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金融统计评价体系功能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5-03-17王义山郑桂荣
王义山,肖 燕,郑桂荣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系,吉林 长春 13002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而统计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1]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金融行业的数据“储量”随着手机银行、电子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加丰富,数据对金融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数据之所以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处理好金融行业的大数据,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了。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就显得愈加重要。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更好地发挥金融统计评价体系的功能,真正发挥统计提供信息、进行咨询和实行监督的作用。为此,尚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严格执行统计法规,保证金融统计数据质量
金融统计评价体系的作用之一是提供并满足中央银行及各级专业银行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金融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比如CPI(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进而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力度。它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央行是否调息、是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我们以近期我国的CPI资料为例说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近一年多以来,CPI在100.8%~102.5%之间徘徊,最低的是2015年的2月份,最高的是2014年的1月份,属于轻度通货膨胀程度。由于CPI连续处于低水平徘徊,央行决定,从2014年11月2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但是经济下滑趋势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1月份CPI破1,创五年来新低,PPI出现连续35个月负增长,环比降幅扩大,通货紧缩正在由传说变为现实。央行再次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1日再次降息,自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0.25个百分点。降息、降准是在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面临通缩风险的背景下所应该采取的必要举措。有关经济学者预计,今年还有3次以上降准、2次以上降息。正是由于金融统计部门严格按统计法规获取的CPI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为上级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统计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既包括金融类数据,也包括非金融类数据。从金融类数据看,最原始的数据来源于基层,它们是评价体系原始的信息源。这类数据质量如何,关系着中央银行及各个专业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金融统计数据质量是金融统计工作的生命,必须狠抓数据质量,为国家宏观调控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抓好数据源的质量是发挥金融统计评价体系功能的基础。
(一)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出数,提高数据源质量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实施细则》,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及《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提高我国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金融业发展速度加快,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3]原有的金融统计综合评价体系与之不能完全适应,从统计口径看,人民银行、各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各自制订了金融业务,从而金融评价体系统计口径上存在不一致、不协调的情况。所以,迟报、漏报、瞒报统计数据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评价体系及完善金融统计法律法规,促进金融统计评价体系正常运行。
(二)协调好统计与会计的关系,确保数据源质量
尽管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运行了20余年,如今在基层金融单位,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还是同时并存,相互依赖的,依据各自的原则,发挥各自的功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目前来看,金融统计大部分数据仍依赖于报送机构的会计账户和台账信息。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种类拓宽,统计指标一定会随之调整和完善,但是,如果会计部门不按照统计的要求搜集数据,就会形成金融部门需要的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搜集到,从而会影响到金融部门的决策。所以,协调好两者指标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严格执行统计法规,提高数据源质量
近年来,由于金融机构统计工作在管理上强调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拒报、漏报、错报已经很少发生。《统计法》尽管已经实施五年了,但是由于统计法在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方面还存在着惩处力度不强,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从而造成了从领导到群众、从调查者到被调查者,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特别是某些领导为追求政绩,干预统计数据,加上权大于法、片面强调政绩观念等错误现象的存在,迫使统计人员造假,没有充分认识到对统计数据造假,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再加上法规执行过程中机构不健全,人浮于事,导致有法难依、执法难严、违法难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处罚力度,消除人为干扰数据源质量的现象,提高数据源质量,发挥统计监管应有的作用。对于数据源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检查决不能放松,对有意造假的一定要按照《统计法》予以严惩,并追究法律责任。
二、扩大信息来源途径,提供全面准确的金融统计数据
(一)进一步加强金融统计机构的建设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原有的储蓄调查、信贷现金收支调查、货币流通调查以外,与金融相关的调查也越来越重要,如市场物价调查、社会购买力调查、城镇居民收人水平调查等也越来越受到金融部门的重视。金融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金融统计研究中心,增加调查指标,拓宽调查渠道,增加数据来源通道。同时增强统计人员服务全局的责任感,保证能够全面、准确、及时、系统地提供符合要求的金融统计数据。
