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陕西关中手织布的地域特征与基本成因

2015-03-16许岩桂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陕西色彩

许岩桂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刍议陕西关中手织布的地域特征与基本成因

许岩桂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手织布的地域特征入手,对其文化的特殊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主要包含了以形制来表达、以色彩来表达、以工艺来表达这三种方式。研究认为陕西关中手织布的纹样、色彩具有固定的模式,工艺特点极具地方传承性,得出了陕西关中手织布的最终形成与完善,除了是对历史的传承外,更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象征的结论。

手织布;形制;色彩;风格;成因

陕西关中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位于西北地区陕西中部地带,东起灵宝“函谷关”,西止宝鸡“大散关”,包括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陕西关中手织布,当地俗称棉布单子或是粗布单子,主要用于缝制被面、床单、褥面、围巾和包袱布等,是汉族民间棉织物中成就较高的品种[1]。

1 地域特征

手织布的工艺与形式存在于我国多个地区,但以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最为久远,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手工艺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象征,手织布也如同其他民间手工艺一样,仅仅是为了家庭的使用,因此在劳动过程中不受名利和市场的束缚,保留了自身乡土文化。

1.1 形制

陕西关中手织布“重织而非绣”, 织造过程极其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主要工序有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修布等大大小小十几道。产品以柳条、彩条、方格、提花4大系列为基础,以手织手纺和老式脚踏斜织机(图1)为主要工具,注重纹样的精细与平行度、间隔距。典型的关中棉手织色布,纱线一般为27.77tex或18.22tex纱,正是由于采用较粗的纱线,手织布才有了粗狂厚实和纹路清晰的风格。手织布幅宽一般以一张单人床为标准,它的实际用途有二:一是女儿出嫁时陪送的手织床单、被里子;二是妇女外出包裹物品的包袱布。

图1 关中手织布机

图2 关中户县农民画

1.2 色彩

陕西关中民间手织布的色彩组成,同关中地区其他民俗文化一样,最大程度体现了关中人对色彩以及色彩搭配方式的独特见解。常用的传统颜色有大红、桃红、湖蓝、绿、紫、黄、白等,总体色调明快而不失协调。这些色彩与户县农民画(图2)、关中花摸、关中社火、关中民间服饰(图3)等方面的用色基本相同。表现形式大多强调色彩的对比[2],以22种基本色线任意组合搭配,用黑或白加以调和,就可编织出几千种不同图案的面料[4]。尽管陕西关中手织布在整体强调方格状的色块效果,但其每个色块内部有多层次的变化,视觉效果并不单调(图4)。因此,关中手织布乍看上去风格粗犷,但又粗中有细,耐人寻味。

图3 关中拼布儿童马甲及花馍

图4 色彩及纹样的组成

1.3 风格

陕西关中一带历来“靠天吃饭”,缺乏南方“稻作文化”的精工细作,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围绕着“黄土文化”而展开,因此关中地区的手织布也被鲜明地烙上了地域印迹。陕西关中手织布常以厚重、粗糙、俗气的印象出现。特殊的手感、粗犷的纹理给人们一种最原始、最质朴的感受[3]。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陕西关中手织布依旧以纯朴、古拙、粗犷的外观出现在人们眼前,其风格因其线条粗、纹理深、平整不起皱、不卷边等特点,抒发着三秦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5]。

2 起因

2.1 历史传承

手织布,又名老粗布、土织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在机织布出现之前,老粗布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纺织史。棉花并非我国原产,广泛应用为我国民众衣料的历史远不如葛、麻类久远。关于葛麻等植物纤维的纺用,早在《诗经》——《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之河滣”,《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陈风·东门之粉》“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中得到反映。当时西周的都城镐(在今西安)纺织品除了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6]。

