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理论在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5-03-17

关键词:外语类外语理论

黄 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法意语系,北京 100024)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是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代表人物,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ngogine)提出的热力学理论,其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自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不仅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自然科学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外语类专业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本身一个“外”字特色就使其具有独特性,成为区别于其他类型学科的明显特征。耗散结构理论对于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指导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一、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基本可以归为两类:广义流和广义力,广义流依赖于广义力。一般地说,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种更为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开放性

“耗散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开放。”[1]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如何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按照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孤立系统的自发演化趋向是达到熵最大,这时,不但不能形成新的结构,就连原先的结构都将遭到破坏。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从外部环境引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负熵流,并不断排出其代谢产物,吐旧容新,才能使系统的总熵保持不变甚至趋于减小,从而维持、形成并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由此可见,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了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而正是基于这个特点,耗散结构理论为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崭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在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耗散结构的有利条件

(一)开放式大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当今社会,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联系更加密切。纵观中外大学建设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过程。西方国家大学经历了从 “封闭型”到“开敞分散型”大学的转变。而我国也由古代书院式的传统闭门办学模式逐渐发展为现代“开放式”的大学。“因此,从地理位置上看,高等院校与外界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不是自我封闭、自我隔绝的世外桃源。”[2]开放式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载体。

(二)外语专业的开放性特点

我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担负着面向世界、弘扬文明、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促进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及沟通,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全球化的人才,则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

高校外语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担负着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责任,在使学生能够重新审视并欣赏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能理解和接受外国文化。一方面,他们本身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国外文化接触较为频繁,对国外的先进教育模式、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广泛参与相关学科的科研活动,通过各类学术交流与社会交往更为密切和频繁,积极关注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并把相关学术成果积极转化、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此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潜在意识。

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长期的外语学习使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长期接触外来文化使他们在行为意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更加体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与传统理工类学生和其他文史类学生相比,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师生互动,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加自信、开朗,对外在世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表现的也更加强烈。因此,外语专业大学生无疑是一个充分开放性的群体。

三、耗散结构理论的开放性原则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开放的系统是耗散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进步,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内部构造复杂、层次多样的系统,更在整体上呈现出耗散结构体系。针对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更要坚持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发展、维持,并不断努力探索出新的教育方法。只有通过与外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在交流中形成动态的、非平衡的状态,才能使其自身迸发出无限活力,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更有组织、更稳定的状态上去。[3]因此,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外语类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竞争势必越来越严峻,拥有数量可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与世界接轨的途径更为便捷,面对经济、社会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思想政治的开放式教育必将成为大势所趋。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开放性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外语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辅导员队伍

鉴于外语类学生文化背景多元化的特点,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外语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新挑战,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对于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辅导员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对着国内各种思想因素的影响,更时刻面临着国外各种思潮对于学生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经验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个“特殊群体”的要求。“我们的方针是对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4]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等有别于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模式都可以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借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以包容的精神和兼容的态度,充分汲取国外高校学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在现代教育中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此外,在外语类学科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应加大对具有海外学习和研修背景的辅导员的引进力度,这样将更加有助于把握外语类学生学习的特点与需求,充分发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不断提高这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总而言之,“在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实现教育原则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综合、由被动到主动地系列转变。”[5]

(二)引导学生在精神领域实行有选择的开放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以来自于传统式课堂教学,也可以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还可以来自于社会大众的示范教育。然而,对于外语类专业学生来讲,“国际化”的学科背景使西方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理念成为影响这个群体的重要因素之一。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要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在开放状态下的动态平衡就必须打开学校教育大门,让大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外界的信息,产生负熵。[6]但是,开放是把双刃剑,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理念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产生的影响也是双面性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大学生热情开放、积极向上,易于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经验,而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民主主义等缺乏辨别力和抵制力的一面。所以,我国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郑永廷等人就曾提出关于“德育一元主导”的理论,他们指出:“德育一元主导是指德育既定的性质与方向。在我国高校要坚持德育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我国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培养要求与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不偏离。”[7]由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作为重要因素融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外语人才的培养,外语为壳,文化为魂。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认同、国际眼光的人才;培养拥有家国情怀、世界关怀的人才;培养会说外语、讲述中国的人才。在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形式的探索

“在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里,开放系统不仅仅意味着从外界获得负熵流,还有可能获得正熵流,这时如果不努力改良系统的性能和定期使系统现代化,熵的法则必然引起系统的恶化,最终导致系统的无序化。”[8]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不仅要求在教育思想、理念上做到具备国际眼光,还要求在教育技术手段上打破自我封闭,协调创新。真正使教育技术系统发展进入到提升阶段。一方面,“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深刻地改变着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和效果。”[9]因此,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对网络的利用程度,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和技术方式,利用网络系统的正面舆论导向,大力推进与倡导存在于网络中正面、积极的因素,减少或抑制网络中负面、消极的因素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慕课”(MOOCs)教育作为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应该广泛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慕课”的发展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因其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存在于世界各国。我们要想在思想政治领域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10]因此,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是树立创新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原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优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1]曹亚琴.思想政治教育的耗散结构分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34.

[2]白 桦,保 德,鄂娜日斯.耗散结构理论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应用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35.

[3]郑广祥.耗散结构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5]张春梅,邹升平.论国际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2,(6):13.

[6]汪树民.“耗散结构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6.

[7]郑永廷,等.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8]郭仙梅.耗散结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开放之路[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68.

[9]冯 刚.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8.

[10]赵艳波.“慕课”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1):117.

猜你喜欢

外语类外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