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存续困境与现代性发现

2015-03-17王慧英王宝琴

关键词:节俗习俗现代性

王慧英, 王宝琴

(1.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客运服务系,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科技大学 党政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以春节为首的优秀民间节俗,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关键抓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俗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春节日益淡漠乃至陌生,春节传统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更加深层意义上的挑战。凝练并发现春节的现代性价值,积极引导民间风俗流变,对培养人们的良好思想道德习惯,发挥优秀传统节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春节的存续困境

任何节俗的产生与传承,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春节习俗是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活态文化,在2000多年文化传承史上,其内涵也在流动中不断变化。随着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演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传统农耕文明密切关联的春节正面临着诸多存续困境。

(一)春运交通压力下的“回家”困境

从诞生至今天,虽然春节的习俗在不断变革,但“团圆、尽孝”作为其基本理念却始终保持不变,无论离家多远,人们也要尽力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春节‘回家’这一命题从过去到现在,从情感上到行为上,都不曾改变。正因为这一核心没变,才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执著和当下涉及上亿人流动的春运”[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调整,人们的生活空间极大拓展,与家的空间距离日益拉大,随之而来的是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数量剧增。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春运有12.2亿人次,2014年达到36.2亿人次,这个数字约占世界总人口(约72亿人)的1/2,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由于春运期间整体人口和流动群体庞大、地域广阔,加之我国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基础相对薄弱,尽管政府每年都提前做出周密部署,想尽一切办法让回家的路变得顺畅,但仍无法满足亿万国人的春运需求。“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不少人的负担,一方面是因为相隔千里而“一票难求”,另一方面则是高昂的旅途成本,如果两方面因素叠加,就会使回家过年的脚步更加艰难。传统的春节习俗正面临着交通压力带来的现代性挑战,空间上的流动性与时间上的节奏差异,让中国人难以达到原有的过节目的。

(二)节日同质化倾向导致春节内涵淡化

中国传统节俗是在数千年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岁时文化,包含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髓,其基本内核既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因而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通过缅怀祖先和先烈,涵养孝顺品格和爱国情怀;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戴艾叶,表达人们对屈原爱国情怀的回顾与张扬;中秋节举家赏月、吃月饼,进行的是长幼有序、孝悌友爱的亲情关系实践;春节则通过敬神礼佛、祭奠祖先、拜年压祟、迎新接福、祈求丰年等方式,在近于神圣的礼仪情境中强化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反复“温习”着社会的等级秩序,对人际关系进行全面地维护和修复。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节日的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很多人不知道“请黄历”、“打春牛”、“祭灶神”、“添仓”等节庆事项,没划过龙舟,不识艾草、菖蒲,有的节庆事项甚至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笔者曾针对河北科技大学100名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做过专项调查,在回答“您知晓哪些过年习俗的寓意或传说”问题时,78.4%的受访者选择“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封(收)红包”、“拜年”等比较明显的春节习俗;19.2%的受访者选择“请黄历”、“祭神祭祖”等有关传统祭祀类习俗,至于“添仓”、“打春牛”等有关农事活动的习俗,则没有一个受访者选择。同时,调查还显示84.3%的受访者只是知晓所选习俗“是什么”,但并不清楚“为什么有这些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有什么寓意”,仅有11.6%的受访者了解一部分习俗内涵。由于人们对传统节俗的理解不深入,使得其所承载的传统性、民族性文化内涵日渐单薄、肤浅、表皮化。没有了文化上的阐释,传统节日正在失去其文化意义和价值,造成节日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节日意识淡薄、节日感觉麻痹

传统节日从内容到形式的同质化,加剧了节俗衰败的进程,也造成人们节日意识淡薄、节日感觉麻痹。目前,春节习俗产生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充满喜庆和吉祥的种种文化娱乐项目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很少有人在春节期间继续“占气候”、“祭神”、“祀祖”,民众对春节的民间艺术,如春联、窗花、年画等节日习俗的兴趣也越来越淡。问卷调查显示,尽管青少年群体对春节的评价总体较为理性,但态度也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许多春节习俗没有继续保留的必要,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过春节;另一方面他们也强烈地感受到“年味”越来越淡,春节似乎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时,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日趋提高,传统民俗文化的存在基础和发展空间不断弱化,传统的节日气氛逐渐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过度商业化的节日氛围。例如贴春联,以前人们会聚在一起手写春联,非常热闹,今天却难以看到大家聚在一起写春联的热闹场景,大多数人会选择印制的春联,美则美矣,但那金黄的印刷字体,使春联所包含的文化感和虔诚打折不少。以往大年三十全家齐动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但现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向饭店,打破了传统春节那种亲人团聚、共同合作的互动交流过程,使得亲人朋友之间的交流变少,很有“人情味”的春节味道变淡。

