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优化我校护理专业建设
2015-03-17康玉萍蒋燕萍
康玉萍,蒋燕萍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优化我校护理专业建设
康玉萍,蒋燕萍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护理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的专业之一。经过两年的建设,我校形成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护理岗位任务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能全面、教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融教学、科研、培训、竞赛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行业及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示范校;护理专业;专业建设
我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护理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的专业,经过两年的建设,形成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地推出了“三统一两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护理岗位任务构建教学、实践和素质交融一体的开放式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能全面、教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了融教学、科研、培训、竞赛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专业特色
借示范校建设的良好契机,我们广泛调研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明确护理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了“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推出了“三统一两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统一、专职教师与护理专家及技术能手统一,将执业资格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1]。
1.1 以校院合作为平台,创新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组建试点班,落实半工半读。试点班学生,每天上午由医院兼职教师授课,下午由学校教师带领进科室见习,着力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同时为专职教师与护理专家及技术能手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
1.2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护理岗位需求,实施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引领、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统一。
1.3 开展早临床、早职业接触的见习教学
安排2011级、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在我省4所三甲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见习,旨在熟悉职场环境,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4 以竞赛推动教学改革,以成绩促进教学研究
专职教师与护理专家对50项护理操作按临床实际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同时接轨国家级护理技能竞赛。2011—2013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中职组护理技能大赛获得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连续3次在甘肃省中职护理技能比赛中获奖。赛后组织教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保证教学紧贴临床变化与发展。
2 构建教学、实践和素质交融一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课程体系反映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2]。
(1)通过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开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实践目标清晰的中职护理专业开放性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实现了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了专业综合实训,突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使护理人才培养与临床需求贴得更紧。
(2)成立课程组,以“岗位—能力—课程”为框架构建核心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依据工作过程细化知识点,开发与核心课程配套的校本实训指导教材《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指南》。
(3)校院合作,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建成护理学基础试题库和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训练标准;与行业专家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制作护理学基础多媒体课件,共享资源。
(4)多层次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开通多种学习渠道。2011年完成护理学基础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步建成精品课程网站,对习题库、实训技能库、网络课堂等资源不断更新与完善;2012年作为全国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共建共享建设课题护理学基础子课题副组长单位完成国家级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正确处理课程建设同教学改革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3 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竞赛为一体的实训中心
两年来,我校以职场环境为标准建成了高度仿真、设备先进齐全、满足岗位需求、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包括示教室1间、模拟护士站1个、模拟病房9间、模拟ICU病房1间、模拟手术室1间、模拟母婴保健室1间、儿护实训室1间、健康评估实训室2间、院前院内急救实训室2间、虚拟静脉穿刺实训室1间,可供护理专业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技能操作训练,为学生能力递进培养创造了条件。结合实训基地实际情况,同步制定了实训室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使用登记制度等一系列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实训基地有效运行;编写各类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流程图、各项技术操作流程图,以规范学生操作;同时,开发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实训中心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基础能力与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融合课程改革理念,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3]。
4 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两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该专业现有4名专业带头人,16名骨干教师,30名双师型教师,14名行业专家型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占95%。
4.1 “内培外引”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
引进或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多元化培训班,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带领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借两位专业带头人兼任甘肃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和理事的行业影响力,推动校院深度合作;主编或参编校本实训教材3本;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主持的两项全国中职校长联席会议课题分获一、三等奖;主持护理学基础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主持省级课题两项;两名教师参与“十二五”高职护理专业教材编写;两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甘肃省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护理技能比赛,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4.2 提高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发挥骨干作用
两年来,通过“派、培、辅、带”等方式培养了16名既有实践经验又能驾驭教学的骨干教师,辅助专业带头人帮、带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各项教研活动。2011—2013年派教学骨干在国内著名院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进修,学习最新职教理念、掌握先进职教方法,提升自身素质。2011年,5名教学骨干先后在甘肃省护理岗位技能大赛、卫生职业教育“人卫社杯”说课竞赛中获一等奖,被授予“全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一名教师在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
4.3 院校合作,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两年来,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一方面,不断从行业引进护理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课后及时交流、探讨,定期开展听评课活动,促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每年进入临床实践锻炼,使实践能力及教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多次参加省级各项比赛,成绩突出,且每年发表论文并参与科研课题。通过校院合作,构建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了专业与岗位无缝对接。
5 实施科学管理,推进合作办学
为深度推进校院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省内三甲医院协商,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在医院半工半读,护理实训、老年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均由临床专家授课,学校通过听、评课,学习效果调查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此同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打造一支适合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积极编写适合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教材,同时做好“订单班”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双主体”办学机制,促进校院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推动了我校护理专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护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老龄社会的到来,使老年健康护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这也给护理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生态改变,疾病谱的变化,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要依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护理专业,培养高素质多样化护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
[1]黄丽萍,范彩云,谢静,等.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77-78.
[2]范国正,朱艳平,彭毓斌.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构想[J].求医问药,2012(12):56-57.
[3]翁昊年.上海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开放式实训中心”运行效能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G420
A
1671-1246(2015)09-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