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二语习得中母语文化失语症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17刘夏青,韩小宁,顿小慧

关键词:文化导入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二语习得中母语文化失语症现状及对策研究

刘夏青,韩小宁,顿小慧

(山东工商学院 大学外语部,山东 烟台264005)

摘要:母语文化失语症主要表现为母语文化知识匮乏、母语表达能力低下和母语文化的目的语表达欠妥等方面。在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进行探讨,归纳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二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导入对策,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全球意识,加深其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感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文化鉴别能力,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二语习得;文化失语症;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201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ESP的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编号:14CWXJ49);2013年山东工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译者文化意识与民族元素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QN050)。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2-0106-3

中图分类号:H319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使得在二语习得中导入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是,在二语习得或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了母语文化,继而导致了母语失语症的出现。二语习得中的母语失语症体现在外语学习者缺乏母语文化知识,母语表达能力较低,学习者不会用目的语描述、解释自己的母语文化,无法有效地向目的语受众介绍、宣传母语国家文化。在中国,从丛教授(2000)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概念,她指出,中国的英语教学基本上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大多是对英语世界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1]母语文化失语症将带来很多问题,影响跨文化交流沟通的效果,不利于传播和共享母语文化的精髓。换句话说,母语文化失语症是母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化融合断链的体现。

二语习得和跨文话交际都离不开母语在沟通和交流中的基础作用。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比较,学习者更能了解两种文化的共性、差异以及文化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但现今的二语习得中,多数人专注第一语言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使得母语文化逐渐缺失,导致母语文化失语症。借鉴跨文化交际理论,提出改善母语文化失语症对策,促进母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得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最大限度地接近和理解。

二母语文化失语现状

笔者在讲授《跨文化沟通》这门课的过程中,曾针对中英文化背景给学生做过测试。测试对象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测试内容共有60道中美文化传统知识问答题,其中30道让学生写出四大名著的名称、解释“清明节”“西游记”“孔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其余30道让学生写出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解释“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Halloween”等英美文化常识,要求均用英语进行答题。测试结果显示,被测试者在英美文化试题上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关于中国文化的试题,经过粗略统计,高达15个百分点。有近70%的学习者不能流畅清楚地表达相关的汉语文化话题。笔者随后还对被测试学生进行了分组访谈,95%的学生喜欢西方文化,理由多为西方文化比较新鲜、开放,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已过时。他们认为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学习外语,自然以目的语文化为主要学习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好目的语。对于母语,因为每天都处在母语文化中,不用刻意学习,也可以习得。且多数认为,要想学好目的语,自然要把目的语的文化学习好,他们95%以上非常认同全封闭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做测试之前,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汉语常识的掌握信心十足,但测试之后,学生对结果也颇感意外。可见,无论是外语学习者和教授者都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母语与目的语文化互通的意识。

语言和文化两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元素的习得,更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人们普遍认识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导入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二语习得一般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其二,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被忽略。众所周知,学习者在习得外语时,解码和重组的过程深受母语的影响。当母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点时,通过母语的学习则会提升学习者对目的语学习效率。如汉语学习者在接受英语句子结构中的主、谓、宾结构时,就比接受日语的主、宾、谓结构要容易得多。其三,许多目的语水平很高的外语学习者,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能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其四,许多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对母语文化置之不理。甚至认为这些母语文化都是陈旧过时、不值一提的。总之,多数外语学习者将目的语文化及语言技能的训练凌驾于母语文化和语言之上,缺乏对母语文化的学习意识和动机。

三原因分析

二语习得中多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过多地强调母语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现象,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有很多原因促成了这一误区,如学习者对自己国家和民族自信心不足,母语文化导入存在偏见、母语文化导入力度不够、缺乏母语文化导入环境等。

1.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

许多语言学习者对于西方的电影、音乐、食物(各种快餐)、衣服、奢侈品等情有独钟, 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许多人认为使用国外的东西,过“洋节日”是一种时尚,是与世界接轨的表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情人节、白色情人节、圣诞等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节日。以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为例,很多人反映过年没意思,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其崇尚的舶来节日又何尝不是呢。学习者一谈到西方的事情滔滔不绝,但讲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这种思想虽然在逐渐削弱,但这仍是影响学习者对母语文化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二语习得中文化导入的理解有片面性。

毫无疑问,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文化导入的理解有片面性,即过分强调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母语文化和渗透。只输入目的语文化会使学习者丧失本民族的文化身份,二语习得是建立在母语学习与母语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3.母语文化导入力度不够。

