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破戒》看明治时期的部落歧视
2015-03-17潘静惠
潘静惠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通过《破戒》看明治时期的部落歧视
潘静惠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日本近代文学流派中,写实主义否定小说的思想性,拟古典主义不讲言志只讲抒情,浪漫主义注重追求自我强调抒情。由此可见,上述的各流派均认为把文学和政治桥接起来或注重思想性,乃是庸俗的表现。直到19世纪后半期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出现,才改写了日本文学作品思想性残缺的历史。其代表作《破戒》揭露了明治时期的社会陋习——部落歧视,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部落民的人权斗争史,为学者了解日本的部落历史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为研究日本的人权发展史提供参考。
自然主义流派;岛崎藤村;《破戒》;部落;部落民
日本自然主义流派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即19世纪后半期的主张重视描写现实,反对艺术形式上讲究技巧的自然主义流派。代表作家是岛崎藤村、田山花袋等人,他们举起了反对旧道德、反对因袭观念的旗帜,主张按照事物原样子去写“真实”,通过作家本人对现实的客观且毫无虚假的描写,烘托出现实的黑暗,作品多充满悲观和绝望的色彩。岛崎藤村的《破戒》,就是一篇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和富于批判精神的作品,该作品揭示了部落民饱受歧视的现实,批判了明治社会的黑暗。
《破戒》描写的是一个部落民为了实现自我所做的挣扎,它是岛崎藤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历经7年时间写作完成,于1906年自费出版。《破戒》因为表现了部落的问题,所以在研究日本部落问题的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该小说也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
一、明治时期的部落歧视
岛崎藤村的创作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岛崎藤村生于1872年,卒于1943年,是日本的诗人和小说家,其小说呈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很多社会矛盾。岛崎藤村的父亲岛崎正树为日本当代国学者。岛崎藤村自幼跟父亲学习《劝学篇》、《千字文》、《孝经》、《论语》等。1887年进明治学院,接受基督教洗礼。1906年出版的《破戒》,通过揭露野蛮的封建身份制度尤其是对“部落民”的剖析,博得广泛赞扬。
部落民是日本中世纪“贱民”的后裔,原被加以“秽多”、“非人”等辱称。明治4年(1871年),明治政府颁布了解放令,即废除“秽多、非人”等称呼,自此身份职业皆为平民。这标志着之前的身份制度以外的身份阶层全被废止。但是,由于当时的日本,正忙于效仿欧美列强的产业革命的成功经验,因此解放令仅限一部分知识分子才能够理解,知道身份制度平等的重要性。在《解放令》颁布之初,全国各地还掀起了多次反对解放部落民、要求撤销《解放令》、甚至公开袭击部落民的事件,可见普通民众的思想中还残存着严重的封建等级意识,未真正受到自由平等的现代文明的洗礼。解放令颁布后反对的暴动历时了2年之多。有的拒绝称呼部落民为新平民,仍然沿袭“秽多”的称呼。解放令刚公布后,县级别的行政上称呼为“旧秽多”,之后又出现了“新民”、“新平民”、“新古平民”等称呼,部落民的称呼发生频繁改变。1905年,奈良县教育委员会的文书上开始使用“特种部落”。除了“特种部落”外,行政上还有“特殊部落”的称呼。解放令的颁布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身份职业的限制,但是部落民在精神上、社会上、经济上更受歧视。
二、《破戒》与部落歧视
明治初期,福泽谕吉和中江兆民等启蒙思想家不断对民众渗透自由民权思想,尤其是天赋人权思想后来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指导理论。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追求民主、自由,但是因为社会现实的黑暗,使得他们彷徨在虚无和绝望之中,企图寻求一种方式来暴露 “现实的痛苦”。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虽然废除了身份制,把原来的部落民改称为新平民。然而实际上,在岛崎藤村写《破戒》的时候,这些新平民却依旧喘息在社会最底层受尽欺凌压迫。岛崎藤村的《破戒》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倍受歧视的部落民濑川丑松的故事。
信州下水内郡饭山町的小学教员濑川丑松搬到了莲花寺居住。原来借宿的旅馆中有位叫大日向的青年,部落民的出身被公开后,被旅馆赶走。丑松本人也是部落民,但是他一直隐瞒了自己的出身。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丑松来到饭山町的小学任教,并遵从父亲告诫隐瞒着自己的出身。然而,这种虚伪使丑松非常苦恼。每当他读了部落民出身的思想家猪子莲太郎的著作和听了他的演讲,总是深深地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莲太郎因他的部落民出身,被师范学校开除,可是,他并不颓唐,而是公开承认自己的出身,并勇敢地大声疾呼,与社会的偏见进行坚决的斗争。丑松也痛恨社会的不合理,却没有起来斗争的勇气,只是沉溺在向现实妥协而求生存的深深的苦闷之中。父亲去世奔丧的路上,丑松与高柳利三郎同行。高柳是去和部落民地区的一个富豪的女儿结婚的。他看中她的陪嫁钱,目的是为参加议员选举而筹集资金。他得知丑松的出身底细后,便散布丑松出身的秘密,迫使丑松陷入窘境。小学校长开始设法将丑松撵出学校。另一方面,猪子莲太郎了解了高柳和部落民姑娘结婚的真正目的后,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对部落民的极大的侮辱。他的无情揭露,招致高柳派的痛恨,在一次演讲时被暴徒暗杀了。丑松敬爱的莲太郎的牺牲,震撼了他的心,他决定破除父亲给他的戒律,在学生面前公开了自己的出身,和他们惜别,去投奔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办农场的大日向。
