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县域特色人文历史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县校合作”模式
2015-03-17郑建辉边社辉
郑建辉,边社辉
(华北理工大学 迁安学院 河北,迁安 064400)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工。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进而激励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不懈奋斗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旋律。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践行的基本现状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不仅仅重视人生、社会理想,也强调生活、职业追求。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在人生存在的价值体系中把家庭和国家安全放在了首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选择方式上,很多学生比较看重自身能力和才质,并且认同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97%的同学在“藏独”、“疆独”和“台独”、“恐怖行为”等问题表示坚决反对,表达了他们渴望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热情;89%的同学认为在“汶川、玉树、鲁甸大地震”等重大灾难面前应该义无反顾的奋勇向前,挺身而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95%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和才质,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人格是自己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也存在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次陷入迷茫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模糊
例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一种指引人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100%的同学选择“是”;但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只有18%的同学选择“完全了解”,65%的同学选择“部分了解”,17%的同学选择“听说过,说不清”;还有,对“你是否理解‘中国梦·赶考行’的内涵,只有14%的同学选择“完全了解”,64%的同学选择“部分了解”,22%的同学选择“听说过,说不清”。
(二)“知行不统一,随波逐流”现象突出
例如,对于“文明出行”、“光盘行动”等持有什么看法,9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全力配合并积极践行”,同时43.5%的同学选择了“值得提倡,但践行困难”。调查表明,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旋律是健康的,但是,很多学生只是部分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对自己随波逐流践行的情况也不满意,这种“知行不统一,随波逐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障碍之一。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践行存在认知结构和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1]通过个别访谈,有43%的同学部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却是“想做,却不知如何去做”,而56%的同学对自己不满意的理由是由于“没有毅力坚持下去”。
(三)自我主体意识比较强,诚信意识缺失
当前,大多数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不在乎社会和别人的评价,反而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表现在考试作弊、拖欠学费、任意撕毁合同等方面。[2]如25%的大学生认为“学费拖欠”行为可以原谅。
二、县域特色人文历史及“县校合作”模式的内涵
县域特色人文历史是指县域所辖范围内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它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产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县域特色人文历史大体上分为县域自然特色人文历史和县域社会特色人文历史。就县域自然特色人文历史而言,主要包括县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特色物产资源等。就县域社会特色人文历史而论,主要是指融入在该县域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俗风貌、时代风尚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县域精神的特有历史遗迹、杰出人物、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规划馆等。
当前,我校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结合以“厚德、自强、开放、创新”为核心内涵的新迁安人文精神,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联合代表迁安市特色文化历史的各大企业和文化机构,形成好了独具特色的“县校合作”模式。该模式以迁安特色人文历史为切入点,以活动为载体,树立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文化育人相融合,培养国家需要的可靠、合格复合型人才”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用优秀特色县域文化育人,塑造真实体验”的建设理念,构建了融合“科技—文化—伦理—民俗—法理—艺理—哲理”共同推进的建设思路,从而形成了“高水平论坛—高品位文化体验—高质量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力求从迁安市特色人文历史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验到一个城市的品位、智慧和魅力,进而实实在在的培育和践行我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县校合作”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迁安市历史悠久,文脉悠长,是黄帝文化、长城文化、燕山文化、滦河文化、冀东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荟萃交汇之处;书画宣纸全国闻名,有“南宣北迁”美誉;迁安矿产资源丰富,物产种类齐全,其中,金属矿藏主要是铁,素有“铁迁安”之称;2013年位居“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23位,是一座拥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健康城市”五张国家级名片的北方城市。
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是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由迁安市人民政府和华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0年开始招生。学院传承华北理工大学“崇术重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按照“融入迁安,立足河北,根植矿冶,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积极为迁安市经济建设服务。我校依托迁安市特色人文历史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县校合作”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地域性与继承性共生
县域特色人文历史是指县域地区在其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沉淀和形成的有别于他地的独具区域性特色的人文历史资源。而高校做为社会机构的存在必然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因此,依托迁安市特色人文历史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县校合作”模式必然带有浓郁的迁安本土气息。大学,是一种教育机构,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能之一。迁安市特色人文历史孕育、滋养了迁安学院校园文化及大学精神的形成,同样,作为高品位文化存在的迁安学院必然和淳朴的迁安人民一起传承、演绎、创造、丰富迁安优秀的特色地域人文历史。
