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尔·贝娄对人类状况的关注
——以《寻找格林先生》为例

2015-03-17

外语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贝娄索尔格里

张 军

(黄河科技学院,郑州 450000)

索尔·贝娄对人类状况的关注
——以《寻找格林先生》为例

张 军

(黄河科技学院,郑州 450000)

在《寻找格林先生》中,索尔·贝娄将乔治·格里布的故事转换成一个当代神话,它是《传道书》式的寓言,象征美国公众普遍的生存环境,旨在关注人类状况这一主题。本文探讨贝娄充满寓言式的写作与人类状况这一主题之间的关系。

索尔·贝娄;人类状况;《寻找格林先生》;《传道书》

1 主题:人类状况

索尔·贝娄指出,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观是非人性的。他在《寻找格林先生》中暗示,知识分子处于事业瓶颈的时候,往往迷失梦想的方向,生活态度过于现实其实是一个国家人文梦想的堕落。梦想是为给人生带来意义和快乐,而为了实际的利益放弃自我真正的社会价值是一种悲哀、反人类的思想。《寻找格林先生》的故事情节显示,服务他人带来的不是双赢,而是一种充满艰辛、让人失去判断力的工作。当知识分子都追求自由时,社会便是文明的,但当大家都崇拜现实和攀附权贵时,这个国家便已经堕落与腐化。

贝娄勾勒现实的表象: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芝加哥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和感受,同时用象征世界向世人传达一种思想:人文世界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关系。作品的主人公格里布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要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目标就需要在纷乱的迷惘中客观分析现实,发掘其核心。这充分说明贝娄自己的观点:“没有艺术,就不可能解释现实,艺术和语言的退化导致判断力的衰减”(Singh 1993:280)。小说书写记忆与思考,其中人和事物的记忆写实则作为必要元素出现,因为对于小说里的很多人物来说,芝加哥是传统犹太文化的中心。有学者认为,寻找格林先生实为寻找自我,也是讲述自我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义。事实上,故事中的自我构建在金钱之上(Kindilien 1978:105)。 象征世界的表象凭借故事中主人公格里布的意识而流露,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现实的复杂与浮华,感受到各个阶层和各个种族之间相存共处的本质与形式。

2 人生历程:《传道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进入历史上的阴霾时代:银行和企业倒闭,农业岌岌可危,数百万失业者涌向街头,贫困、饥饿和悲苦在全国蔓延,城市中的现代街区成为绝望情绪的倾吐之地,失落感甚至灾难意识开始进入美国人的思想。20年代的精神世界瞬间坍塌,人们的精神欲望被理性和物质奢求代替,成为个人世界甚至整个美国社会的主宰。但是,在充满无序感和崩溃感的社会情绪中,引导人们寻找用何种精神力量支撑、救赎自我是该时代作家所要探索的真理。《寻找格林先生》显示,理性与现实观念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仍旧是《圣经》的教义与精神。最原始、最直接的经济危机、社会变化、困惑和自省意识催生很多像《寻找格林先生》一样的寓言故事。

格里布是20世纪典型的美国人代表,拥有“向往和渴求美国梦和物质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思想”(Kulshrestha 1978:152)。故事围绕他一次跑外勤的经历展开,详细叙述他在投递救济金支票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下层民众的冷漠、黑人的敌视和多次找寻的失败等。他经历多次曲折,最终才将支票投递出去,但收件人却并非格林先生本人。在大萧条时期谋来一份珍贵的工作后,他仍然坚持追求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但无法摆脱虚华现实生活的诱惑,迷失在追求与认识的无限循环中,因此得出结论:在规定的范围内寻求人生福祉从来不是美国传统文化认同的观念。对于生活在芝加哥的美国犹太人来说,他们愿意栖息在传统的区域文化视野中,用精神和意识寻找未来。《寻找格林先生》显示,犹太人从旧的意识世界到新的意识世界的主要经验都来自传统宗教生活。

贝娄以旁观者的身份和用格里布的经历构成反讽,表现具体现实。小说包含的元素颇多:社会、种族、心理、神话和理论(Marovitz 2002:61-77)。其中,《圣经》中《传道书》的结构影响作品的不同视角、视点及其动态过程。《传道书》是《旧约全书》中“智慧书”的第四卷,其写作对象是当时耶路撒冷的居民。书名本身就是召集的意思,其主题揭示人类的虚空,昭示人类追求各种欲望并无意义。卷首题词明确地指出,人类一生都在追求一些永恒的事物,如自由、真理和智慧。《传道书》被视为犹太教的正典,为所罗门王所著。作者以经历过人生的长者身份,阐述对生死的困惑与绝望及在有限人生过程中的各种追求。首先,作者分析追求智慧:人生意义的实现在于追求现实且价值永恒的东西,但追求智慧和知识不能使人感到满足和充实,因为随着智慧和知识的增加,人会徒增忧愁烦恼。特别是当愚昧的人立在高位,智慧不会带来应有的尊重,不会得到任何回报,也不能使智者延长生命,避免死亡。因此,作者认为智慧本身的虚妄不能改变生命的结局。其次,作者阐述个人的生存观念:他从墙上的门看到希望,悟出“莫强如吃喝快乐”,强调立足现实的重要性;人生要获得意义,就必须尊重现实,懂得如何适应现实,享受生命。这间接证实《圣经》的主旨:只有经历现实的百般痛苦,才会感受到神赋予生命的意义。