(二)与国家专业统计部门加强联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部门应该积极地与国家及地方的专业统计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如国家统计局及各省调查总队等,借助这些专业统计机构的能力,来搞好金融部门的社会调查。目前,在市场物价、社会购买力、城镇居民收人水平、农民增产增收、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查都有着很成熟的经验。金融部门借助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学习到统计专业部门的成功经验,完善金融统计在这些方面的短缺,在专项调查的软件开发和人员培训上也可以取得最大的收益;另方面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为金融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系统、全面的统计数据,提高和完善金融统计综合评价体系的功能。
三、加强金融统计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发挥金融统计评价功能提供人才保障
(一)加强现有统计人员业务培训
金融统计部门现有的人员,大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从金融类院校毕业的,懂金融的不一定懂统计,懂统计的也不一定懂金融,数据分析师极其缺乏,他们的知识储备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这就给提高并完善评价体系功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4]因此,金融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上下结合、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金融行业各级统计人员进行评价体系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个问题相当重要。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张平在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恢复建校35周年学术报告中谈到克强经济学,并涉及到到金融领域改革方面的诸多问题,如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百花齐放;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加速转型;人民币国际化渐行渐近;资本市场的多元化等。从中可以看出金融领域的风险与机遇并存,金融统计评价系统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而目前全国报考统计上岗证、统计师的人数远不如考会计上岗证和会计师的人数,这在统计数据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金融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金融统计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加强与金融类院校的联系
2000年以前,人民银行有自己所属的专科、本科院校,2000年以后,这些院校划归地方,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格局,有的专科学校独立升本,有的专科学校与当地其它院校合并,原有的学科及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大多院校把重点放在了金融专业的建设上,原有的统计专业基本上都没有保留,统计专业在经济学科中的现实地位在不断下降,受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过去开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金融统计学》等课程也陆续被边缘化,金融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断层。金融行业想招聘统计硕士、博士也相当困难。所以,金融部门还要加大与金融类院校的联系,密切合作,委托这些院校为其培养既精通会计,又精通统计,还精通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改进金融统计调查方法
(一)改进统计调查方法,为金融统计评价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新常态的到来,金融统计的调查对象也变得日益庞大,天天都有新情况,日日都有新问题。金融统计评价体系如果还是完全依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其它业务这三种老的业务来获取数据,已经无法满足金融统计评价体系对数据的需要,评价体系的作用就无法真正发挥出来。需要强调的是,金融部门除了满足其自身的银行性业务需求以外,还应该满足其管理性业务的需求。这种银行管理性的业务远比银行自身业务性的作用更重要,这是中央政府赋予中央银行及专业银行的特殊权利,毕竟中央银行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它必须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系统、全面的金融统计综合评价的数据。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那么,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金融行业的领导应及早和有关部门协商,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改进金融统计的调查方法,解决当前的统计调查制度存在诸多不统一、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一个专业、一个行业、一套制度的小圈子,而需要从宏观上,更全面、更系统地研究调查方法改革问题,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统计工作的需要。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要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这也给金融统计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金融统计在制定新的调查方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明确调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什么资料;从什么途径能够搜集到必须的资料。另外,哪些资料是急需的,是力所能及的,是能够得到答案的;是通过定期报表还是专门调查来解决。从统计技术角度讲,目前在价格统计及市场调查等领域,抽样推断的方法已经很成熟,金融统计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以保证我们的评价体系能够提出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评价。
五、对现有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
现在各金融机构所设定的指标体系与中央银行制定的指标体系有些并不完全一致。金融机构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数据统计时,一般要求将结果同时报送其上级行和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层层向上汇总,这种做法容易造成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影响金融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统计数据上报方式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统计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上报到国家统一的数据中心,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统计数据质量。在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和历史数据可比的前提条件下,原有金融统计体系中不适合现实情况的统计指标,该撤销的就一定要撤销,该调整口径的就一定要调整好口径,该增加的就应该适时的增加,应该在描述指标的基础上,加强评价指标及预警指标的研究和应用。在新增指标时,要把急需的、力所能及的指标优先加以考虑,指标的含义一定要搞清楚(免得含义不清无法回答),描述金融运行状态时,一定要正确使用统计语言,以免造成误解,给金融统计的评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马启军.大数据时代的金融统计模式创新[J].青海金融,2013,(12):31.
[2]陈逸伦.新时期金融统计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福建金融,2011,(5):52-54.
[3]杨池然.跟随大数据旅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0).
[4]董军杰,武路军,陈月彬.金融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河北金融,201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