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怀朱东润先生

2015-03-16陈允吉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朱先生

陈允吉

先生弘器度,华岳峙天晶①。颜貌肖往哲,履操侔至贞②。衔恩师巨伯,泣血奠胞兄③。昔尚少年时,早从远国行④。言归漫淼阔,岂负故园情⑤。治学贯中外,鉴人别渭泾⑥。忧虞伤闾阎,立志谢公卿⑦。避地甘寥落,课徒绝拜迎⑧。不霑五斗秩,毋累一身轻。好接叶高辈,论交意气倾⑨。鄙嗤随暖雁,浩荡后西征。阅世兴长叹,嫉邪屡抗声。星迴转斗柄,花坼绕江城。复旦延尊宿,茂林啼雏莺。讲堂集栋幹,列座皆菁英。郭刘齐挥绰,吴张共桷衡。黉宫膺主宰,系政愈修明。擘划开蹊径,栽培输赤诚。弦歌方惬乐,桃李悉滋荣。但酬光和热,讵计利与名。传记重真实,论评率取精。诗经更检讨,骚赋且争鸣。书法斥姿媚,运斤独老成。凝神素纸铺,下笔比邻惊。北海凛风起,琅玡骨相清。恬然居室内,唯有简缃并。恒见同怀在,每闻笑语盈。啜茗谈术艺,促膝期友生。矫首瞻丽日,著鞭作新兵。德音感肺腑,义举动心旌。病卧去仓卒,默思泪纵横。文明需焕显,教育要恢宏。溟渤云帆济,圃畦阖众耕。春秋典则在,努力事前程。

[注释]

① 朱东润先生,江苏泰兴人,一八九六年诞生于泰兴县城一失业店员家庭。先生初名世溱,读小学时老师汪民甫为其取字“东润”,后竟以字行。“华岳峙天晶”,出自杜甫《八哀诗》之三《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之“华岳金天晶”一句,原句乃言严武钟山岳之精秀,此处承其意而用之。

② 朱先生之相貌颇似印度近代圣雄甘地。一九七三年,笔者随先生在复旦史地所复读《旧唐书》点校稿,暇间翻阅《辞海》,因见此中“甘地”一条所附之线描图像,其颜貌神情与先生殊相仿佛,遂将当时的感受禀告先生。先生微微一笑,旋谓:“你刚才讲的,以前也有人这样对我说过。”

③ 巨伯,指晚近著名教育家和文学家唐文治先生。一九七年朱先生考入唐文治创立的南洋公学,开始时读附小,一九一年升入中学部。他在这里学习前后凡六年,极受唐文治先生的关怀、器重和奖掖,甚至解囊资助其学费。先生于晚年话及唐校长的一些往事,犹常热泪盈眶,感动不已。胞兄,指朱先生的三哥、辛亥烈士朱世潆。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义成功,时在南京江苏第九镇当兵的朱世潆,与其他同志密谋组织暴动响应,由于联络失误,事败被满清政府杀害,年仅二十六岁。

④ 一九一三年,受上海勤工俭学会的帮助,先生乘轮船赴英国留学。翌年进入伦敦西南学院学习,亦时常到牛津大学听课。此期间先生除完成大学课程外,刻苦钻研西方文学,兼而从事文字翻译工作。

⑤ 一九一五年底,袁世凯称帝,消息传到英伦,留学生群情激愤。先生于一九一六年三月,即“弃学束装”,乘船回国准备参加讨袁斗争,“不愿以区区之身,与儿皇帝共存于天下”。归途中舟泊新加坡,得闻袁世凯已死。回到国内,他就职于上海《中华新报》,任地方新闻编辑。一九一七年秋,先生应聘前往梧州,任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教员。两年后东还江苏,赴南通师范执教,并在省立南通中学兼课。其时先生讲授英语,采用直接教学法成效显著,乃将心得体验用英文撰成文章十篇,寄往上海悉由商务印书馆《英文杂志》发表。

⑥ 朱先生之治学,识度精湛,视野宽广,不但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和民族文化,又熟悉外国的文学和历史,对欧洲各国之传记文学尤有造诣,英语水平甚高,故能贯通中西,兼取两者之长。

⑦ 一九二七年,先生接受邀请,到南京中央政治会议秘书处任秘书。他有感于国民党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因循,八十天后即毅然辞职,回到南通继续教书。一九二九年四月,应聘前往武汉大学,一九三一年任武大中文系教授。

