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015-03-17姚中峰江婷婷

关键词:受教育者助产教育者

姚中峰,江婷婷

(安徽大学 哲学系,合肥 230601)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思潮多样化等背景下,要想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转变训导式的教育方式、转变单一的教育媒介和死板的教育内容。本文尝试借鉴西方先哲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方法,研究如何采用新的教育媒介,如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教育内容上,整合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领会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分析

在传统主体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规训”和“管教式”的教育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教育的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主-客”二分的基本模式。此教育模式往往在大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筑起了一道围墙,灌输统一的价值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人格的培养;具体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二元对立,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存在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二元化的倾向,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扮演着主角,起着主体和主导作用,并扮演着知识的“代言人”,“自我独白”式地强调着教科书内容的重要性,将学生的行为看作教育者根据安排好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奖励和惩罚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参与性受到限制,导致一种负面的结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为毫无生机的政治宣讲与学生被动的接受两个基本事实。对这种教育活动的评价,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有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储存和重述,师生之间以‘你储我存’的形式存在”[1]。这种“独白”范式教育实质上是否认在它之外有另一种意识的存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将所有的事实都客体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教育者所替代。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主体性参与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掌握第一手的德育资料,是教学内容的表达者和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发挥着主体作用,是能动地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凸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来构成相互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不仅使得教育者突破传统意义上“权威者”和“授业者”的意义,建立教育过程“学习者”和“参与者”的内涵,也使得受教育者充分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的教育模式。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交流、开放性对话、互动式研讨,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并使得个人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展现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成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协调的生态式发展状态[2]。

2.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教育沟通收效甚微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它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者采用机械性、简单化、理论性的方法向受教育者单向灌输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道德知识和行为习惯,不考虑接受者的实际情感,把受教育者看成完全被动和理应服从的承受者;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为了外在目的而盲目地占有知识[3]。这种控制和教化使师生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育者成为了教学资源的拥有者和教学进程的掌控者,脱离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并逐渐把德育活动演变为训练和加工的技术操作步骤,严重抹杀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不仅如此,在此灌输过程中,受教育者只是消极被动接受,个体的思考、怀疑和选择的权利受到了束缚。当学生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被严重压抑时,首先表现出的是思想麻木,对关乎自我成长成才的教育过程熟视无睹,对于老师的情感也处于“沉默”和“休眠”状态中。其次,由于无法真切感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精神世界,而强加于身上的无形之中的等级观念却加剧了学生对于教师言行不一的反感和对其权威意志的漠视,思想教育陷入耗时长、声势大、却收不到实际效果的怪圈,这些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张丽萍[4]的研究也认为如果讨论者一开始就自视为权威,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去教训和侮辱对方或老早已定下对自己权力有利的方案,然后强制推行,则所谓的沟通将只是知会对方一下,说服他们接受这方案,这种情形只能算是思想言论的暴力,绝对没有沟通和共识可言。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杨会敏等[5]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实施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少的方法技巧。毛泽东曾形象的把方法比喻成桥或船,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就是一句空话”[6],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3.只强调社会属性教育,缺少人文关怀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单纯以社会本位为唯一取向和逻辑起点,片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无条件服从和认同,只考虑“社会需要”,忽视甚至否定了个人的自我价值,抹杀了个人的正当需要,把人变成了实现外界目标的工具,忽视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生存、繁衍等生物本能活动,而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人们相互交往所形成的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与同时代或者历史上的个人进行交往,社会也正是作为各个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而存在发展,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的是双方的社会属性,双方通过社会交往相互影响而成长、发展为真正意义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从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理解为培养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交往活动,其本质就在于通过主体的活动、体验、领会、理解,形成对话、共鸣、共悟、共识[3]。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觉解为最终目的,以思想的交流、精神的培育以及境界的提升为主要内容,以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为主要中介的特殊交往实践形式。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即坚持以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作为教育工作的哲学观,把培养社会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坚持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和疏导的方法,满足大学生的生理生存需要和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开发人的价值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受教育者在平等参与、真诚协作和共同创造的交往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教育者对其人格、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得到一种“主体性发展”。同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要用心关爱学生,始终贯穿着真诚之心、无私之爱[8]。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

