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的热点和盲点

2015-03-16孔祥鑫乌梦达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通州京津冀调研

□ 文/孔祥鑫 乌梦达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的热点和盲点

□ 文/孔祥鑫 乌梦达

通过梳理,作者发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中,一些媒体记者本应对国家战略进行解疑答惑,但却由于关注点的片面、报道角度的偏颇往往适得其反,引发舆论对于政策的猜想和臆断。在本文中,作者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的盲点和误区,探讨今后相关报道的热点和着力点。

京津冀 协同发展 热点 盲点 报道

2014年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从此成为见诸媒体报端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尤其是今年6月初,《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下发后,各大媒体再度掀起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的新一轮热潮。京津冀三地产业怎么转;环首都贫困带怎么办;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怎么建;北京市人口规模怎么控等话题的热度越来越高。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关系到区域兴衰,也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之高毋庸置疑。无论是动态消息发布,还是一线情况调研,如何有效引导舆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的平稳。媒体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

在一年多时间里,笔者多次参加相关政策发布传达的重要会议,参与了多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参考报道调研,同时也关注其他媒体报道,从中总结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的一些盲点和误区。

避免“捕风捉影”,专注权威解读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社会上关于京津冀话题的民间会议、商业论坛逐渐增多。为吸引眼球、壮大声势,在这些会议上,一些受邀的“专家学者”“内部人士”经常会爆出“猛料”,这让一些媒体如获至宝。如果未经权威部门核实,或者经过深入调查就仓促发稿,造成负面影响。

实际上,有些会议、论坛上的受邀人士代表了某个团体、基层利益,释放的“猛料”不乏是为了借炒作而牟利。例如,2014年以来,不少媒体纷纷报道河北保定被定位“首都副中心”,直接结果是造成当地房价一路飙升。借助“首都副中心”一说,一些开发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何“房价先行”?笔者得到该新闻线索后,迅速到河北保定等环北京区域进行实地调研。采写的《警惕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房价先行”——环北京地区楼市热的背后》一文,经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纷纷采用,社会反响强烈。文章指出,社会上对于国家战略捕风捉影的猜测和传闻大多来自于利益相关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避免概念炒作。

除了有意或无意揣测,还有一些媒体急于发布独家消息,对相关政策数据“断章取义”或“偷换概念”。例如,有报道称,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但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并未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相关投资测算。相关专家也表示,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某个阶段的投资额。

调查发现,42万亿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3月财政部网站刊登的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的讲话,“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但该42万亿并非特指京津冀,而是指全国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

类似不实言论反复传播,危害性极大。浅层的危害是对楼市、股市造成影响,更严重的话,有可能影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战略。

不能“随便乱说”,也不能“避而不谈”。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社会各界对于相关信息关切度高。随着政策的逐渐发布,媒体应肩负起正向传播和权威解读的职责。

今年7月,北京召开市委全会,出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与之相关的北京人口控制、行政副中心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项目对接等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笔者围绕在北京市委全会得到的线索,第一时间采访了北京市主要领导,以及规划、发改、经信、交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并联系权威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采写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系列报道一组三篇稿件。该组稿件在对规划纲要不泄密的前提下,深度分析可对外发布的关键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该组稿件最主要目的在于解疑答惑,核心内容是权威人士的分析和解读,因此起到了有效引导舆论的作用。该组稿件播发后,媒体平均采用家次超过130家,最高达到近180家。稿件先后被《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中央媒体,以及上百家省市级媒体采用,尤其是被《新京报》《北京晨报》等北京市属主流媒体采用,更体现出报道的权威性。

抵制片面炒作,时时围绕大局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要内容,北京将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通过行政功能的转移,带动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的聚集。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消息发布前后,关于通州及周边楼市升温的报道层出不穷,不少媒体唯恐漏掉重要新闻,似乎展开了楼市报道的“竞赛”。

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当地发展规划将步入崭新阶段。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聚集,将提升该地区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周边房地产市场的“躁动”可想而知。不仅仅是通州地区,与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廊坊的燕郊、大厂、香河等地房价涨幅连创新高。一些媒体报道揪住“房价暴涨”不放,过度着墨于个别楼盘“一天三涨”“日光盘”等内容。报道被开发企业所利用,成为其伺机涨价的工具,也成为房屋买卖双方提升预期的依据。

