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药物促排卵效果相关研究
2015-03-16高红霞
高红霞
(淮滨县中医院 内科,河南 信阳 464400)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药物促排卵效果相关研究
高红霞
(淮滨县中医院 内科,河南 信阳 464400)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药物促排卵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肾阴虚型31例、肾阳虚型27例、痰湿瘀积型28例及肝郁化热型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克罗米芬口服治疗,持续治疗5天,观察并记录不同证型患者的排卵情况。结果:肾阳虚型及痰湿瘀积型患者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明显高于肾阳虚型、肝郁化热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药物促排卵效果各有不同,中医证型模式的建立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药物促排卵效果;相关性
排卵是女性生殖过程的重要环节,准确预测机体排卵情况对临床研究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旨在探讨排卵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药物促排卵效果之间的相关性,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促排卵治疗,分析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与排卵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西医确诊,符合2003年鹿特丹国际会议所制定的统一标准。患者入院后,按《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中“多囊卵巢综合征” “月经病”的临床标准辨证分型,根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的不同可分为肾阴虚型组、肾阳虚型组、痰湿瘀积型组、肝郁化热型组。其中肾阴虚型组患者31例,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3.1±3.3)岁,病程7个月至11年,平均病程(2.8±0.7)年;肾阳虚型组患者27例,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2.1±2.8)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2.6±0.7)年;痰湿瘀积型组患者28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3.7±3.5)岁,病程8个月至13年,平均病程(3.2±0.5)年;肝郁化热型组患者34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2.5±3.7)岁,病程10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2.7±0.4)年。不同证型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克罗米芬治疗:自患者黄体酮撤退性出血或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每日给予克罗米芬片100mg口服,持续治疗5天。
1.3 排卵判定标准
(1)于服药当月,在患者月经第10日开始,每隔2天对患者卵泡发育情况进行B超检查(若卵泡直径在15mm以上,每日监测1次),对优势卵泡(卵泡直径在16mm以上)个数、子宫内膜厚度进行观察。若患者卵泡直径在18mm以上,则判定为卵泡成熟;若增大的卵泡突然消失或缩小、卵泡内存在光点、卵泡壁界线不清或消失、子宫直肠陷窝存在积液则判定为卵巢排卵。
(2)从患者服药当日开始,每天对其基础体温进行检测(BBT)。若患者体温持续上升时间超过10日,则判定为双相,提示患者出现排卵。
(3)若BBT和B超均无法判定是否存在排卵,则实时检测患者血清孕酮水平。若血清孕酮水平在3ng/mL以上,则存在排卵可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1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均经促排卵治疗,其周期排卵74例(61.67%),妊娠17例(14.17%)。其中,肝郁化热型组、肾阳虚型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明显高于痰湿瘀积型组、肾阴虚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经促排卵治疗后,其妊娠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阳虚型组、肝郁化热型组、肾阴虚型组、痰湿瘀积型组,其中肾阳虚型组、肝郁化热型组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及妊娠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证型组患者妊娠率及周期排卵率结果比较 [n(%)]
注:与肾阳虚型组比较,#P<0.05;与肝郁化热型组比较,*P<0.05。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妇产科常见疾病,病情复杂且治疗难度较大,高发于育龄妇女。临床诊断时,应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特别是对未孕患者的生殖状态和药物预期效果进行准确估计,从而为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2]。
目前,临床上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普遍采用促排卵治疗,调查显示,不同患者采用同一药物促排卵治疗时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现代妇产科学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包括代谢表型和生殖表型两种,其中生殖表型患者多存在粗黄体生成素过量分泌、卵巢多囊改变、高雄激素血症和排卵障碍等表现,代谢表型患者大多还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肥胖等表现[3]。以往临床研究多采用西医理论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机理,认为胰岛素指标、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对药物促排卵效果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但对于生殖表型无显著糖脂异常者,该观点并无法有效解释同一方案治疗效果不同的现象[4]。
近年来,随着传统中医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大量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型研究逐渐开展。相关资料指出,多数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均存在IR数值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的表现,而高雄激素血症为肾阴虚证患者的特异性表现;高黄体生成素血症与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肝郁气滞型患者与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变化存在一定关系[5]。本研究中,阳虚型组、痰湿瘀积型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相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认为,该现象主要由于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合并有IR或肥胖症,其卵巢反应性与其他证型相比较差;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较其他证型高,不存在明显的代谢异常和高雄激素血症,仅存在无排卵症状和高黄体生成素血症表现,因此采用促排卵药物治疗较其他证型疗效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药物促排卵效果各有不同,中医证型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并提高临床疗效。
[1] 陈熤,王兴娟,金华良,等.中医消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33(6): 751-756.
[2] 闫朋宣,杜宝俊,郑瑗璟.中医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探析[J].世界中医药,2013(10): 1152-1153, 1156.
[3] 王纪云,杨惠如.中医标本同治法配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 29(25): 4119-4120.
[4] 朱志琴,郝元涛,陈爱兰,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5): 2389-2391.
[5] 邓选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两种治疗方法的对比及其中医施治[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 2918-291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6-08
高红霞(1974-),女,河南省淮滨县中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临床。
R271.9
A
1673-2197(2015)24-0139-01
10.11954/ytctyy.20152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