务—创业引领—带动农民—利益联结—增收共赢”的良性局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和增收致富。三是科技推动作用比较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西部三省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与全国平均值有一定差距,但科技进步对西部农牧业经济的产出增加、效益提升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如内蒙古一些农牧业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201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而全国该指标在96%以上,内蒙古家畜改良率、水产良种率也分别达到94%、91.8%;[6]青海近年来推广应用的全膜双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良种体系培育、保护性耕作等一大批新技术,为大力发展农牧业经济探索了新路子。四是不断完善惠农惠牧政策。“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农牧业获得中央投入力度最大、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节本增收。
第三,重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设施农牧业和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突破口,各省积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农牧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农机总动力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近年来迅速提升,如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西藏为45.85%,青海为43%,尤其内蒙古为68.3%,劳动生产率较大幅度提高,加快了农牧业技术进步及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7]二是农牧区基础建设以养殖小区和牛羊育肥场、温室基地和畜棚建设为主,建设设施农牧业生产基地,农牧业效益得以提升。如青海2011年加快海东、海北、海南、黄南等现代农牧业示范(实验)区和河湟流域八个百里万亩(万头)工程建设,建成5个百里万亩(万头)基地,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改善灌溉27.5万亩,建设日光节能温室3万栋,畜用暖棚1.7万栋,建设了一批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了良种工程、防疫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8]三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及建设、游牧民定居、水利设施及新能源建设、农牧区水电路房等配套改造和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积极构建包括动物防疫与监督、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良种繁育等项目的农牧业服务体系。如内蒙古“十五”期间就大力推进了国家马铃薯和大豆等优势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国家甜菜改良分中心、自治区生物育种中心及肉牛和奶牛繁育中心建设,培育出了一批特色农畜产品优良品种。
第四,特色农牧业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追求规模化、基地化和产业化发展。一是建设特色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以优化区域布局,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规模经营。如西藏“七区七带”农牧业战略格局的构建,青海着重培育十大主导产业及生产基地都表现出这个特点,尤其是内蒙古农牧业以培养主导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牛奶、羊绒等八个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和龙头企业,知名企业有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和小肥羊等,农畜产品的加工率已达到52.3%,从根本上提升了农畜产品附加值。[9]二是积极构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专业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专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和农牧业比较利益逐步提高。三是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步伐加快,这是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标准化种养殖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开发“绿色”“有机”的特色农畜产品及精品品牌,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如青海的“天露”牌牛奶、“雪舟”牌牛羊绒、“藏羊”牌地毯、“可可西里”牌牦牛肉等都是有省级著名商标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特色农畜商品,2010年有蔬菜标准园6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7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91个、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72种,[10]大通县和互助县已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农牧区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重视开展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逐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积极落实并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群众保护农牧业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克服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西藏加快实施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累计落实投资48.2亿元。305个村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28个乡镇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等28.3亿元;[5]内蒙古推行草畜平衡,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基本草牧场保护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农田和基本草牧场受林网保护、农田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方面成绩卓著。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19亿亩,约占全国的1/10,为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1]2013年年末内蒙古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0%,实现林业产业产值208.4亿元。[12]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工作全面启动。
第六,农牧区特色经济功能日趋多样化。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认为,农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功能,即具有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活保障、文化传承和休闲、生态调节等四大基本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农牧业被人们重视的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活保障等基本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的农业法律和政策中提出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目标并逐渐成为共识。近年来,我国农业在承担农产品供给功能和就业生活保障功能的同时,其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功能也得到极大重视。[13]
随着西部农牧区特色产业体系中休闲观光农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业的迅速成长,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和休闲、生态调节等功能更加突出。特色经济发展表现出多样化的功能:西部地区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游牧文化得以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水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逐步落实,生态调节功能日益突出,农牧民获得更多收益。如青海农牧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色鲜明的农牧业资源,2011年创办的各类乡村旅游接待点达1867家(不包括玉树),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特色果品种植观光休闲基地、乐都县洪水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等3个休闲园被认定为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4]在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的西藏,乡村旅游也日益兴盛。
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还扩大了非农就业,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牧民素质和收益。如青藏铁路通车后,青海和西藏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2008年,西藏几位农民首次以表演民间歌舞“堆谐”走出高原去广东珠海创业,成为西藏的“农民明星”,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青海湟中县依托我国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发展藏文化产业品牌“八瓣莲花”文化产业,唐卡、藏餐等传统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使许多农牧民从业致富。[15]
三、结 语
西部农牧区发展特色经济的目标是形成经济和社会财富增长、人民生活提高与改善、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实践证明,西部农牧区发展特色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农牧区绿色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从当前的实际看,农牧区特色经济已经表现出多方面的良好态势,针对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自然条件差,农牧业生产条件有限、基础薄弱,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限,农牧民素质和特色经济科技含量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发展思路并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华友.以特色经济结构造就海南竞争力[EB/OL]. [2006-12-26].http://theory.people.com.cn.
[2]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6号[EB/OL].[2008-02-29].http://www.stats.gov.cn.
[3]邓艾.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3.
[4]陆军,张玉兰.青海农牧业唱响“高原腔”[N].农民日报,2010-12-22(1).
[5]佚名.西藏农牧业持续发展2013年粮食产量达96万吨[EB/OL].[2014-02-25].http://xz.people.com.cn/n/2014/ 0119/c138901-20425728.html.
[6]佚名.奋进中的内蒙古农牧业[EB/OL].[2011-09-16].http://www.nmagri.gov.cn/zxq/tpxw/44943.shtml.
[7]佚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农机化工作情况[EB/OL].[2014-01-05].http://finance.people.com.cn.
[8]佚名.青海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N].青海日报,2012-01-31(3).
[9]张五四.共同富裕中建龙头[N].农民日报,2011-05-04(2).
[10]佚名.“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EB/OL].[2014-01-12].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 201101/%7B77242961-60E1-46F3-ABF2-28D8649E6522% 7D.shtml.
[11]温雅莉,阚丽梅,闫静.近10年内蒙古生态建设面积占全国一成[EB/OL].[2014-08-20].http://www.forestry.gov. cn/portal/main/s/72/content-443547.html.
[12]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1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http://www. nmgtj.gov.cn.
[13]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46-348.
[14]王多青,张利锋.青海省3家单位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N].青海日报,2011-03-11.
[15]拉巴次仁,顾玲.古老藏文化创新发展“滋养”广袤高原[N].西部时报,2011-12-09(9).
[责任编辑:李君安]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5)01-0092-04
[收稿日期]2014-07-30
[作者简介]汪丽萍,青海民族大学思政部教授(青海西宁,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