岛崎藤村首先通过主人公濑川丑松父亲的“戒”,说明当时日本一般民众对部落问题的认识;然后通过猪子莲太郎的反抗和濑川丑松的反省,说明了部落民的立场。最后以丑松的部落民身份告白及奔向美国德克萨斯寻找新天地,说明了部落民的理想。部落民的解放运动在当时的日本根本无法真正实现。岛崎藤村笔下的丑松并没有真正实现自由,这更加烘托了部落歧视这种恶势力的强大所在。
夏目漱石评价《破戒》为“明治小说中可以传世的名作”。《破戒》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明治社会中不合理的身份制度,反映了受歧视的人们的不幸,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受歧视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三、《破戒》的意义
岛崎藤村在作品中真切地勾勒了一个深深被植入部落民意识的年轻人,在思想上的矛盾和徘徊以及想要改变现状的艰难的过程。作为部落民,他要掩藏自己的身份,一旦身份暴露,则会被社会疏远、歧视甚至视为禁忌。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要生存还是要尊严,对部落民来说无疑是一场严苛的考验。部落民的惨状是历代日本政府执行歧视政策带来的恶果。
先行的很多研究论文均提到了《破戒》的现实意义。如吴建华的《日本部落解放运动的历史考察》中提及,日本部落解放运动,作为日本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环,它是日本最下层人民争取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一次伟大反抗;属于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革命斗争的范畴。蒋苇苇的《从岛崎藤村的<破戒>解读日本的部落民问题》中指出,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揭露了荒谬的日本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种恶势力对人的栓桔,为我们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部落民的人权斗争史,更为我们了解日本的部落民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对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具有深远的意义。姚新红的《关于<破戒>的部落歧视问题》中提出,《破戒》这部小说除了在文学上的评价外,还在主题上引起了争论,特别是“部落”方面曾将其定为歧视小说而要求绝版、改版。时至今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评价《破戒》要突破是自我告白小说还是社会小说二者选一的框架,要从总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破戒》的部落歧视问题。
持续至今的部落歧视问题,正是由于明治政府当时的政策和根植在民众心理的禁忌所造成的。明治维新虽然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四民平等,但是没有给部落的解放带来真正的黎明曙光。被歧视部落问题也就成为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歧视的具体形态表现不同,个体体现为交际、结婚或就职上受限制。整体体现为基础设施公然地不完备。在这些被称为“被歧视部落”里,因为贫穷而落入乞丐的屡屡不绝。岛崎藤村的《破戒》揭露的正是这个时代的部落歧视问题,这也正是《破戒》的意义所在。日本近代文学流派中,写实主义否定小说的思想性,拟古典主义不讲言志只讲抒情,浪漫主义注重追求自我强调抒情。由此可见,上述的各流派均认为把文学和政治桥接起来或注重思想性,乃是庸俗的表现。直到19世纪后半期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出现,才改写了日本文学作品思想性残缺的历史。其代表作《破戒》揭露了明治时期的社会陋习——部落歧视,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部落民的人权斗争史,为学者了解日本的部落历史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为研究日本的人权发展史提供参考。
[1]文洁若.岛崎藤村的《破戒》——一部为“贱民”的人权呼吁的小说[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3):53.
[2]缪婷婷.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综合体——试论《破戒》中岛崎藤村批判的不彻底性[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1.
[3]刘金举,孟庆枢.《破戒》再认识:与种姓制度不屈抗争的“社会小说”[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2):60 .
[4]姚新红.关于《破戒》的部落歧视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89.
[5]吴建华.日本部落解放运动的历史考察[J].日本问题研究,1996,(3):48.
[6]刑雪艳,李奇术.“部落问题”:日本边缘社会的文化困境[J].日本问题研究,2012,(3):63.
[7]丛惠媛.从小说《破戒》看日本社会的“差别”(歧视)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5):74.
[8]蒋苇苇.从岛崎藤村的《破戒》解读日本的部落民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13.
2095-4654(2015)01-0071-02
2014-09-11
I10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