被福柯视作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技术的规训和说教的传统教育活动极易把学生当做“被管制者”和“被规训者”,从而使学生“对政治思想工作有抵触情绪”,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封闭的、死板的、行不通的,不能很好地给大学生更多的自我教育的机会[3]。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实现从“独白”走向“交往”的转换,就要不断创新,摆脱基于单主体教育的理论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改善价值取向上只重国家、不重个人成长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途径的创新:

1.以人为本,树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地位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等)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完善,传统的违背教学规律和教育原则的“非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必须予以剔除,较之以强制性、封闭性、单向度性和简单化的单向灌输模式,我们诉求更为科学化、人性化,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育方法。哲学家苏格拉底受其母亲(医学助产护士)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一种叫“助产术”的教育方法,他把强制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促进他们形成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我们所说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又被称为“精神助产术”,是指一种通过类比、启发、发问等手段,采用问答形式逐步深入地探讨某个问题,在不断驳斥错误观念的基础上获取某种真知灼见的方法[9]。助产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谈话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被助产者(这里我们可以将之视作被教育者)首先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提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助产者(可将之视作教育者)则可针对其看法的不适当之处提出疑问,让被助产者自己认识到并说出自己的错误,进而促使其提出一些真知灼见,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轻松的谈话在解除传统说教上纲上线的压抑氛围的同时,必将十分有效地使被教育者深刻认识自身错误,接受正确政治思想导向。这种从传统的关注主体性和认知上的“主体-客体”关系转向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了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的共生性和平等性[3]。

我们之所以要借鉴这一方法,是因为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易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可有效改变教育主体高高在上、教育对象“低人一等”的不平等现象,更易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平等参与、真诚协作和共同创造的交往实践中,人格、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始终以尊重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实践性为出发点,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落脚点。“精神助产术”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超越,因此,要积极把握其精神内核,并用以指导德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引入微博微信等新教育媒介,开拓思想教育新阵地

教育媒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专门化程度和一定的教育观[10]。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对学生群体传播先进思想和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与社会进行信息传播、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微信微博在校园新闻宣传工作中呈现了极大的发展前景。

(1)新媒体的优点 与传统校园媒体如校报、广播、橱窗展示、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纸质媒介和网页媒介相比,第一,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操作方便,具有传播及时性、伴随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具优势。传播时效性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用更短的时间得到最新最多的新闻信息。微博、微信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通过爆炸式的方式迅速传播,打破了传统校园媒体的宣传周期限制,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增强了新闻的新鲜度和影响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度较高: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发展,可以通过移动媒体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新闻,打破了校园传统媒体进行新闻宣传时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高校新闻宣传的效率。第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微博、微信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形式,设立话题、通过转发、评论、点赞支持等实现互动传播,全方位立体地让受众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受到冲击和影响,让新闻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更具吸引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师生获取新闻信息的要求。借助新媒体,传统的“教”与“被教”关系己经不再明显,这种教育关系和工作氛围更具人情味,更有亲和力,更易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新媒体使用的必然性 由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新闻资讯[11],微博微信等适应了当下大学生网络在线阅读为主的阅读方式。根据2014年的CNNIC最新统计[12],全国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上网场景多为学校、家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达到63.9%,其中通过台式机、笔记本、手机等上网比例分别为70.8%、43.2%、85.8%,有60.0%的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网络空间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公共领域”,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学生群体互惠分享、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近期一次对安徽大学哲学系学生的调查表明,约21%的大学生倾向于阅读电子、数字书籍,约61%的同学在课余时间选择上网。“微”阅读在年轻人中日渐流行,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越来越成为一种适应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媒介。

毋庸置疑,网络因其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以及不可控性而存在着许多消极影响,给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包括:来自网络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将变得更加经常化、隐蔽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和思维方式的渐变;网络的虚拟性影响了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导致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等。笔者经过摸索,发现一方面做好发布者加强学习、掌握新媒体使用的技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积极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高地,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教育和网络法律学习,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使用新媒体,就会减少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3.以社会实践为依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和重建