其一,目标语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母语文化的含量低,导致学习者通过正常学习渠道接触母语文化机会较少,他们无法将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重要性一并而论。例如中国虽然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文化的传播力度尚不够。以中国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将中国文化课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应课程,但也没有给予重视,形同虚设。目前,多数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是该课程多为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欣赏诗词歌赋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力度和广度严重不足。

其二,作为外语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语言教育者的母语素质是学习者提高母语素质的榜样。当前许多语言教育者自身母语文化欠缺,双语文化素质均高的语言教育者较少。通过提高语言教育者母语文化素质,才能在语言教授过程中开展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母语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学习者强烈的母语文化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其三,外语教学中,教学方式多以向学习者强调母语与目的语差异为主,这样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双向渠道失去了平衡。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动态交流的过程,只有在相互了解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交流。

4.缺乏母语文化学习环境。

虽然学习者身处在母语文化中,相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学习者接触、学习母语文化的渠道很多,例如,报纸、书籍、音乐、网络、旅游等。经调查,受到时间、学习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学习者接收到的有效母语文化信息量并不大。二语习得者的课外文化学习的方式较为消极、被动,缺乏与环境的互动性,缺少积极的跨文化交际环境。[2]

四对策

二语习得的最终目的即是要通过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掌握其语言特征和社会特性,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沟通。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意识、交际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能力。[3]全球意识包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跨文化意识是学习者对自身、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感知,跨文化思维则要求学习者能够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文化调适能力则包括心理调适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两种。交际文化知识的储备需要有文学、哲学、音乐、艺术、建筑、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大文化范畴,也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组织及相互关系等的小文化范畴。交际实践能力方面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并非只通过讲课就可以实现,还需要课外的配合,包括国外学习或工作。[4]鉴于此,改变母语失语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革新语言课程学习方案。

在当今外语教学过程中,大家过多地强调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没有注意到母语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词汇、语法的理解大有裨益。二语习得的过程是对原本语言知识的改革重组,对外语知识体系的构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不是单向沟通的关系,更不是对立的关系。母语的强化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而外语的学习也会提高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反思能力和母语文化的创造力。可以调整教材内容,通过开设母语文化的双语课程,或鼓励学习者阅读关于母语文化的书籍资料,一方面巩固目的语语言知识,练习目的语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学习者对母语的认知程度。也可以开设母语文化含量较高的课程,如各地旅游信息汇总等,激发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热爱程度。

2.提高语言教师的文化素养。

语言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母语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提高母语文化目标语的表达能力。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能够充分挖掘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更好地将双向文化沟通引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学习者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其次,语言教师应改变片面看待母语迁移影响的态度,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母语文化,提高鉴别目的语文化的能力。批判地吸收目的语文化,客观地传递母语文化,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培养学习者学习母语文化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并重的,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单向交际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交流的过程即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只有吸收没有传播,就不能算作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平等的文化交际才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积极地适应目的语文化,客观地传播母语文化,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应用实践。

文化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清楚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语言学习者除了课堂正式学习外,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电影、音乐等方式认真阅读体现文化的优秀作品和评价,自主提高母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4.创造学习母语文化的环境。

中国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认为,学习外语时不能脱离母语。他指出语言之间有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很大的损失。[5]学校、机构、社区等可以开展多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如翻译活动、辩论赛、传统文化艺术节等。例如可以开展读书月活动,向学习者推荐反映母语文化的目的语题材,例如可以向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推荐丁往道的《攀登》和《中国文化掠影》、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赛珍珠的《大地》、谭恩美的《喜福会》、威利的《论语》等。让学习者多看、多听、多说关于母语文化的材料,激发学习者学习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创造力。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是以语言或非语言渠道为媒介,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交际方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互的过程,无论是目的语文化还是母语文化在此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人认为从目的语角度来说,发达国家的文化要优于母语文化,这是错误的。文化不会因为经济发展的快慢而进行分级,文化只有异同,没有优劣。

在全球化大背景的前提下,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母语文化输出的要求,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母语传统文化精髓,是解决母语失语症的有效途径。将母语文化渗透到目的语习得或教学过程中,是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必然要求,也是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魏际兰.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症”溯因及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13(10):96-100.

[3]陈洪特.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合一”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312-31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5]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30.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Aphasia in SL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Xiaqing,Han Xiaoning, Dun Xiaohui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Shandong 264005,China)

Abstract:Native language culture aphasia mainly expresses as lacking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knowledge, poor expressive ability in native language, and inappropriate diction of target language for native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aphasia phenomenon in SLA were discussed, the causes were concluded, and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SLA was put forward, so as to simulate learners’ interest,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global conciseness, deepen their national culture identif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to improve learners’ perceptual awareness towa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e resolution capabilit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culture aphasia; culture introduc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文化导入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浅析商务日语教学中日本企业文化的导入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