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入尘埃的文明

2015-03-16李九林

躬耕 2015年1期
关键词:龙脉古墓茅草

◆ 李九林

我对唐水之畔古赊店东南约15公里兴隆镇东的小村圭璋村有一种莫名的好奇。

奇在哪儿也说不清楚,它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村,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也不是什么名人故里。它是一个仅有3000名普通群众,每天过着和其它农村没有两样日子的小村。

惟一不同的是,它时不时地掀起点面纱,似露非露地透点神秘和诡异。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世代为农、从不产玉的乡村能起一个高深莫测、玩味不尽的村名:圭璋。圭璋可是美玉,并且是很高贵、等级很高的玉器。

相传周天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就是圭。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立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利的依据,如大圭:周天子所用之物,长三尺,作用跟笏很类似,做记事备忘之用;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为六瑞之一;恒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日圭,用于祭日;玄圭:黑色的玉圭,帝王举行典礼时所用。

在这个村上,还时不时发现规模集中,规格标准,制做精良的古墓砖。再联想这个小村上被认定为仰韶文化遗迹的古墓茅草寺遗址,以及流传下来关于龙脉的传说,这个村就有点够玩味的意思了。

到这个村随便转一转,拉几个上年纪的老人聊聊,更有感受。问为什么起圭璋这个村名呀?他们都笑了:不知道,祖上传的呗!

若要找一块叫“圭”或“璋”的古玉器,更是妄为了。不过破碗,烂陶或什么上了锈的铁器之类的,这个村还真不稀奇。

坐下来和老伯大叔们讲讲什么是玉圭,什么是玉璋,他们也会满腔神奇,大声同你讲,“我们村可有来头,据说过去曾经……”说时一脸自豪的样子。

我多次苦思冥想地揣测这个村子,多次偷偷地怀着一颗好奇心走进这个村,找关联点、找佐证、找资料,试图揭开它的面纱,终究一无所获。但古圭、玉璋、墓砖、茅草寺、飘渺的龙脉传说一直折磨着好奇心,于是突发奇想,记录些细节,做些推理,引诱大家吧!

圭璋古玉的解析。圭和璋都是礼仪玉器,分占古代六器之一。新石器时代就有玉圭了,《说文》:“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龙山文化玉器中的圭是平花式,顶缘有刃,下部有孔。石家河文化圭的造型分为两类:一种端部略显平齐,形状同商早期的结构;另一种前端有两个尖角。夏代玉圭造型呈平着式,应是龙山文化的延续。商代玉圭是在新石器时代玉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加了绳索类纹饰。西周时使用的玉圭,一种源于商代,一种则近似于戈。春秋时代的玉圭在形制上可以看出它是由商、周时代戈类玉器演化而来的。战国圭数量较少,多为素面,不加纹饰,汉代玉圭也不多,大多圭形较小。

玉璋作为礼仪器出现较于圭晚。二里头文化玉璋一般呈长条形,上窄下宽,一侧较长,前端有凹形刃。玉璋在西周发现较少,仅见于四川广汉中心乡出土的青灰色玉璋。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或端刃内作弧形;或前端呈斜角,目前战国玉璋数量较少。通过对圭璋的解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是圭璋的地位很高,不是平民能有的,应是诸侯的手中物;其次历史可上溯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夏商周,而绝于汉以后。

古墓砖的推理。在圭璋村的周围,遍布了大大小小的残碎的古墓砖。村民或将它抛于沟内,或用它作为界石,随处可见。耐心地蹲下身子看一看,仔细联想一段历史,更加刺激人的好奇心。我捡到了一对特殊的古墓砖,每块砖长30厘米,宽17厘米,它的内侧厚度5.5厘米,外侧厚约7.5厘米。每块砖的两头均有相对应的凸头和凹槽。根据推测,它是造拱形墓的砖,同时一定是为造墓专门烧制的砖。从内外侧的网状花纹看像是汉早期的古砖。根据这对砖的弧度,可以推知墓跨度为1.5米宽。在古代,能为造墓专门设计墓砖,并且工艺精湛,不可不推知墓主人的社会地位高贵与特殊。

茅草寺的佐证。茅草寺是圭璋村的一部分,因该地茅草茂密而得名。先前曾是一座名气很大的庙。从建筑的遗址和出土的精美的石砖可以看出它的兴盛与发达。很多砖上都有图案,有佛教的“卐”(音wan)字与蝙蝠组成的图案,取义“万福绵长”的意思。有“卐”字与长春花组成的图案取义“万代长春”的意思。茅草寺的砌砖上的“卐”字符号正是佛家追求的清净、吉祥、圆满的理想境地。茅草寺是仰韶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久远,正印证圭璋村悠久的历史和早期的文明。

龙脉的传说。圭璋村茅草寺前面有两条深水河,两河弯弯曲曲,盘综交汇。据传茅草寺前的两条小河的交汇点为龙口,龙身下潜向北向东,龙尾结束在郝寨镇白庄村紫花庙。古时村民为了不让龙头左右摇摆,在两河的交汇点上建了一座石桥,称作索龙口。这座石桥虽是前人行走的一个便道,但仔细观看,造型十分精美,桥墩上布的石雕龙头张牙舞爪,独具品味。桥体用的青石条精工细做,可以并排过两辆牛车。站在茅草寺旧址上向南观望,由河道形成的特殊地形皆归向茅草寺前的龙口,很像万龙臣伏;向北观望,地势明显隆起,茂密的树林像浅山,有种潜龙在水,飞龙在天的感觉。所以当地的村民在选墓地上都很讲究,希望能占住龙脉,出龙子龙孙。

总结上面几点内容,可以这样推理圭璋村,夏商周时期一个大人物(能手持圭上朝的)定风水宝地于此,并将自己安葬于此。有一日,天子巡视到此,为表示尊重,手持玉璋行礼,礼毕将祭拜的礼器玉璋埋于地下,后人就把此地称为圭璋,当地人以此认为此地有灵气,修建寺庙,制造传说,顶礼膜拜。

以上对一个村子这样莫名的推测很可笑,但它若隐若现的神秘,欲说不说的传奇,时常撩拨一个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

写完此稿时,去年苦苦追寻的一块古砖,它刻有佛教的“卐”(音wan)字与蝙蝠组成的图案,应该叫做“万福绵长”砖,又意外地出现了。

这或许就是机缘吧!

猜你喜欢

龙脉古墓茅草
马王堆下有古墓
古墓背后的故事
中华龙脉
古墓里的蛛丝马迹改写历史
茅草和芦苇
复方龙脉宁不同提取液对H2O2诱导H9c2 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割茅草
茅草
古墓门上的“拥篲捧盾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