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先生在武汉、乐山、无锡等地任教,辗转长江流域。一九三七年后,又值抗战军兴,交通阻塞,独自离乡背井,远隔妻子儿女,支离风尘,颇萦苦辛。

⑨ 于众多同辈人中,朱先生与叶圣陶、高亨两先生交谊甚深。

抗战初期,朱先生自家乡赶往四川乐山之武大新址,单身一人涉险西行。沿途目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寇氛嚣张,汉奸猖獗,大后方百姓生业凋蔽,权贵投机取巧,不禁思绪万千,遂作《后西征赋》一篇,抒发其忧时伤乱的爱国情怀。而后烽火弥连,亲人阻绝,国愁家恨,交涌心际,因撰成七言长诗《木芙蓉歌》一首,遥寄乡园闺阁。该诗以传统秋兴题材落笔,赋物述情纯用比兴手法,语调清新委宛且便于讽咏,寓托着诗人深沉的现实感思。

先生为弘扬进步文化,推广白话文,曾同叶圣陶、高亨一起,屡与那些抱残守缺的旧派人士抗言相争。

先生在武汉大学任职积十三年,继而又执教于中央大学、无锡国专及江南大学。解放不久,即应邀至上海沪江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一九五二年奉调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经解放初高校院系调整,包括朱先生在内的一批成就卓越的教授都调至复旦中文系,极大地增强了本系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系内的中青年教师亦渐趋成熟,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上世纪五十年代,与朱先生同来复旦中文系的有郭绍虞、刘大杰、吴文祺、张世禄等先生,加上原在复旦任教的陈子展、蒋天枢、赵景深先生,都是声誉卓著的资深专家。此际本系名师云集,人物之盛,一时传为美谈。挥绰,指传播广远。桷衡,指商桷讨论。

朱先生自一九五七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在此岗位服务长达二十五年,对本系事业的发展、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俱作出重要贡献。他还带头开设基础课和选修课,至年逾古稀之次,仍坚持在课堂给本科学生传授知识。

先生主持复旦中文系工作期间,完成了本科由四年制向五年制的过渡,并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六十年代初期,又招收过一届专修科学生。一九六一年中文系在籍学生总数达到五百五十余人,可谓盛况空前。

朱先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拓荒者和著名作家,他率先介绍西方传记文学的精萃及理念,致力发掘、总结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创作经验,又最先开出“传记文学”课程并不断从事传记作品的写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很高成就。这方面已刊出的成果,有《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杜甫叙论》、《陈子龙及其时代》、《李方舟传》、《朱东润自传》;另有《王守仁大传》的稿本一册,乃亡失于“文革”劫乱之中。其晚年犹为元好问作传,惜受健康状况限制而未能定稿。一九四五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张居正大传》,即以精严的体例和恢宏的笔触,着力再现晚明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国运兴衰和朝政沿革,在风云激荡的斗争中展开传主张居正的一生履历。整部传记以人物为本,结构贯衔且一气呵成,不论是摹写事状抑或抒发议论,都无所不在地宣露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允为我国传记文学领域极具典范性的开山之作。而一九六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陆游传》,与《张居正大传》相比时间跨度更长。作者在严格筛选和运用史料的前提下,加强人物形象塑造与心理活动的刻划,深入地揭示出陆游这位爱国诗人命运的起伏坎坷及其丰富的心路历程。先生于倾力写作《陆游传》的同时,犹撰成《陆游研究》和《陆游诗选》两书,二者均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形成了明显的群体规模效应。朱先生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早期开拓者之一,还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他就应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的嘱咐,开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以后继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和《中国文学批评论集》的刊行。《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一书,是先生在他授课讲义基础上勒成的著作,一九四四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书秉持“远略近详”的原则,特别注重爬梳近代批评家的相关资料,明确地把戏曲批评和小说批评列入其论述范围,成为“第一部简要的中国文学批评的全史”,并以取材精审、论议深切而自为一家言。综观这一领域,朱先生的研究取博用宏,提挈精要,致力辨明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以阐发自己独到识解见长,与郭绍虞、罗根泽同为老一辈学者探涉文学批评史的代表人物。