棉花自东汉时期在新疆开始种植起,棉纺织业逐渐传入今天的关中地区。据史载,西汉时,该地区的手织布,就曾作为贡品谨献给宫廷,成为宫廷御用之物。据史书记载,公元638年,当时盛行“京师城里卖白衫,白叠行邻比廛间。”此言出自方勺在《泊宅编》卷三中,“今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白叠布即时纯棉老粗布。在当时,皇室贵族里穿纯棉布衣甚为流行,纯棉手织布亦作为向朝廷进贡贡品以及外族友邦邻国的贵重传统礼品交换,用以建立国际经济外贸关系。由此可见,纯棉老粗布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地处内陆的中西部已不再是经济的中心,所受“洋布”的冲击也较东南沿海少,自种自纺自织的手织布得以在陕西关中地区延续下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依然是民众主要的服装用料,关中女儿出嫁时仍有陪送十几床手织床单、被里子的习俗。

2.2 文化背景

关中手织布的形成与完善,得益于陕西这块气质不同的土地。与江南地区的水汽氤氲不同,陕西关中地区常年缺乏水的滋润,要靠超强的劳动才能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条件,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生活的关中人需承受更多的生存压力,因此文化审美上不似江南地区过于精致,没有那么多精巧的心思,劳动妇女对服饰的使用效能要求高于审美要求,这甚至成为陕西关中手织布形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陕西关中手织布的图案在构成上以几何方格纹样为主,缺乏以动植物为题材的曲线构成。色彩选取的题材上以日常生活中的农作环境和丰收成果为主,如金黄色的玉米、火红的辣椒、鲜红的石榴、饱满的红枣,以及落日中的黄土地等,艺术外观极似一幅显示地域风情的农民画。手织布的幅宽一般以一张单人床的宽度为依据,朴素的生命观和生活观衍生出陕西关中手织布质朴、粗糙、顽强、原生态的传统认知和艺术表现形式。

3 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启迪意义

陕西关中民间手织布是延续了几千年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是农业社会的特定产物。作为民族文化命脉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因此具有保藏与传承的意义,其美的内容却可以在当代服饰中以另外一种形式继承下来,这便是对于现代设计的启迪意义。

这种启迪意义的中心内容是一种“文化多样性”。在当前的服装的“中国元素”设计中,“单一性”是一个受到广泛质疑的弊端:纹样总是离不开盘花、团花与补花,款式总是离不开对襟、大襟与盘扣。陕西关中手织布艺术起源于中原文化之初始,表现出纯朴、古拙、粗犷的生命观和生活观。对于陕西关中手织布的地域性研究,可以兼顾艺术表现、文化取向、实用价值等多方面,使得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更加明确,并从中得到启示。

这些启示具体落实到陕西关中手织布的风格、色彩与文化等三个方面。第一,传统手织布最基本的也就是最直观的风格特征是,在感官上纹路清晰,给人以粗狂的感觉。这种风格特点已被现代人所接受。第二,手织布的传统色彩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中国传统色彩遵风随俗,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中民间手织布常用的传统色彩雅俗共赏,为大众喜闻乐见。第三,对于中原文化的借鉴。陕西关中手织布在原料选择上力求环保,在生产工艺上坚持手工以降低能耗,这种质朴、顽强、原生态的传统认知与当前的服装设计主流思想极为一致:人们通过“装”表达“简单生活”(life is nothing)的态度,在穿着上不仅仅减轻身体的负担,也减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传递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陕西关中手织布是农业社会的特定产物,作为北方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厚重黄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具有保藏与传承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丰富着服饰及家纺的设计题材,不同的纹样、形制、工艺除反映传统的吉祥文化和审美文化外,还体现较强的民俗历史。陕西关中手织布蕴含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也将启迪现代服装设计。

[1] 向达,王小敏. 陕西关中手织布及其文化意义[J].农村农业农民,2010(7):20-21.

[2] 张星,张欣刚. 陕西关中民俗色彩魅力所现[M]. 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2012:3-6.

[3] 王笋,沈兰萍.传统手织布现代风格初探[J].广西纺织科技,2009,38(6):35-36.

[4] 李琰君,班艳琴. 地域文化对户县农民画艺术的影响[J].唐都学刊,2012(3):86-88.

[5] 李倩,张星.浅议陕西关中民间手工织布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与设计,2008(3):198-200.

[6] 李斌,李强,杨小明.《诗经》中的纺织考辨[J].丝绸,2011,48(3)50-54.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中纺协函[2011]74号72-B-B

2014-09-01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陕西色彩
关中地区李树遥感辨识的最佳时相与方法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