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称让文章摇曳多姿

2015-03-17孟晓东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41期
关键词: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者

孟晓东

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记叙文的第一步,要先确定叙述视角。作为文章的立足点,叙述视角不仅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从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而且叙述视角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截然不同。

根据“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文章的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超越作品中所有人物,了解事件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讲述极为自由,甚至可以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故事本身的先后发展顺序仅仅是一个依托,讲述者可以根据故事的精彩程度将故事的情节打乱,或直叙,或倒叙,或将冗长的情节进行压缩,等等。只有将情节的“起承转合”设计好,故事讲述才能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有限视角。叙述者或为参与者或为旁观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因而也只能介绍故事的某一部分情节,而必须把故事的其他情节内容隐藏起来。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采用的就是有限视角。小说通篇以“我”的内心独白贯串,把“我”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给人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

由于叙述视角的不同,叙述人称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第一人称

即用“我怎么怎么”的口吻,以“我”或“我们”的身份讲述所见所闻。这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但所作叙述都好像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种写法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对作者而言,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性的文章中,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都应用第一人称叙述,如201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我的路我的门》。另外,在不是讲自身经历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叙述得亲切真实,也可用第一人称叙述,如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一文:

妈妈高卧在床,左边一摞书一本一本飞快地移到右边去,不到天黑,全部看完。立刻逼爸爸再去换,可惜图书馆已经关门。我还不会说话就已迷上一切机动车辆,后来发展为热爱枪支刀剑和飞车走壁,爸爸说是由于妈妈的胎教。

作者是舒婷,儿子在作品中却成了第一人称,这是因为孩子的眼光与成年人的眼光存在很大的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用了错位的人称安排,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二、第二人称

即用“你(您)怎么怎么”的口吻,以当事人的身份及倾诉的方式与“你”或“您”交流情感,如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作者选取了一个最能发挥自己特色的角度——第二人称,抒情说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使得文章既饱含深厚的情感,又散发出理性的色彩,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第三人称

即用“他(她)怎么怎么”的口吻,以全知全能者的身份,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为了弥补情感上的亲切味不足,必须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比如他们口叙亲身经历的事或他们的心理活动等。

应该说,三种人称各有千秋(见附表)。虽然,我们经常能看到众多使用了第三人称的优秀文学作品,但文学素养有限的作者,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往往会流于肤浅,极易给人虚假的感觉。试举一例:

他和她第一次见面是在一辆公交车上,他刚上车看到门旁有一个空座便坐了下来,她就坐在邻座,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并向对方微笑,然后便拿出手机一边玩游戏,一边听歌。 (学生习作《公交车》)

作者只知用旁观者的眼光看事情的发生,不会进行细致的刻画描写。即便是作了描写,个别同学甚至还可能出现诸如“他想:……”等明显的常识漏洞。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者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