有了微博微信等新型教育媒介,我们还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不能换枪不换药,新瓶装旧酒,而要根据当代大学生“求知、求实、求新、求美、求乐、求奇心理强”[13]的特点,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第一,从理论宣传方面讲,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注重宣传内容的政治导向的正确性、思想内涵的丰富性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夺人眼球的新颖性和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宣传的内容往往过于抽象教条,不能将党的理论和道德规范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宣传内容铺天盖地却少有学生问津的尴尬局面,这促使我们在进行理论宣传时,要考虑大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程度。这一点安徽共青团微信平台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安徽共青团微信在推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通常杂以一些当下大学生感兴趣的娱乐信息或励志故事,以消除大学生们对枯燥政治理论信息的抵触情绪。如其10月29日在推送关于四中全会的政治新闻时,就一同推送了“吃货,乃们都被骗了”、“要火的一组漫画”等带有极强青春色彩的新闻故事,从而使广大学生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学习政治理论,在“乐中学”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乐于学”的学习效果。

第二,从生活实践层面讲,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利用鲜活的现实生活培养青年学子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13]。单纯指向“理论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学意义失去创新的根基,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困境[14]。由于传统思想教育过于重视理论宣传和口头说教,导致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所做的工作有很大不足。这种不足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高深政治道德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实践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成性,使受教育者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从中体验、感悟、经历生活的实际情境,寻找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从而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及人本认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生成。在这一点上,安徽大学哲学系在去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就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曾指导学生进行题为《宪政环境下农村社会秩序调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上山下乡的生活实践中切身感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使学生自主产生对我国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能够克服其对生活、对人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疏离;能够促成价值的回归与重建、意义的去蔽与呈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价值诉求与精神需求。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带来的理论启发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作为前沿阵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承担着提升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锤炼意志品质、确立理想信念及培养行为习惯的重任。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平等的对话方式给我们日常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收获,推动了我们继续实施这项措施的决心。我们使用苏格拉底助产术式教育方式,在平时的谈话过程中,在理解被助产者的想法和行为的前提下,突出谈话双方的平等地位,引导被助产者说出自己的见解,认识自己的行为,助产者适时提出不同意见和分析,进而引导其换位思考,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行为。比如:经过多次的互动式谈话,引导独生女王同学认识到自己急切需要锻炼耐心,克制自我,努力积淀知识,最终因表现优秀,被保送至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继续攻读;引导应用心理学专业患有抑郁症的江同学多和父母沟通,积极与人交往,先做事后思考,最终被跨专业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专业,等等。新媒介的使用方便了安徽大学哲学系团学工作的开展,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的热情,使团学活动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自2012年12月系团委腾讯微博(@yaozhongfeng12062)开通以来,我们已发布相关微博700余条,每条信息平均阅读量达到了300次左右,平均系里每两位同学阅读一次,取得了极大的影响和宣传效果。同时,发起互动式微博,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大事、热点事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正能量,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些成绩反过来又极大促进了团学工作的开展,使得安徽大学哲学系连续获评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体育道德风尚奖”、“文化艺术节先进集体”等;各班积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风采展、课前十分钟课程讨论等,体现了集体意识和班级和谐团结氛围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怀有破旧立新的精神,敢于在教育方式、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方面做适时的改变,主动适应当前法制民主的社会环境、互联网化的交流方式和当代大学生求新求乐的思想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俘获当代大学生的芳心,从而走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大、产出小的教育困境,最终达成智育和德育携手并进、共同提高的好局面。

[1]Freire Paulo.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ewYork:Seabury Press,1970:58.

[2]沙 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2(1):77-90.

[3]张 虹,陈琪.交往的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77-79.

[4]张丽萍.走向“以人为本”的师生沟通[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5.

[5]杨会敏,江立成.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207-20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8]刘 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师生交往的启示[J].教书育人,2008,(S4):11-12.

[9]胡 玲,刘希岩.浅谈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史志,2008,(20):102-103.

[10]李 晓.教育媒介的形态演变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5):14-15.

[11]张 博.微博、微信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4:21-23.

[12]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1-)[2015-02-11].http://www.cnidp.cn/.

[13]王招祥.以人为本,提升高校团学工作水平[J].发展·月刊,2010,(8):132.

[14]肖应连.从“独白”到“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42-145.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助产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40例无创分娩的助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