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5-03-17刘玉龙
刘玉龙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试论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刘玉龙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例如著名的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青阳腔、花鼓戏等,这些戏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各省的地方剧种逐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成为各省面临的重要文化任务。本文将对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一番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曾经居于主流位置的传统文化越发边缘化,由此世界各地引发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我国政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为指导,很快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这种背景之下,安徽政府对于地方戏的保护也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安徽地方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多样。早在明嘉靖年间的沿江一带就出现了傩戏,至今贵池仍然保存着这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傩戏也成为研究戏曲的珍贵活化石。明万历前后又出现著名的青阳腔与徽州腔,至今在岳西与潜山一带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安徽的徽剧在中国戏剧史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京剧艺术。安徽地方戏扎根民间,群众基础广泛,深受到民众欢迎。
一、安徽地方戏曲发展的现实困难
虽然安徽省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与扶持地方戏曲,但是也必须认清地方戏曲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各界重视程度不够,地方戏曲自身艺术制约,观众审美需求变化等问题。安徽省展开保护工作的时候必须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然后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各界重视程度不够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在21世纪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而之前很多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重视,同样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行为也明显不够。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不够,导致安徽地方戏曲因为历史文化变迁而失去完整性,丧失了戏曲丰富性。
(二)地方戏曲自身艺术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向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影视、流行音乐、现代舞蹈等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也导致传统地方戏曲原有的娱乐功能与教化功能逐渐减弱。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戏曲已经没有兴趣了,既看不懂戏曲程式,也不喜欢传统戏曲的紧拉慢唱形式,更不理解戏曲的审美理念,地方戏曲逐渐失去了新一代观众。随着老一代观众数量不断减少,地方戏曲的市场不可挽回地丧失了。之前地方戏曲剧团成员的工资与福利基本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方的文艺演出团体是差额拨款,这极大地影响了一些戏曲投入小的地方的演员的物质生活与剧团正常运作。
地方戏曲演出形式方面,一类是体制内的专业剧团,一类是民间草台班子。地方剧种多以草台班子为主,这种演出团体是业余的,很不稳定。1949年之前,草台班子多是农民在农闲之时临时组合的,表演地区也往往仅限于安徽省内。建国之后,在国家引导之下出现了体制内的专业的地方戏曲剧团。20世纪70、80年代之后,地方戏曲出现了大量正规剧团。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剧团生存困难,导致地方戏曲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痛苦地挣扎。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反映出了安徽地方戏曲的生存窘境。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安徽地方戏曲也出现了市场极度萎缩甚至逐渐消失的情况,首先是因为地方戏曲自身存在的原因,同时也因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的话语权逐渐丧失。泗州戏曲不仅凭借戏剧效果吸引观众,更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哲理打动观众;表达了平民化的道德立场与情感。但是泗州戏的表达的价值追求明显已经不太适合现代社会,这使得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
(三)观众审美需求变化
在现代社会,安徽地方戏曲剧种明显已经陈旧,落后于时代步伐。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形式与特定的观众。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观众和50年代、60年代的观众相比,审美趣味与审美追求显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对反封建反传统的简单主题已经失去了兴趣,简单地演绎家庭伦理的故事也不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很明显,他们要追求更高层次、更具感官刺激的审美体验。
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已经不再是对高大全式英雄的崇拜,不再是对大无畏集体主义的认同,也不再是对“三纲五常”“忠君爱国”等的家国大义的表现,更多是个性化的审美追求。例如地方戏的阵地——农村,过去农民在农村是各自进行劳作,娱乐活动极少,地方戏曲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娱乐;但是现在很多农民都已经开始从事工业、商业等工作,娱乐选择更加丰富多样。随着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原来认为美丽的事物已经成为落后的象征。而慢节奏的地方戏曲,封闭式的结构、单一的主题等,显然已经不能再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了。这些因素的变化都表明,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克服很多困难。
综上所述,虽然安徽地方戏曲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与人民的关注,但是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竞相争鸣的时期,地方戏曲由于自身因素与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其生存处境仍然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为了发扬安徽地方戏曲文化,我们应当积极为其今后发展寻找生存策略。
二、传承与保护安徽地方戏曲的对策
针对安徽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困境,学术界的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人建议将传统戏曲现代化与将地方戏曲都市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环境都面临着西方文化涌入的冲击,这导致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将传统戏曲现代化与将地方戏曲都市化的解决办法正是针对这种情况的回应。该方法指出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要想持续发展,绝对不可以因循守旧,孤芳自赏,排斥异己文化,这种固步自封的心态极为不利于我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必须看到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相信传统地方戏曲的魅力,相信地方戏曲不仅可以很好地承载民族文化与传承民族文化,而且可以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由此看来,将传统戏曲现代化与将传统戏曲都市化的提议也是合适当下形式的策略。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将传统戏剧现代化与将传统戏剧都市化做法也是要因地而异的。例如泗州戏的现代化与都市化发展要经过多次尝试,必须与实际情况结合,再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策略。