通州及其周边楼市升温是事实,这些媒体的报道也是尊重客观情况的,但对于房价涨幅的过度关注和炒作,实际上起到了加剧市场秩序混乱的效果。笔者在通州及其周边实地调研时了解到,报纸上相关的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多个楼盘项目销售人员的宣传“利器”,也加剧了购房者的恐慌。这些报道虽然吸引眼球,但却有碍市场稳定。

迫于房价“疯狂”上涨的压力,通州出台限购政策,在该区域实施更严格的商品住房限购政策。对通州而言,在北京限购政策之上进行升级也是权宜之计。政策出台后第二天,笔者对通州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研,采写了《通州住房限购升级 借“行政副中心”炒房受限》一文。稿件播发后几天,不少看到稿件的朋友陆续致电笔者。他们表示,看到该文似乎吃了一颗“定心丸”,市场稳定是他们最大的期待。

再以媒体广泛报道的京津冀存在2300公里“断头路”为例,多数媒体将“断头路”视为三地规划各自为政、专注“一亩三分地”的典型案例。“断头路”虽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一些专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路都要马上第一时间通。如果交通不能和城市布局、产业方向配合好,也可能出现道路一通,周边房地产随即蜂拥而上的情况。实际上,京津冀三地经济实力不同,发展水平也各异,协同发展并不等于同步发展。过分强调三地差异,往往会加深矛盾,也不利于三地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政策陆续发布过程中,相关部门深感事关重大,一些表述不准往往会引起市场异动。例如,笔者在参加北京市相关部门就市行政副中心情况发布会中,相关负责人对发布内容的重要表述字斟句酌。相关材料在发布前依然几易其稿。实际上,相比于相关部门发布政策时的字斟句酌,媒体记者们更应该谨小慎微。记者拥有话语权,能影响舆论走向,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稿件的传播范围和速度超出想象。一旦一些话题和内容经过发酵,对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都很难挽回。记者在相关报道中,一定要有大局观、全局意识,对于关键问题和核心焦点更应该思考周全,谨慎落笔。

减少“八股”套路,多做视角创新

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预计未来,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迎来新的报道高峰。

在答记者问中,既整体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和总体要求,又分别介绍空间布局、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以及创新驱动和试点示范等。各大主流媒体将对这些领域进行分析和解读。

稿件的力度取决于调研深度。调研角度的选取决定了稿件是否具有参考性和可读性。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初,新华社就组织了多次相关主题调研,笔者也有幸多次参加。在与地方政府人士的座谈和采访中,获取了大量信息。地方政府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台的文件纷至沓来,关于合作对接的案例不胜枚举。

这些调研材料往往带有浓厚的政府部门工作色彩,如果照搬挪用就会使稿件枯燥无味,也会只见其表,不见其里,难以挖掘工作背后遇到的阻力障碍,以及成绩背后的风险隐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开拓思路,挖掘问题,将工作语言转化成新闻语言,是记者在调研稿件采写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例如,笔者前不久在河北某新设立的工业区调研时了解到,当地从北京迁移入驻的企业较多,但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缺少体育馆、电影院,甚至餐厅等年轻人休闲娱乐的必要场所。这个现象并不是笔者首次发现,在网络中可以搜索到不少相关报道,内容大多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目前工作人员的数量与配套设施不对等现象的描述等。不少报道陷入了现象、问题、建议的“八股”套路。

笔者调研后发现,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背后是当地入驻企业工作人员生活的枯燥无味,他们闲暇时间的休闲娱乐活动几乎为“零”。入驻企业的员工大多比较年轻,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引发了这些群体的抱怨和不满。在与这些年轻人交流中,笔者遇到了一个因为女方嫌弃当地荒凉,与计划在当地“扎根”的男友分手的案例。实际上,这对因当地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落后而分手的情侣面临的问题,正是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而新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区遇到的普遍问题。

笔者从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落后引发“分手”的典型案例入题,采写了一篇关于协同发展遭遇社会难题的调研稿件,旨在反映协同发展应该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老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青年人恋爱、婚姻障碍的新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看似是政府层面的工作,实则与百姓息息相关。教育、医疗资源的疏解协同,交通一体化的建设进展,非首都功能何去何从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笔者近期参与《瞭望》策划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采写中,选取了民生视角对政策进行解读,将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与政策的影响紧密结合。例如,《四问北京“行政副中心”》一文中,通过对行政副中心怎么建和通州的未来什么样等问题的回答,对通州的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为百姓描绘出通州宜居宜业的和谐画卷。

对同样的调研素材,也许转换一下视角就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问题,反映更现实的需求,也会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作者是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

猜你喜欢

通州京津冀调研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