朱先生的《诗经》研究,博采鲁、齐、韩、毛诸家诗说,旨在择善会通。他执教武大期间,撰成《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诗大小雅说臆》、《古诗说摭遗》、《诗心论发凡》等四篇论文,后集为《读诗四论》一书,一九四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先生兹书极寓工力,尝自云此中数文,需半年才成一篇,其论国风并非民歌,创见特多,素为学界同行所推挹。一九五年,先生撰成《楚歌及楚辞》、《〈离骚〉的作者》、《淮南王安及其作品》、《〈离骚〉以外的屈赋》等四篇《楚辞》研究论文,对《楚辞》的作者与时代提出与众不同的认识。后经叶圣陶先生的推荐,在《光明日报》上陆续发表,并由此引起郭沫若先生与之进行激烈的争论,成为当时古典文学界的一个聚焦点。又先生早年曾通读二十四史全帙,不但精熟史料,兼具超拔史识,故历史典籍与史传文学亦是他关注的区间,其成果主要有一九四三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史记考索》,和一九五六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刊印的《左传选》。

先生的书法兼娴篆、隶、楷、行、草诸体,骨气端遒,笔意骏爽,植根深厚,卓然名世。其品论书道不喜姿媚徇俗之体,他于篆书推崇李斯、李阳冰及清代钱玷、杨沂孙诸家,行书尤重李邕,草书则常临孙过庭《书谱》。尝谓写字切忌黑大方圆的“状元体”,美则美矣,但根柢浅薄,极易入俗。

先生经常称赞李邕的书法,劝人多临其行帖,自己作书亦深得其精髓。而论及秦碑,先生断定仅《琅玡石刻》一件为真迹,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他本人练习篆书,亦从《琅玡石刻》入手。

先生在复旦住第一宿舍六号,书房兼作卧室和会客室,陈设非常俭朴,恒与先生相伴者,唯书册而已。这里多有学子友生前来请教,先生与之啜茗谈心探讨术艺,答问辨疑谈笑风生。一九六年二月,朱先生参加上海市西北建设慰问团,赴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慰问支边职工,五月返回上海。一九六一年二月及四月,先生两次出席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会议,被指定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主编,该项教材的编写任务,由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三校古典文学教研室的老师共同承担。是年之五月一日晚,先生与复旦周同庆、谭其骧教授偕至锦江饭店,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一同观赏剧艺。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三年,先生应邀分别前往江苏师范学院及安徽大学作学术讲演。一九六四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编,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全部出齐。

十年“文革”内乱期间,先生长期靠边遭受批斗,在罗店疏散时又被强令跟随学生夜间“急行军”几至仆绝,师母亦因不堪造反派的凌辱而含冤自尽。但他能以高度的理性看待“文革”这场动乱的起因和演变,精神上的创痛并未使他改变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理想。自一九七一年始,先生连续六年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冒暑忍寒,克服年老体弱的困难,先后承担《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两部书稿的通读任务。“四人帮”粉碎不久,他随即着手撰写《杜甫叙论》。一九七八年,任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主编。同年恢复系主任职务,他又重上讲台亲自为学生授课,招收和指导研究生,教书育人,不稍懈怠。一九七九年,他以八十四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继续努力,在新长征道路上奋进不息。一九八一年,先生卸去系主任职务,任名誉系主任。是年之秋天,他赴京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任学科评议组成员,被确定为高校文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二年,任全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新时期先生的学术研究收获殊丰,自一九七九年始,他陆续刊出的“文革”以前存稿及新著,有《梅尧臣传》(中华书局)、《梅尧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陈子龙及其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而他的《张居正大传》和《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也被有关的出版机构多次重版。

一九八二年,先生将用自己教书薪金在家乡所建的房屋二十四间,以及书刊四千余册及部分家具,无偿赠给泰兴市人民。朱先生这一义举,令许多人为之感动,当时《新华日报》和《文汇报》都载文作了报导。现在先生赠献的旧宅已辟为朱东润纪念馆,泰兴市人民政府还将市内的一条交通干道命名为“东润路”。

一九八八年二月十日下午四时四十九分,先生因病谢世于上海北郊之长海医院,终年九十二岁。

先生于弥留之际,仍挂念学校的发展和日常工作,并勉励前去探望他的后辈全心全意搞好教学,关心和热爱集体,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多作奉献。先生离世至今的二十余年间,经国内出版单位镌刻的遗著遗墨,有《李方舟传》(上海远东出版社)、《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四卷(东方出版中心)、《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朱东润先生书法作品选》(上海书画社)等。另有《汉书考索》、《后汉书考索》二种,亦由华东师大出版社辑入《史记考索》一并刊行。

孙中山先生曾为复旦大学题“努力前程”四字。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朱先生
“白鹿精魂”的人格化形象及时代意义
“码字”的朱先生
追忆朱端钧先生最后的岁月
千年的回归:孔子人物形象的再现
白鹿原人物形象塑造及意义分析
朱家的故事
悼朱光潜先生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伟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