贝娄在引语中指出:“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做……”(索尔·贝娄2011:338)。这正是《传道书》中第九章第十节:“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贝娄的故事同样采用“认识”和“寻找”的结构,用文学虚构方式陈述同一事实,引导和激发真实的感受体验,质疑人类追寻智慧;同时,证实在现实面前感受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怀疑正统的人生最高境界,试图从另外的人生道路探求出路。从结构上看,《寻找格林先生》和《传道书》的目的同一:阐明人生虚华,说明当代人生活的虚幻。贝娄在叙述当中屡屡借用《圣经》话语和寓言故事,重新用现实的观点加强《圣经》传统对后世社会的影响,用一种新的阐述方式宣告虚华、浮躁的爵士乐时代和特有的社会结构的结束。

格里布是《圣经》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分子,认为万事都需忍耐和努力,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以此追求人生圆满。这种思想观念与美国大萧条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消极情绪相悖,因此他的工作过程坎坷曲折。在无秩序的社会中,身份秩序遭到破坏。对于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除了加入当时盛行的政治和新闻事业外,只能像格里布一样到救济所从事公益工作。贝娄要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政治冲突或整体美国愿景,而是劳动阶级的生活、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和种族疏隔等,因此作品折射真正的社会意义。格伦德认为,贝娄对美国现行文化的批判通过在小说中揭露日常现实实现,而现实世界的系统才是美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Glenday 1990:1)。在故事结尾,格里布成为一个现代布道者,而贝娄通过对《传道书》的戏拟来表达他对人文主义的现实性思考。犹太裔的主人公陷入文化错位,被美国社会边缘化,却依然不懈地寻找人生的正确方向。对此,贝娄在种族基础上解读文化和政治,这就决定他的文化观和历史观不可避免地来自宗教。借鉴《传道书》的思想,成为解读作家思想的钥匙。

格里布就像一位精神导师,启示并带领世人。作为一名书生,他并非文弱,他经受试炼,依旧忍耐,直到完成所有的任务。他追寻格林先生,实为追寻真理,追寻智慧。毋庸置疑,他最终会因为忍受苦难和坚忍不拔而获得福分。面对笼罩一切的病态社会关系,什么才是人的适当反应?贝娄提供3种选择:人可以毫无保留地爱,通过善事和博爱赋予冷漠自私的人类环境以高尚意义;制造新的希望或者幻觉,取代迷惘,消除冷漠世界的寒风和聊以自慰的谎言;坚忍地承受遭遇,既不认可也不否定,不思考对错,只是硬挺过去。当然,贝娄让他的主人公格里布选择高尚的第一种方式。的确,人类生活的目的是在周围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

由此可以推断出,格里布并非在找寻自己的身份。如果格林先生是钱,钱的确可以确定人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但是从格里布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他并非追求钱财,而是追求智慧和真理。文中出现的种种现实和表象的象征均来自于格里布的思考:“他想知道什么是永恒的;血肉是不是《圣经》中的草…… 这些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家同意与他们一起存在——我们已经到了这样地步,——同时,还有一种现实,它并不取决于同意,而在这种现实的内部,同意是一种花招。但是需要呢? 那种使得这么许许多多的人保持职位的需要呢?请你告诉我,你这个不问世事微不足道的君子,老实人——为什么他用这些话来嘲讽自己。为什么把同意给了苦难?为什么丑恶得这样令人痛苦?因为有什么东西是阴沉的,永远丑恶的?”(索尔·贝娄 2011:347)。这些想法流露出主人公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碰撞:他本身是一个怀有美好愿望、内心充满爱的理想主义者,希望拥有崇高的生活,但社会却残酷无情。于是,他不断寻找能够在现实中实现这种崇高目标的事业。在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寻找当中,他的内心经历自我怀疑与挣扎,展现出真实的内心世界:愿意活在理想的内心世界,把身份界定为高尚的追梦者,甚至不介意做一份大家都不愿做的体力活。格里布这一人物显示,在一个虚华的社会里,傲骨和鄙视一样无用,只有自我毁灭和随波逐流。

