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15-03-16黄荣娟韦福巍
黄荣娟,韦福巍
(河池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旅游产业与“五位一体”建设关系密切。2013年,广西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广西的旅游总收入为2 057.14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截止2013年底,广西的4A级以上景区达到99个,高星级饭店达到85家,人文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游、少数民族风情游、滨海休闲度假游、长寿养生旅游、中越边境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青睐,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城市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致使旅游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探讨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产业的内涵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于旅游、经济、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国内研究进展较快,成果较为丰硕,技术路线上多倾向于采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等数学计算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选择的研究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省域和市域,结论均揭示了某一个时间段内这些区域旅游、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动态。例如,王凯等[1]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三者耦合协调度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应用GM(1,1)模型预测短期内研究区三者协调发展的趋势。庞闻等[2]运用复杂系统论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西安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做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刘定惠、杨永春[3]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构建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及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李阳、魏峰群[4]从低碳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建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的研究思路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相关分析。杨主泉、张志明[5]以桂林市为例,依据耦合协调理论分析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机制并计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方叶林等[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有关研究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发展建议。但是,以广西为研究区域进行的类似研究比较少见,鉴于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拟通过构建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定量计算方法,揭示三者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旨在为广西的旅游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技术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遵循整体对应、比例适当、重点突出、总量指标与均值指标相结合、数据可获性与对比性原则,构建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为使系统内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更加可信,避免主观因素造成偏差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原始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写的《广西统计年鉴》。
表1 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1.2 计算方法
借鉴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7],可以将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表述如下:
在公式(1)~ (3)中,xi'、yi'、zi'分别表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无量纲化指标值,ai、bi、ci分别表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中各指标的权重值。由于指标性质存在差异,为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4)、(5)中,maxxi与minxi分别表示指标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理,yi'和zi'的标准化数据也可以通过极差法计算得到。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各系统中指标权重值的赋予具有说服力,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各指标的权重值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要求提取的主成分因子特征根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反映总体指标特征信息量的85%以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系统指标的主成分并得出各指标因子载荷(见表2、表3)。在主成分分析中,旅游产业系统指标中只提取到1个主成分,而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与生态环境系统指标均提取到2个主成分,每个指标的因子载荷等于各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之和。若ai、bi、ci分别表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中各指标的权数,则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在公式(6)中,Ai表示旅游产业系统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同理,也可得到bi与ci。
耦合度适用于度量不同要素间的协调状况,是反映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及影响,故参照廖重斌[8]的已有研究方法,引入耦合度模型计算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状况,公式如下:
在公式(7)中,C表示耦合度,其取值范围为0~1。当C值越趋向于1,表明系统间关联程度愈强且表现出有序方向发展,等于1时为最佳耦合协调状态。反之则表明系统间关联程度愈弱且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等于0时表明系统间呈完全无序状态。一般情况下,耦合度只能反映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难以反映出整体功能与综合效益的状况,即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价广西旅游产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9]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8)、(9)中,D为耦合协调度,D∈(0,1),D值越趋向于1表明效果越好,越趋向于0则表明效果越差。T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α、β、δ表示待定权数,利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定,α、β、δ分别取值为0.4,0.2,0.4。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确定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10]详见表4。
表2 主成分特征根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表3 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
表4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及划分
2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4)~(6)计算出各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然后将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各指标权重值代入公式(1)~(3),计算出2000~2012年广西旅游产业系统评价指数f(x)、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数g(y)、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数h(z)及三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T,最后根据公式(7)、(8)计算得出广西2000~2012年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C及耦合协调度D(见表5)。
表5 2000~2012年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2.1 系统评价指数时序分析
