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的审美及观赏价值谈
2015-03-16夏晓云
夏晓云
水彩画的故乡在英国。几百年来,水彩画作为一种与油画相区别的画种在英国等欧美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普及与繁荣。如果从1715年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来华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西方的水彩画算起,那么,水彩画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至今已将近300年了。她在中国经历了传播、发展、完善的过程,观察她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与其说它是一个外来艺术,勿宁说,它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有着相似的艺术特点,它更象是中国水墨画的异宗姐妹。这种以水为媒介的绘画样式,有中国画里水的韵味,又更加清新与秀润,所以当水彩画显现在中国人的视线中时,很容易就被接受了 ,李叔同曾说:“西洋画凡十数种,与吾国旧画法稍近者,唯水彩画……
一、水彩的特性
中国的水彩画是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产物,是中、西绘画不同要素重新组合所孕育出来的,介于西方油画和中国画之间的一个新画种。比起油面来,轻雅的水彩画是信笔而就的随笔和小品文。水彩画在表现色彩、阳光、空气感方面,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如果说油画的表现力是绘画艺术的钢琴,那么,轻盈优美的水彩画则是绘画艺术交响曲中的小提琴,是绘画艺术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国著名色彩大师颜文梁先生说:“画水彩画时,不用铅粉﹙铅粉也称白粉,也就是白颜料﹚,而是利用白纸底色来代替,故画中最白的地方或人象高光之处,都要留空白,不可事后涂上白铅粉,因为白颜料本身色调和纸的色调不同。”(见颜文梁著《色彩琐谈》1978年10月第1版)
水彩画的本质载体是水,调和透明的水性颜料在纸本上作画,水在水彩中起了稀释剂和调合剂的作用;其造型与色彩也取决于水,水和色的交相辉映、水和色的融合既是可预知的又是变化莫测的,水的可溶及水的随意性,渗化流动感和纸张的巧妙结合而产生无法言述的美感。
在表现技法方面,水彩画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的经验和技法,又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段,融合雕刻、版画、摄影、书法、民间工艺等姐妹艺术之长处。既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又可以写实、写意相结合,极尽用水之妙,又因籍水作画,“水彩画清新、明丽、润湿、韵致的艺术效果,清爽神俊,浓淡相宜,潇洒风雅的格调。流动的性质、随机变化的笔触,让人感觉到那种光波的流动,具有十分迷人的魅力。
二、人性的需求
中国文化史上对水的认识与掌握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孔子的“智者乐水”,老子的“上善若水”,再到中国绘画中以水墨作画,几千年的传统造就了中国人对水的诠释,所以水彩画以水为媒介的绘画样式,在中国落地生根,很快被国人喜欢,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逐渐走向成熟。
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在比较中西古典艺术时指出:“相对来说,西方是画的故乡……而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的表现艺术比较发达,在书法、诗、乐舞的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诗境”提升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丰富了绘画的内在文化底蕴。“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浪漫情调和审美观念结合的成果。如今中国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水彩画的画家们以自己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写意审美观念进行水彩画的实践和创作,产生出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中国水彩画,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
水彩画题材广泛,有风景,有人物,有动物,有静物;既可以是都市风光、乡野景观,也可以是劳动场面以至即兴小品。
水彩画的画面,可以是沉郁浓厚,也可以是轻快飘逸;可以朦胧迷茫,也可以鲜明强烈;可以是表现玲珑透彻、隽永内蕴的袖珍式精品,也可以是运用大幅纸面绘制成气势磅礴的艺术长卷。既可象油画一样,表现得色彩丰富、造型坚实;也可象国画一样抒情达意、含蓄柔美,画面效果轻快亮丽,洒脱淋漓而不失油滑,其水份则造成一种色流动的韵律美;纸纹造成的色的积淀及笔法酣畅所造成的细微“肌理”效果,充满现代气息,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写实方法上又明显区别于油画沉厚、滞写的特点。其简约、优美自然的笔致趣味往往能让观赏者得到一种特爽、干脆的感受,因而有助于在快节奏、高竞争中生活的现代人得到心灵愉悦,符合现代人追求轻松飘逸、自然纯净的心理需求。
三、时代的需要
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把一个家庭住宅面积的大小、家具的豪华程度作为生活质量提高的物质标志,那么家庭装潢的个性化,则往往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高低,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精神标志。由于水彩画色彩明丽,富于现代装饰效果,又因为画幅轻便易于收藏,必将成为现代人家居装饰的一种最佳选择。其透明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自由洒脱的神韵流溢空间,确能给居室增添恬静、舒适之感觉。如果在会议厅、接待室、大堂里挂上几幅水彩画,既能烘托文化氛围,又能使环境增色,富有时代感,使人们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余暇得到艺术享受。
可以预期,中国的水彩画以它灵动、清丽、出神入化的本体语境,将成为人们尤其是中国年轻一代人追求的时尚,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水彩画的观赏价值也必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江阴市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