3 寻找历程与当代人类生存状况

《传道书》和《寻找格林先生》都有对不同历史现实的深刻感知,是现实表征背后的象征。格里布在传统圣经文化教育下建构“人生虚华”这一观念,然而大萧条时代的绝望情绪远比其它任何传统积极因素的威力要大。贝娄将这些消极情绪巧妙地置于主人公的积极态度与各种象征符号中,用反衬手法奠定作品的悲观主义基调。在这种进退维谷的状况下,主体人的选择便成为决定生命价值最重要的因素。而格里布的经历、寻找过程和最后的自我认识随时间推移不断调整,最后上升到深层认知。他的生存状况、对现实的反应和生存策略3个动态发展过程由投递救济金支票这件小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贝娄详细地描述大萧条时期格里布的境况,其描述现实的方式用插叙完成。由此,作者在格里布的寻找过程中呈现自己的思想感受。故事开始于虚华中的茫然寻找,带有沮丧和失落的情绪,但是失落并非因为从知识分子到投递员的地位跌宕,而是寻找目标时格林先生不在场。表面上讲述的是投递支票,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状况及其对知识分子思想观的不满。格里布原来是一个35岁的古语言讲师、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但由于社会经济崩溃,他失去原有的教育工作,只有托熟人找到一份救济所的投递员工作。这凸显知识分子见证社会和经济的遽变,不能够维持原有的正常生活,不得不无奈适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像格里布这样有信仰有追求的正派人却被孤立无援地抛弃在一个浮华、无序的社会里,成为无名的小人物。人物的命运往往成为体制所控制的群体社会的牺牲品,但他们中极少能在体制框架中找到出路。然而,思想中的保守成分使他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寻找和努力便会生活得很好。《寻找格林先生》关注知识分子在幻想破灭后所发出的抗议,但贝娄只展现意味深长的文字画面,并未进行任何预言或评判。

文本通过设置叙述线索人物来交代现实状况,如格里布的上司雷诺。他通过格里布的回忆出现,并提供寻找的路标。这种寻找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行为,而雷诺的身份就变成引路人:解释现实,提供指南。但是,这个指路人无论自身对错,行路人都要按照他的指点前行。于是,寻找过程就出现迷失。寻找一定要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行,而找不到格林先生的原因是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格里布一份档案记录也没有看,这是他的工作遇到巨大障碍的原因,雷诺应该让他看几个小时档案的,但是显然他认为没有必要,大概认为这项工作并不重要。送几张支票为什么要作周密的准备?”(索尔·贝娄 2011:339)。显然,决策的错误决定迷失的程度。不过,他又提供一些经验和道路指南,帮助格里布寻找目的地。

然而,这些并没有帮到格里布,寻路要靠他的摸索。虽然雷诺告诉他政府工作不需要认真完成,但固执的格里布不畏严寒,坚持把救济金支票送到被救助者手上。雷诺先生告诉他几种投递方法:“碰到邮递员就可以打听一下,如果碰不上他,就到附近的商店和做小买卖的地方去试一下,再不行,就找看门的或是街坊打听。不过你会发现,你要找的人越近,人们愿意告诉你的东西越少。他们什么也不愿意告诉你”(索尔·贝娄 2011:339)。格里布按照这种笼统的方法一一寻找,但又一再碰钉子,因为邮递员早已下班,不得不边找边问。与平白的直叙故事不同,作者在格里布送信过程中插叙涉及这份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一些纷繁复杂的事实,本质上都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送信困难的原因不仅仅是种族问题,如同雷诺的解释:“反正,你会碰到的困难是,谁的情况,他们也不愿意告诉你,他们以为你是便衣侦探,或者是去收分期付款的,或者是替法院送传票的,诸如此类的人,要等到你在那一带露了几个月的面,大家才知道你不过是从救济站来的”(索尔·贝娄 2011:339)。黑人对白人的警戒并非一时状况,暴露出严重的社会种族和阶级问题。白人作为统治美国的主要力量,给黑人带来的政治压力不言而喻,当然也包含犹太人。黑人的本能抗拒和冷漠使格里布工作难度增加到极点。

送信的对象是黑人,而格里布是白人。雷诺告诉他应该找个黑人来干这个工作,但大萧条时期,格里布连这份工作也得之不易。雷诺的话非常清晰地解释为何格里布这样的知识分子会落到跑外勤的地步:“但是目前找不到人,当然你也得吃饭,而且这是公开招工。总得提供就业机会,这话对我也适用。我自己不想出去,我比你资格老三年,如此而已。而且还有法学学位。否则很可能是你坐办公室,我在这大冷天出去跑外勤。付给咱俩的工资都是一样的,原因也完全是一模一样。我的法学学位与这有什么相干?不过你得把这些支票送出去,格里布先生”(索尔·贝娄 2011:339)。面对现实社会的衰退和人的迷惘,格里布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法则,但他仍然保持为人的基本准则,暂时避免被社会淘汰的命运,这是一种自我平衡。周围投递区域的状况变化是他判断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参照,据此不断修正决定。格里布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采用沟通与促进理解的方式工作,从中获取对生存本质的理解。他坚定地寻找格林先生,而且积极适应社会趋势。外表的平静、积极是因为他内心中务实与接受的力量和理想信仰相互对立并相互对话。对立使他重新自我反省,从而找到自己的力量;对话使他得到新的指引和方向。

