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域经济报道
——以经济日报社近期报道为例

2015-03-16文/周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济日报京津冀协同

□ 文/周 琳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域经济报道
——以经济日报社近期报道为例

□ 文/周 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两年来,三地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调整转移3个重点领域已率先突破。随着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协同发展正在向深处进发,相关区域舆情不断升温,这些对于做好新形势下京津冀新闻宣传、避免过去区域新闻报道的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区域经济 京津冀 经济日报 经济报道

传统区域经济新闻容易落入4个思维“俗套”。一是“撒胡椒面”或各自为战。脱离了具体事件、具体行业、具体人物,几城、几地的区域经济素材“一把抓”,或者完全把省与省、市与市割裂开来,各说各的。二是有工作无新闻。报道的节奏被动跟随有关部门领导、出台规划或细则的节奏,新闻素材过分依赖国家部委工作信息、地方领导调研动态,缺乏详实解读和一线新闻故事作为支撑。三是单一中心、单一维度的经济报道,对地理、历史、文化等其他维度关注不够,容易造成“千文一面”。四是思辨性的新闻评论、参考报道方面有待加强,这需要媒体不回避协同发展中的困难,全面深入剖析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打破界限抓“活鱼”

为破解“撒胡椒面”,经济日报社号召各个采编部门在区域经济新闻报道中强化三个意识。

首先是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大局意识,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中,要能够突破辖区桎梏,举一反三。2015年7月初,经济日报社和石家庄市委等共同主办“解读石家庄的幸福密码•2015幸福城市高层研讨会”。按常理,若议题设置中仅保留石家庄的内容无可厚非,但对区域经济新闻报道来说,并不该完全局限于此,寻找“一体化”“协同发展”等主题的新闻素材是应有之意。在报道中,记者通过梳理与会专家学者观点,提炼出若干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评论文章,其中不少专家学者观点,都在后续的协同发展报道中派上用场。

其次是把握区域经济脉络的责任意识。有大局固然重要,但不能只说大话、套话、空话,通过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实现服务三地协同发展的目的,既是区域新闻报道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又是在新闻实践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其中,《北京通过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 行政副中心建设2017年将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负责人署名文章《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分别在《经济日报》7月份中旬的头版和第2版要闻版发布,取得不错反响。

再次,要有灵活多变的专业意识。相对于教育、卫生等其他领域,交通、生态、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已率先取得成绩的三个领域,以这三方面为突破口更利于捕捉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提升传播效果。在今年6月份前后,《经济日报》先后策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型报道,正是以这三大亮点为抓手,层层深入,力求实效。其中“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线调研系列专版是“重轴戏”,由《经济日报》总编室牵头,抽调骨干记者,组成包括专家、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内的调研小组,赴京津冀三地深入采访,挖掘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发展趋势及解决之道。经过深入采访,先后推出一线调研系列专版,并采用多媒体呈现形式,在中国经济网区域频道开设“京津冀一体化”专栏,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客户端)推出连续报道。

根据记者反馈,具体主要抓住两大主题。一方面是交通一体化。《经济日报》策划部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前提。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迫在眉睫。新闻报道以此为切入点,能够发现更多协同发展中率先出现的亮点。另一方面是生态一体化主题。在采访中注意发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关于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具体涉及建立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构筑起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防护体系等内容。

主动出击不“等”新闻

减少“工作信息多,新闻报道少”的现象,需要发挥“抢新闻”优势,摆脱过度依赖政府工作信息的现象,力求“早”“真”“实”。

所谓早,就是在相关部委信息还没有“喂到嘴边”的时候,提早策划、高效安排采访,强化报道的时效性。早在2014年10月份,经济日报社就组织记者奔赴京津冀地区,深入一线采访三地政府部门、企业和专家,调研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新思路新举措。在2014年11月1日至6日,《经济日报》推出系列报道“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调研行”,先后在重要版面刊发《“压煤”攻坚形成合力》《科学“控车” 事半功倍》《工业减排动真格》等6篇通讯、2篇特写、1篇短评。在2014年11月7日刊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报道”专版,对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政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环保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专访后集纳成文,把系列报道的影响推向高潮。

▲ 本文作者(左)在采访。

所谓真,就是要在采访中不回避问题,做到“三贴近”,体现真情实感。例如,《京津冀:三方携手破“霾伏”》一文中写道:“‘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如何,我们最终能否拿下这场治霾攻坚战?回答是:难!……再难也要上!”

