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关系

2015-03-16逯艳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大学生

逯艳

摘    要: 目前,高校大学生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出现立场微调、视野更新和本土化的走向。本文在这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这所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个案,对建构符合大学生认知模式和心理机制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既能体现地方性政治院校的办学特色,又可为被全国同类地方院校所借鉴,且研究中涉及的高校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改革将为高校教改研究提供有益启示和有效参照。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传承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一、研究提出的现实依据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从这段讲话可以看出,习总书记从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出发,强调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性——“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根据目前的研究走向,在整合并研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研究个案,具有两个层面的效果:一方面,尊重并凸显学院作为地方性政治院校的教育特色。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着团干部教育培训和普通学历教育的双重使命,所以学院具有政治性和学术性两种气质。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被青少年接纳并传承,其前提条件就是青少年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引起高度重视,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员和开展正是学院特长。另一方面,实现了学院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文化建设为保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院内部不仅设有专门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的“青少年研究中心”,而且有以传播为己任的“文化传播学院”,这两种资源相结合将发挥巨大潜能。

二、建构符合青少年认知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在高校范围内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知识传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进行调整,这是保证传统文化通过课程的方式传递给青少年最直接、最高效、最简单的方式。这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完善课程体系,切实推进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认知并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需包括两种课程结构体系,一种是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另一种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既然专业选修课在开设时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对自主的、有侧重和针对性的选修课程,使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有机会得以讲授、探究和传播,成为青少年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调整学分评定机制,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在全校范围对学生成绩和评价机制进行调整,用学分、奖品、奖项等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围绕传统文化开展各项活动。如学生参加“国学达人”、“古文经典朗诵”、“我爱诗词”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并获得名次和奖项,则适当调整对应的学分比例,并在学院内部进行表扬和表彰,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措施。

(三)建设文化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重视传承新生力量的培养,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检验。所以,建设文化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是培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力量的有效措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给低年级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又能向更高层次输送优秀人才。

一方面,重视学生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馆、文化园等实习单位,使其在接触传统文化过程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获得丰富的认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有22个教学周,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除去理论教授和书面写作的时间外,学生还有远远多于10周的实习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能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进诸如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馆、文化园等实习单位,相关教师能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知并亲身体验,从而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提高认识。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这一研究中心主要以山东省为研究领域,对本土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研究中心,可以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研究分中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带动。这一尝试,意在让学生介入教师的学术研究领域,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而且能间接培养一批以传统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日后可能会成为各大高校古代文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成为接力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传播和传承历史任务的新生力军。

三、统筹全局,协调权衡多元力量的综合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调整课程设置、评价体制及建设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能有效解决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但要均衡二者的对应关系,还得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知识水平和兴趣所在。

“‘90后大学生目前已普遍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他们在行为特征、性格心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新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备受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更促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这段话指出,目前高校大学生都是“90后”,而高校教师最年轻的群体是“80后”,面对相差一代的年龄沟壑,要想全面了解“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在,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他们的群体特征——“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具有新时代的特点:思想活跃、缺乏阅历、经验不足,思考和处理问题尚不成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3]。应采用问卷调查和抽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搞清楚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同时通过统计数据找出学生的兴趣点,以便有针对有侧重地增删选修课程。同时,在山青院内部设有“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中也有“青少年研究专题研究”专栏,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有助于建构符合学生特定心理的认知模式。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以教师为媒介、多元主体参与协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多种元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传承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体系中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整个体系功能发挥即体系良性运行的前提”[4]。具体到高校,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也绝不仅仅是单线对应关系,即“大学生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支主力军”这一命题要想成立,大学生群体本身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主动承担传承使命的意识,而事实上,大学生作为主要的传承力量具有很多不稳定性,尚未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意识,所以需要教师介入。既然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要务,那么,工作在教书育人一线的任课教师有责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这种调整将触及评价机制的改革,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学分改革机制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表现,是否能与其他高校的学分认定制度同轨并为用人单位认可,这些都需要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协商。最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术积累是有限的,学生介入教师学术研究之后是否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所以,整体上说,教师作为一线接触学生群体的主体,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有桥梁纽带的作用,而学生、学校教务部门都通过教师互相串联起来,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才是传统文化被大学生接纳、自觉传承的关键。

四、结语

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研究个案,符合目前研究的整体走向,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本院的教学,而且具有更潜在的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可在各地方性政治院校开展相关研究,并切实考虑各院现有的资源和办学条件,充分尊重并发挥学院的特色和专长,对同类性质的政治院校具有启示意义;研究涉及高校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范畴,其成果可以为教学改革研究所用,可间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借鉴;优化资源配置,将看似单向的学生教育研究与高校教师的教研项目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使教与学良性互动,这种研究思路和尝试可以在同类教学研究领域推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改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我们有主张有定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18.

[2]刘哲希.面向“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周格.高等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素质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课题项目: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青年大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研究——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例,编号SDYSB150308。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