二、春节习俗的现代价值标准及其现代性发现

系统动态演化理论认为,“一切实际系统由于其内外部联系复杂的相互作用,总是处于无序与有序、平衡与非平衡的相互转化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任何系统都要经历一个系统的发生、系统的维生、系统的消亡的不可逆的演化过程。”春节习俗在其传承过程中,名称、内容和形式都伴随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多次演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进程迅猛推进,代表传统农业文明的春节习俗被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逐渐由古朴的传统性向现代性演变。尽管春节在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对接中面临诸多困境,但它在长期的积累发展中形成的“全家团圆、祈福迎祥”等价值内核,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结,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更多的感情、愿望、信仰等积聚在春节上。因此,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凝练春节现代价值,仍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和作用。

(一)春节习俗的现代价值标准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春节习俗只有不断凝练现代价值,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保持其生命力。正如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所提出的: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有机统一,我们有必要明确春节习俗现代化价值标准,既让现代性具备理论基础,又让“传统”不被全盘否定并呈现新的活力。

1.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节庆事项离不开民众对农业丰收的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等等,它不仅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这就是春节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原生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连基本的农业生产都不再参加,更不用说参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春节民俗活动了,不仅造成春节民俗活动的主体长期缺席,更为严峻的是靠代际传承的民俗活动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春节习俗必须面对社会发展和变迁进行现代性凝练,只有使传统习俗与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以开放的心态自觉主动汲取营养,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

2.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体现了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承担着文化教育、教化等功能,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扬弃与丰富春节习俗时,既要保持春节习俗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功能,更应该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活力,坚持其现代性变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3.以各民族普遍认可、海内外华人认同为底线

共同的春节习俗是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兴趣的体现,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生命情调和价值取向。春节习俗活动提供了民族彼此认同最广泛的文化基础,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和精神依托。春节是所有传统节日中影响最大、参与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节日,每逢春节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人华侨无不欢欣鼓舞,普天同庆。对春节民俗的现代性改造,要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指向,以最广大同胞普遍认同为底线,要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良好契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根基与灵魂。

(二)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发现

1.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人情味浓厚,是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加强人际交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大家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和理想的方式进行互相沟通。而春节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实现亲情和温情的理想环境,“平日里紧张工作的人们终于可以获得短暂的放松,大家离开纷争的功利性社会回到宁静单纯的非功利性‘共同体’里”[2]。春节的守岁、拜年、祭祖等习俗活动都是围绕着血缘亲情和熟人亲情展开的,尤其是拜年,是传承孝道的重要方式,亲族成员之间通过向长辈尽孝道、向平辈示亲情、向晚辈表爱心,血缘亲情得以修复和巩固,即使平时有些隔阂、矛盾的邻里或同事之间也会通过拜年而化解矛盾。发扬春节感情交流功能,对加强人们的联系、烘托社会浓重的人情味、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等具有积极作用。

2.通过才艺展示实现个人价值

春节的形成源远流长、形式丰富多彩、寓意十分美好,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期间,除了一些信仰内容,如迎神纳福、趋吉避邪之外,贴春联、剪窗花、守岁、拜年以及春节期间的各色花会、文艺汇演等许多活动更是富有生活情趣。如过年蒸年糕、做面点、剪窗花等都是包含劳动技艺的活动,需要请一些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来传授手艺,大家一起互相学习;乡村或社区摆酒设宴,邀请周围厨艺最好的师傅,烹饪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吃完年夜饭大家围着炭火聊天,有才艺的人给大家表演快板、讲故事,唱戏,小孩也会在这种节日氛围中,逐渐掌握节日习俗,将道德规范内化。春节期间人们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充分展示个体才艺,发现与强化个人价值,理解、认同和传承传统文化,这正成为展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舞台。

3.个人情感的宣泄与释放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只有当人从低层次物质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精神需要。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平时学习、工作十分紧张、压力很大,甚至产生心理压抑。如果紧张的情绪得不到放松,压抑的心理得不到宣泄,就可能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和疾病,酿成严重的心理变态,甚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作为中国重大节日的春节,既是合家团圆、祈求平安的节日,也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节日,对于个人情感宣泄与释放具有重要价值。春节是人们休息调整的重要机会,辛苦工作一年的人们放下手边的工作,人人尽兴而乐,参与或欣赏放鞭炮烟花、逛庙会、看春晚;或通过国内外旅游饱览秀丽山川、世界风光;或春节购物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尽情地游弋在琳琅满目的节日商品中。人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娱乐休闲活动,宣泄平日工作中的压力和不快,消除生理紧张和肉体疲劳,缓解精神上的压抑,释放自己的生活热情,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社会生活。