这些传神的语言,真实反映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挑战,也说明各方在努力应对困难时付出的艰辛努力,读来饱含情感,较之一般的工作通讯更接地气。

实,即详实。2014年,《经济日报》率先在区域专版开设“京津冀一体化进行时”“区域观察”“区域产业”等专栏,介绍三地协同发展的成绩,及时报道相关政策出台情况。报社策划新闻部在今年上半年就策划出相关规划纲要的解读方案。按照方案,在新闻版开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看三地‘任务清单’”系列述评,分三地刊出三篇稿件,分别由驻地记者提前做好采写准备。一篇是由北京记者站采写的《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第二篇由河北记者站采写《主动融入 全面对接 加速河北崛起》,第三篇是由天津记者站负责的《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同时,在新闻版开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专家访谈,参考新闻部邀请专家围绕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产业调整转移、服务功能疏解等主题,先后刊发5篇访谈,用详实的数据、独到的观点和分析,解读三地协同发展政策,厘清了发展思路。

为突出《经济日报》区域新闻报道特色,策划部还组织骨干记者加强产业调整转移、服务功能疏解两方面的报道力度,自2015年以来,《经济日报》新闻版、专版对这两方面内容的报道持续升温,产业调整转移重点关注首钢发展、唐山曹妃甸、亦庄廊坊产业园、渤海港口集团、津冀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港经济区等建设内容。此外,对其中的亮点“中关村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等地合作”也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在服务功能疏解方面,重点关注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搬迁、北大和清华与津冀两地共建研究院、三地共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三地共谋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三地联合打造企业孵化器等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一年间,《经济日报》共刊发涉及京津冀地区的新闻报道达83篇,另有新闻评论10余篇、新闻图片50余幅。

全媒体凸显经济“味”

《经济日报》深刻认识到全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中进一步应用。一方面,利用中国经济网平台,以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滚动推出协同发展新闻。中国经济网地方新闻中心还特别开设“京津冀一体化”专栏,选取政策、产业、交通、绿色、旅游等几大行业进行24小时滚动报道。2015年4月30日以来,自从专栏下设的政策板块转载首篇稿件《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破解区域差距难题》开始,共转载或自主采写报道174篇,涉及金融政策、医疗政策、环境政策、交通政策等多项内容。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中国经济网关于协同发展的报道再掀高潮。自2015年以来,新开设“独家视角”专栏,全部为自采自编稿件,其中,石兰兰、宋雅静、杨淼等专职地方频道记者多次采写相关报道,《京津冀重拳打造交通一体化 建充电桩超万根》《京津冀公积金新政6月全落地 为下半年楼市升温添柴》《京津冀296个景区进入“信得过景区”首发名单》等多篇稿件转载量较大,广获舆论好评。

另一方面,根据移动互联网“两微一端”的传播特点,开设“图画·区域经济”专栏,将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图表和动人的图片整合起来,重新绘制成图画或者长微博在“两微一端”进行传播。在“图画·区域经济”专栏中,[图解]京津冀布局综合运输大通道、[图解]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方案、[图解]201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解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图表新闻,以详实的文字、准确的数据和生动的图表、图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全面解读,都给广大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在内容方面加大了教育、科研等新闻的报道力度,增加图片新闻版面空间,并为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稿件留出一定余地。比如,今年七八月间先后刊发《京津冀3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 师资共享 联合培养》《8家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单位纵论工作得失——京津冀协同创新行与思》《京津冀联动服务创新创业》。刊发摄影报道“广角”专版《“协同发展 绿色崛起”——2015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掠影》,转发新华社述评《从协同推进看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等。

加强思辨式报道

新闻评论和参考报道两类新闻业务形式赢在视角和深度,是传统纸质媒体战胜网络媒体的“撒手锏”。

《经济日报》历来重视评论和参考报道,为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经济新闻报道,今年4月初,由经济日报社主办,报社参考新闻部协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座谈会”召开,会议主要研讨内容有京津冀的经济定位、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北京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环境共同整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切入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认同、提升宣传报道效果的建议等8方面。参会嘉宾包括《京津冀发展蓝皮书》副主编叶堂林、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天津发改委研究所所长王天伟、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县长吴文凯等10余名各界代表。研讨会最终成果是由参考新闻部记者撰写若干篇参考新闻,上报报社编委会及有关部门。

在新闻评论方面,运用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等方式加大原创评论稿件刊发力度。其中,在区域新闻版刊发“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系列报道时配发“编者按”,用寥寥100字“点出”协同发展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文中提到:“疏解、转移、承接,京津冀区域产业调整的背后,是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使京津冀成为一个经济有机体,走上内涵集约发展之路。”这无疑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带有普通新闻报道所无法概括和升华的意义。

不仅如此,《经济日报》还借用“外脑”刊发独具视角的理论文章,先后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署名文章《协同创新 全线共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来稿《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是整体提升》,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署名文章《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等多篇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评论稿件。

(作者单位:经济日报社财经新闻部)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经济日报京津冀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