从表5可知,2000~2012年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其中旅游产业的评价指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从单个子系统评价指数演变状况来看,旅游产业评价指数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201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社会经济评价指数则在2005年增长较快,而生态环境评价指数虽然偶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范围内。随着广西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旅游强区的支撑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提质增效获得突破,区域旅游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初步形成了旅游产品特色差异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出游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新格局,确定了“一个龙头,两条发展带,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集散地和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战略部署,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培育的新的旅游产业增长源使得广西的旅游产业实力及竞争力明显提升,为构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夯实了基础,同时也为强化“千亿元产业”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石。广西生态环境总体上状况良好,通过借助“山青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健康发展。2000~2012年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由0.245快速增长到0.833,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加速并较大幅度增长,其演变趋势与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2.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时序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2年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总体上都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耦合度指数由2000年的0.417增长到2012年的0.988,耦合协调发展度由2000年的0.320增长到2012年的0.907,其中耦合度在2005年时就已经达到了0.922,此后一直都保持在0.9以上,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而耦合协调度的涨幅则相对较为平缓,2005年之后也开始步入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演变发展的过程表明,2005年以来广西的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耦合状况良好,具有很强的关联程度,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逐步提高,整体功能趋于优化完善,耦合协调类型在2000~2012年间经历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转变。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产业符合广西区情,是“富民强桂”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依托社会经济创造条件并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旅游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以良好生态促旅游发展,以发展旅游促生态保护,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化,从而保持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高度耦合协调发展。
2.3 广西14个地级城市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利用以上方法对2010~2012年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2010~2012年广西14个地级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情况
计算结果显示,在2010~2012年期间,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变化特征比较稳定,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河池、崇左的耦合协调度在性质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耦合协调类型也没有变化,钦州、贵港、贺州的耦合协调度则有较小幅度的波动变化,而来宾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南宁、桂林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耦合协调指数在0.8~0.89之间,属于良好协调类型;柳州的耦合协调指数在0.6~0.69之间,属于初级协调型,仍然属于耦合协调发展的范畴;梧州、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河池的耦合协调指数在0.4~0.59之间,耦合协调类型属于勉强协调和濒临协调,介于耦合协调发展与失调衰退的过渡阶段;钦州、贵港的耦合协调类型在2010~2012年均表现为“濒临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的发展状态,而贺州的则表现为“濒临失调—轻度失调—轻度失调”转化过程,接近失调衰退的边缘,说明这三个城市的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存在失调衰退的可能性。来宾、崇左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最低,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失调衰退的类型,其中来宾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持续走低,在2012年时达到最小值0,由轻度失调转变为极度失调。
南宁是广西的首府及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桥头堡,也是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城市,而桂林是广西最为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及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同时南宁与桂林还是广西的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十分重视环保投入,因此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均走在广西14个地级城市前列,综合评价得分较高。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与交通枢纽,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广西前茅,同时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使得生态环境得到综合整治,致使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评价得分较高,但受限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旅游产业的评价得分与南宁、桂林相比要稍逊一筹。其余11个地级城市的生态环境评价普遍呈现出得分较高、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较低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城市由于旅游资源、地理区位、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工业、旅游及经济开发。旅游产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而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它们是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有机整体关系。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广西14个地级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可以细分为3个类型:(1)生态环境滞后型:南宁;(2)社会经济滞后型:包括桂林、河池、崇左;(3)旅游产业滞后型:柳州、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来宾。
3 结论与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以省级区域为单位定量分析其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仍然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通过构建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对广西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目的是为广西的旅游强区战略提供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出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的评价指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演变趋势与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总体上都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且在2012年时均达到最高水平,最终实现了三者的优质协调发展,利用社会经济及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强生态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变化特征比较稳定,南宁、桂林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属于良好协调型,柳州属于初级协调型,其余11个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或处于失调边缘或处于失调状态。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可以细分为生态环境滞后型、社会经济滞后型、旅游产业滞后型。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中的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的选取受限于广西统计年鉴中数据的可获得性,相关研究仍然有待于深化。
[1]王凯,李悦铮,江海旭.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6):658-661.
[2]庞闻,马耀峰,唐仲霞.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1 097-1 101.
[3]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4]李阳,魏峰群.基于低碳视角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5):199-202.
[5]杨主泉,张志明.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262-268.
[6]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等.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95-201.
[7]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5):102-106.
[8]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9]谢丁.旅游产业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耦合发展研究——以湘西凤凰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5.
[10]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5):568-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