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
2015-06-23王莹
王 莹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高校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
王 莹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合流是我国体育文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在这背景下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传统文化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现实影响,并深度剖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各个组成因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接纳内涵。
高校教育;体育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
应当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的见证、文化的结晶,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具有现代意义的体育教育伴随西方教育模式的介入而形成,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已经变成稍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我国国情相适合的教育模式,但严格说来它毕竟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兴文化[1],如何寻找到体育教育同传统间的平衡点,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接纳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中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于西方大学的成功教育模式,而在其数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独特之处,具体体现于下述三点,正是这三点特征,使得教学活动有了接纳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教学时间要求固定
多数大学均将体育教学看成是教学必要计划中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在授课时间的安排上,它始终占有正常授课的一席之地,一般为每周两个课时,学期末接受和其他学科相同的考核,学生体育成绩不合格同样无法顺利毕业,无法得到毕业与学位证书[2]。也就是说,学生在高等院校就读期间,体育是不能不修的,同国外其他学校的自由参与机制比起来,具有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性。这样规定是有道理的,体育确实应当是高校学生皆须参与的科目。在校期间,一定程度的硬性规定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运动知识与运动习惯,同时还可以调节其他课业的紧张度。
(二)课程内容要求统一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一直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给出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强制性,一般要求以运动场为主训基地,用于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体育文化的普及,其中基本技能的讲解、一般性项目的训练是公共体育的主要内容,重点训练奔跑、跳跃、投掷等项目[3],这种内容要求的统一性让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普遍趋同,这和西方自由选课的情况比起来,差异非常明显。课程内容要求统一的优势在于方便教学的规范性,能够使国家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得到满足,方便教学效果评估;而不足之处在于对因材施教的限制,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难以使体育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三)考核形式要求标准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均按照国家所指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长跑、短跑、铅球、跳远等[4]。下表的考核标准执行了很多年,有些地区仍在执行,这样的考核标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随机考核比起来,显得过于刻板,虽然具有方便衡量基本体能的优势,但这种数据过于精确的标准显然是以体育竞赛专业性对待公共体育的非专业性,没有照顾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表1 高校体育考核及格执行标准
上述几种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特征虽然因为教学改革的推行而有所变化,然而其根基仍然没有动摇,影响力仍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体育教学呈现出这些发展特点,而这些发展特点又影响到了传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二者的关系可谓十分微妙。
二、传统文化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传统文化给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经济总量的增加,传统文化中随时被加入一些新的形态,民族根基中的一些思想却历久弥新,未被淘汰,这完全可以说明它有其积极因素与存在价值。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严格说来属于舶来品,是西方文化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与传统文化表面上看来是相互冲突的[5]。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强调健康至上、强调终身体育,后来又加入了心理健康、体育文化的因素在内,到现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思想已经去除了过重的政治色彩,呈现出关注以人为本的良好状态,这和传统文化思想就是相通的了,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学说,始终强调仁,强调人为贵,反对过和不及,这些人性化的思想在体育教育理论中无疑并不过时。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硬性的实践操作规定一直占据重要位置,教师以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少受教材的制约,而将全部精力用于发掘自身的兴趣及擅长项目,并对项目的运动规律产生独特见解。在传统文化中,有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说法,也就是强调自主学习的意思,而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另外现代体育中的课程内容与考核形式的硬性规定,也不能不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精神的另一种折射,其出发点正是为了使学生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学会自强与自立、刻苦。科技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从西方文明中借鉴而来,却在不断的自我摸索及实践中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形式内容,西方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在我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与挑战,比如因为统一观念、科举制度、天人合一等思维的影响,才呈现出上述体育教学的时间固定性、内容统一性与考核标准性几个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文化中包蕴的思维经验性同样对现代体育教学发展构成影响,我们对思维经验性给出的定义是:人体大脑对于经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分析的全过程,是大脑对事物的初步印象与初步定义。我国现代体育教学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而无论优势或者不足,都与这种思维经验性密切相关,而教学不足所受的影响无疑更大一些,虽然经验是所有学科理论的原始出发点,但是离开充分理性实践的经验肯定会变为主观猜度,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硬性设计上,在学生对自我体育能力的认知上,这种思维经验性的影响不容小视。那么我们能不能在高校体育教学同传统文化渗透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呢?怎么样让传统文化对体育的影响达到最佳状态呢?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一向是非常尊重传统文化的,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给我国现代体育教学带来了独特的发展思路与丰富的发展资源,可其中一些无益的思维经验性因素又对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体育教学观念与体育教学实践既要受到政治、经济的限制,也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桎梏。
三、高校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与传统文化融合
(一)教育客体的融合
依自然法则来说,青少年紧随人类文明发展步伐,能够更快地接受现代文化成果,但同时他们又是传承包括传统文化在内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其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是急需要做的事,青少年一方面需要得到大量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巧;另一方面也负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而当传统文化真正为自己所用时,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会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行为更加规范、理想目标更加现实。
(二)教育主体的融合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是复杂的,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知识与技能传播的主体,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对于传统文化的筛选与传承责任也最大。对于教师来讲,应当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技术和文化相结合观念,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并不困难,毕竟体育教师都受过系统的训练,而让技术和文化相结合,对于教师来讲并不是易事,观念的形成无法形成系统考核标准,只有教师自己清楚,只能体现在平素的教学活动中,而因为受到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所致,教师职业的复杂因素不能小视,体育教师同样有只注重专业技术而无视专业精神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融合
传统文化所包蕴的范围极广,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文明似乎都可以介入到文化概念之中。而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则是根据文化传承的必要性而得到的设计结果,本身即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在内。体育教学的形式与文化课教学有差别,内容上的文化传承特征表现不明显,但是却并非没有。在教学中,教师的所有示范、学生的所有练习,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若想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不等同于文字,运动也是文化的形式。当学生领会了某些运动项目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后,肯定会对这些运动项目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比如在足球教学中,认识到蹴鞠的起源发展,了解蹴鞠代表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那么足球教学水平必然上升一个层次。
(四)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包括语言符号与肢体符号两方面,对这两方面的理解与应用达到优良状态,学生才可能同时受到知识技能与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语言符号为例,体育课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要依赖语言,文化传播的重点形式也是离不开嘴巴的,各项体育竞技项目中的技巧介绍无疑都是使用了讲解法。在具体的教学进程中,教师的讲解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功能,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如果可以对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探索,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揣摩,灵活地运用讲解法等特点的语言交流功能,通过语言载体让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体育文化快速有效地渗透到学生认知心理中去,对于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效果将会十分明显。教学实践中,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应当建立一个良好交流的平台,也就是说通过语言交流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是死的,而是要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灵活应用,并同时加以创新,只有能够被创新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文化也才能更好地向技术应用方向输出力量。语言载体的应用是这样,以肢体符号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同样如此。
[1] 罗少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 周遵琴.黔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0,(2):87~89.
[3] 何娟.常德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4] 李文.基于文化视野下的体育教学文化因子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4,(4):28~30.
[5] 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54~55.
2095-4654(2015)01-0093-03
2014-10-28
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基金项目“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和发展研究”(2013ZS13)
G8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