三、春节习俗的现代性改造

(一)春节习俗改造的动力

春节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其现代转型势所必然,但春节习俗的现代性改造是一个历史过程。春节习俗的现代性改造本质上是将“传统”“现代化”的过程,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积极研究和挖掘春节的现代价值,不断丰富春节习俗。春节习俗的变革与现代性改造,固然主要依靠自身机制与活力,依靠民众的自然传承和选择,但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外部干预也能对节日的兴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习俗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有足够强的现代性,必须进行现代性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传统、慎重对待,把习惯的力量纳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中,以利于普遍接受、长期坚持。其次,要善于在保持传统节俗与接受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契合点,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同时,还要在现代性改造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自觉,与世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宏观上讲,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传统节日习俗现代性改造的基础与动力。在改造过程中,提炼和宣扬传统节日的现代文化内涵是比较可行的,可以达到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现代性并存的目的,还有可能产生具有现代特性的新民俗。

(二)春节习俗的现代功能拓展

1.将更多的时间还俗于民

中华民族将春节确立为集体时间意识的元点,是春节习俗的特殊性所在,在过去具有“通过礼仪”的神圣性质,有很多仪式性的活动,节日内容充实,精神生活丰富。人们以过节的形式感谢自然、感谢祖先,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出最好吃的、最好看的东西,还能通过剪纸、社火等方式反映民间的审美和文化。现在春节习俗的“去圣化”日趋加速,传统信仰不存在,祭祖、祭神仪式被简化或者取消,节日物质准备商品化,模式化。[3]不仅如此,留给人们参加春节传统习俗活动的时间也越来少。例如,以春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主导的活动占据了除夕守岁时间,春晚的私人化不仅在审美领域造成不利影响,更使得生活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越发紧张与疏离。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是:人们宁愿自己呆在家里看春晚,也不愿主动去找亲朋好友交流团聚。因此,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应该一家其乐融融的聊天、祈祷,而不是将亲情忽视、侵蚀或者分裂,在此种个体化的欣赏态势中,作为一种逆反,春节联欢晚会助长这一态势的发展,因此,春晚应该缩短时间,还俗于民。

2.空间上要承认虚拟社会

春节拜年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古俗,传统的拜年方式多采取家庭走访式,大家都要走亲串户拜年,无一疏漏,所以,节日期间城市的大街小巷涌动着拜年的人群。随着电话、电脑的普及,拜年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拜年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先后转为以电话和短信拜年为主。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网络过年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更加便捷:许多人通过在线的方式聚在一起过春节,视频拜年、聊天;春节时网上每个虚拟社区都有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每个网页上都贴上喜气洋洋的祝福语,以此表达贺喜的心情。笔者对河北科技大学1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年年用移动通讯设备“拜年”,同时有80.7%的受访者认为春节应该保留感兴趣的习俗并加入新形式。现代社会要求对传统的春节习俗进行现代性改造,以适应现代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因此,要注重网络化虚拟空间在春节习俗现代性改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以传统融入现代性元素为原则,推出多元化的过年方式,不断丰富春节习俗的表现形式。

3.与其他节俗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聚合体,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以及性格、信仰等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积淀凝结而成的传统节日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既有辟邪去秽的祈祷,也有求福祈祥的呼唤;既有对亲情的倾注,也有对爱国之情的执著。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经久不衰。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节俗在主旨上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我们对春节的现代性改造应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因为任何一种节日得以存续的背后,一定有着足够的文化合理性基础,一定包含着广大人民认同的内在价值。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其他传统节俗、对待现代形成的众多新节日和西方外来的节日文化,通过吸收其他节俗的某些有益形式、内容,改革春节存在的不合时宜的陋习,从而使春节更趋现代性、更富有生命力。

[1]王学文.春节“回家”传统的现代困境及对策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1):98~101.

[2]周建国.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J].社会阅览,2002,(2):19~21.

[3]陈建宪.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和空间元点[J].民俗研究,2010,(2):141~150.

猜你喜欢

节俗习俗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诗语再表述下的民俗文化研究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