首先,安徽地方戏曲应当不断地自我提升与及时创新。地方戏曲艺术是会随着历史文化变迁而变化的文化,它必须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创新才能走向成熟,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所以,如果安徽地方戏曲艺术只是坚持“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而不去注入新艺术元素,该戏曲就容易丧失鲜活的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安徽地方戏曲,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的时候,也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使其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以获取持久的发展。不过实事求是而言,安徽地方戏曲中,例如泗州戏此类的地方小戏种,将会面临更大的创新难度,地方戏曲由于自身的地域局限性与受众范围狭窄等原因,对其进行创新或者改革时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展开。例如泗州戏的演出形式、演员专业素质、演员表演技巧、传统剧目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不断创作新剧本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措施,这几年泗州戏剧团生产了很多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例如《懒人嫂》《拙人姐》《花狗子离婚》《摔猪盆》等,这些戏曲真实反映现代市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其中根据沈浩真实事迹改编的现代泗州戏《母亲的嘱托》,内容真实感人,演员表演生动,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从该戏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安徽地方戏要获得长久的生存,必须敢于突破旧形式,不断追求创新,赢得观众认可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总之,自我提升与不断创新的一个关键方法即把一个剧目或者剧种提升到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对于安徽地方戏曲,只要能够充分研究并把握其艺术特点,经过规范新颖的创作,安徽地方戏曲重返市场是有极大的可能的,找到其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真正生命力。
其次,安徽地方戏曲如果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与其它剧种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成功剧种的生存经验。面对地方戏曲市场逐渐萎缩的紧急形势,安徽地方戏曲要善于学习其它地方剧种的生存经验,吸收其他优秀剧中的成功经验,如此,不仅节省了摸索时间,而且利用其他剧种成功演出的社会影响推广本剧种,获得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争取当地政府的关注与支持。由于安徽地方戏曲地域色彩浓厚,所有戏曲都渗透着当地人、当地事、当地语言等特色,记载着本地人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本地人的丰富文化传统,反映了本地民众的现实生活与真实人生体验,是本地人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形式。所以,对于安徽地方戏曲,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与支持其发展。例如在流行某一剧种的地方,当地政府可以定期地举办戏曲演出,为剧团提供场地或者设备支持等。同时,当地政府还要相当地重视培养地方戏曲接班人工作,例如配合文化局收集、整理与保存民间艺人的相关资料,作为其他演员学习的重要资料。地方戏曲犹如地方的文化名片,可以作为当地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资源。例如风阳花鼓戏、安庆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名片,对于当地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安徽地方戏曲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明白一点:当地政府与地方戏曲应当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而地方戏曲又是当地政府的文化名片,对于提高地方知名度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是地方政府比较常用的方法,地方戏曲是重要文化角色,这种模式的成功运作就显示了地方戏曲的兴盛对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意义。
最后,安徽地方戏曲在改革与创新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地方特色,各个戏曲无论历史长短、发展程度如何,都有其自身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点,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等。任何艺术改革与创新,必然要扬弃一些传统而吸收一些新艺术形式的精华之处,但是扬弃并非代表全盘否定,而是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传统艺术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地方戏曲改革并不是与原剧种越不像越好,这样容易丢失其原本的特性。哲学认为共性与个性是辩证关系,共性寓于个性当中,有个性才有共性。地方性作为个性,个性越是鲜明越是独特,其影响将越大。所以,安徽戏曲在改革过程中,追求艺术创新一定要保留其地方特色。
三、结语
安徽地方戏曲与其他众多地方戏曲都是我国劳动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近年来,安徽地方戏曲却面临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困境。随着当今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竞争力之一,如何保护与发扬地方戏曲文化已经是摆在各省市面前的重要问题。地方戏曲作为各地方人民长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立足于本地传统文化,坚持在政府领导下传承与保护地方戏曲,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当中,共同将戏曲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1]郭兴红.安徽庐剧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王长安,黄凌云.安徽戏曲现在刍议[J].戏曲研究,2009,(2).
[3]刘嘉乘.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之建构[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宁中一.当下,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J].文史知识,2007,(9).
2095-4654(2015)01-0058-03
2014-11-10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SK2014A07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安徽界首渔鼓传承与发展研究”(SK2012B365);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课标下,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构建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结合的有效平台”(2013JCJY09)
T8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