他这种高于常人的思想和力量折射出教育和信念是人的支撑。他希望从现实中寻找自己的梦想,能找出世界上恒久不变的真理、智慧和希望。自然,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在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是个性与社会习俗之间的碰撞。格里布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地观察社会现象,探索人如何适应社会,而且是洞察与思考混乱社会背后他所能改变的部分,有效处理大量复杂情况,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

格里布的一切思想变化都象征个人信念与外部社会的斗争。人类内心存在一种意识,即自我无法掌控外界的发展,但人类具有改变社会的潜能,只有合理地维系两方平衡,才能驶向胜利。这不仅仅适用于大萧条时期,更适用于当代社会。彼得·海兰德认为,贝娄作品晦暗色彩的根源与时代息息相关,即大萧条和战争年代(Hyland 1992:31),而这正是贝娄作为人文主义大师所要展示给世人的生存参考。只有在特殊的环境和时代中,真正的人性和信念才会展现出来。格里布的经历就是明证,他的人生和信念明确地告诉世人,在遭遇挫折时应该坚持什么。动摇的人彻底落入灾难,而与生俱来的传统信仰和自我形成的理念在美国犹太人的思想中是主宰者,牢不可摧。格伦德总结说,“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交融中的人文主义信念以及道德的合法性,可以归入犹太美国人的文化适应理想”(Glenday 1990:9)。

格里布的故事清楚地说明,要活得有理想、有原则和有信念并非易事;这与地位无关,地位、荣耀只是虚华的社会给予人暂时的功利性身份,一旦社会变迁,即刻成为浮云。但追求真理、追求永恒的精神信念却能给予人强有力的支撑。爱德华·沙皮诺指出,“社会变迁会严重影响民族文化建立,也改变我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所有人都能够从这些变化中意识到建立精神生存法则的重要性” (Shapiro, Wesley 1991:3)。人应该有信仰,有了自己的信仰或理念,人生就不会被社会浮华迷惑双眼,也不会失去方向和目标,这就是贝娄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4 结束语

《寻找格林先生》显示贝娄对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关注。这是一个描述积极追寻人生真理的故事,充满宗教、人文和历史象征。主人公格里布是人文主义传教士的化身,他在世俗世界中心灵层面的显现象征人文主义的创造力和智慧,也是我们梦想和渴望的化身。他拥有高尚、诚实、理想主义的特质,在事业上脚踏实地,在逆境中展现巨大勇气,最终获得成功。贝娄借格里布的寻找暗示当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方向,深刻揭示生存意义主题。

索尔·贝娄.寻找格林先生[A].郑克鲁编.20世纪欧美经典作品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Glenday, M.L.SaulBellowandtheDeclineofHumanism[M].London: MacMillan, 1990.

Hyland, P.SaulBellow[M].London: MacMillan, 1992.

Kindilien, G.A.The Meaning of the Name ‘Green’ in Saul Bellow’sLookingforMr.Green[J].StudiesinShortFiction, 1978(1).

Kulshrestha, Ch.SaulBellow:theProblemofAffirmation[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8.

Marovitz, S.E.Melville and Humor in Bellow’s Early Stories[J].SaulBellowJournal, 2002(2).

Shapiro, E.R., Wesley, C.A.LostinFamiliarPlacesCrea-tingNewConnectionsBetweentheIndividualandSociety[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Singh, S.ConversationswithSaulBellow:ACollectionofSelectedInterviews[M].Roudante: Academic Foundation, 1993.

定稿日期:2015-05-23

SaulBellow’sConcernforHumanConditioninLookingforMr.Green

Zhang Ju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InLookingforMr.Green, Saul Bellow transfigures the story of George Grebe into a contemporary myth, which is a parable of the Ecclesiastics.It symbolizes the general existential environment of American people, for the purpose of thematic concern for the human condition.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low’s allegorical writing and the theme relating to human condition will be explored in detail.

Saul Bellow; human condition;LookingforMr.Green; Ecclesiastics

I106

A

1000-0100(2015)06-0152-4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6.030

【责任编辑王松鹤】

猜你喜欢

贝娄索尔格里
黑天鹅格里布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索尔·贝娄的婚姻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拼音大比武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站立的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