(二)典型性与多样性相容
迁安境内代表地方特色人文历史的场所很多。其中有:旧石器时代迁安爪村遗址(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白羊峪古长城遗址、山叶口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贯头山酒文化博物馆”(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迁安市博物馆、迁安市数字规划馆、迁安市九朵文化美术馆、九江钢铁有限公司展览馆、燕山钢铁有限公司展览馆等;也有“夷齐让国”的佳话、“老马识途”的典故;有戚继光塞上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也有杨秀峰(建国后任教育部部长、全国最高法院院长)、杨十三(迁安机械造纸开创人、著名抗日英雄)为共和国建立留下的壮丽诗篇。“县校合作”模式就是以上述代表迁安人文历史典型的各场所为活动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多样、丰富的“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现实性与可行性共存
县域特色人文历史是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存在,如迁安市的博物馆、规划馆、典型人物、民俗风情等。“县校合作”模式就是把这些县域特色人文历史做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运用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从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一言堂”、“粉笔加黑板”、“原理加例子”的教育模式,进而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不可替代的“县域特色文化氛围”和“零距离亲和力”的特色教育资源。这种富有巨大感染力和特色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精神导向、思想陶冶的作用,大学生在这些情景熏陶中容易受到直观的“情境感染”,使其在内心深处自发形成强烈持久的“道德折服”,[3]最终实现“县校合作”模式下依托县域特色人文历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现实性与可行性的完美统一。
四、“县校合作”模式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养成,贵在实践。然而,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面的一些问题,看似是不知如何去“行”的问题,其实是因为“知”的还不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基本心理历程分为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行为实践三个逻辑层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考虑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大学生三个逻辑层次的顺利转变。
(一)将县域特色人文历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情感认同
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各种文化、娱乐中去,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觉悟,树立正确思想,升华精神境界。[4]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养成与积极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把地方特色人文历史教育资源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灵魂里是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利用讲座、竞赛等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融合优秀地域特色人文历史的校园文化在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城市迁安为例,迁安历史深远,文化悠久,景色优美,我们就邀请熟识迁安历史文化的学者在校园里开展“探寻迁安文明之旅”的高水平讲座,让大学生对迁安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进而催生其深入接触迁安、了解迁安的意愿。学校也可以开展以“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调动大家学习地方文化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地方人文精神的深度认同,增进学生对地方的感情,并建立起对所在区域热爱的地域情怀,进而内化为大学生自身思想上的认同感和行为上的主动性。
(二)“两课”教学中融入县域特色人文历史,充实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现实性、丰富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丰富性、现实性,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要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所处地域文化中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并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实践中去。[5]将县域特色人文历史的相关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既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又能改变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实,而且还能进一步拓展、丰富其课程资源。诸如把学生体验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地方特色人文历史素材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增强大学生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认识,最终使其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学生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可行的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依托县域特色人文历史积极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增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必须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与县域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深度合作,以承载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场所为平台,搭建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反映这些地域特色人文历史的遗迹、纪念馆、博物馆、规划馆以及企业展览馆等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让学生零距离的感受直观体验和熏陶,把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一种传承历史、根植现实、把握未来的文化积淀与创新活动,从而增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1]贾讯.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培育[J].高教探索,2011,12(6):151.
[2]张建学、李运仓.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J].科技风,2013,(12):177.
[3]刘光华、袁学勇.依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教育,2010,(10):24.
[4]王吉祥、李顺琴.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遵义医学院为个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237.
[5]刘光华、袁学勇.依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教育,2010,(10):24.
[6]曾泓华.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3,(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