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传播下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和创新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实践与思考

2015-03-16梁锡训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日报广西总书记

□ 文/梁锡训

融合传播下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和创新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实践与思考

□ 文/梁锡训

梁锡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力、传播力的路径和方法,力求取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融合式传播 重大主题报道 创新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

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是党报等主流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是体现党性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和创新,是新时期党报等主流媒体做好新闻宣传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水平的集中检验。

增强政治意识,树立大报风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增强政治意识,并非只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一篇具体的报道、每一个具体的版面当中。在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的关键节点上,国内外曾密集出现一种责难我国生态环境的声音,《广西日报》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紧紧聚焦两会,及时在一版头条通栏位置突出刊发新华社播发的文章《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在要闻版连续刊登本报记者撰写的文章《保护好广西的生态环境——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讲话精神》《广西斥资14亿元护生态保珠江流域水质》《绿色铺底的“金字招牌”——植树节之际看生态广西》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文章,从正面报道广西生态建设情况和成就,排除了干扰两会的杂音。

在具体报道中,《广西日报》站在全局高度,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认真做好两会精神的报道,做到大事大处理,所有稿件与版面均为两会让步:一版基本上全是两会内容,并在二版至五版挂“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通栏栏题,所有相关内容,包括电稿和自采稿件进行混编统发。所有两会版面都要求做到品种丰富、数量充足、板块规模化、围框突出、全部彩印等等,务求做到主题突出、浓墨重彩。例如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代表团审议报告,在北京的一线报道组迅速确定开放合作、扶贫开发、依法治国三大报道主题,以“两会聚焦”“两会声音”“对话录”等栏目,每天大篇辐报道北京前方的声音。《广西日报》特派记者当天采写的《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不断谱写祖国南疆繁荣稳定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侧记》,成为这次两会报道的扛鼎之作。文章将习总书记“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格局,广西发展这盘棋就走活了”的一段话,作为文章标题提炼出来,凸显、放大了传播效应。夜班特意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几个代表团审议的新华社综合消息,拆分出习总书记的部分发一版;并重新做主副标题,通栏排放;还把消息中习总书记作的三点重要指示,单独拿出来,作为提要题单发;下半版发记者自采的侧记,也同样通栏大标题,红色字体的提要题,配大彩照。整个版面题材重大、主题鲜明、浓墨重彩、夺人眼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编排技术上也出现许多突破。这组报道在版面上都以粗红色线条围框,上面配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大红底栏题,内容基本都是“评论员文章+新闻综述+广西代表委员和广西各地各行业的反响”模式,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后方部署配合两会报道采写的系列“新闻综述”《面向东盟打造“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广西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合作步伐综述》《总书记重要讲话引起我区扶贫干部强烈反响,纷纷表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等文章,在舆论上与前方报道形成呼应之势。

为引领社会舆论,强化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在总书记3月8日上午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并作出重要指示后,《广西日报》发挥评论优势,紧紧聚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于3月9日至3月15日,每天一篇在重要版面连续推出《加快发展 后发赶超》《走活广西发展这盘棋》《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等七篇评论员文章,分别就习总书记谈到的准确把握广西定位加快广西发展、抓好扶贫攻坚、做好简政放权、全面加强法治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从严治党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就如何结合广西实际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论述。3月20日,又推出评论员文章《把“任务书”变为“成绩单”》。这组系列评论员文章,每天刊发一篇,反应之快、规模之大、内容之丰是《广西日报》历年报道全国两会之最,也是两会期间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最多的省级党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也因在全国两会上的出色报道,获中宣部四次点名表扬。

增强引导意识,以深度策划提升重大主题报道水平

在移动互联网新的传播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不仅不能削弱,而应发挥优势,强化主流大报风范,掌控好社会舆论。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广西日报》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紧扣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紧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主题和重大命题,紧扣广大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有高度、深度和影响力的重大报道,形成一个时期的宣传热点、亮点、关注点,推动实际工作,引领社会舆论,服务全区人民。如根据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推出“稳增长、促发展”系列报道,加大经济宣传报道力度,大力宣传广西稳增长的48条政策措施。以《逆势稳增长 扬帆踏浪行》《号角催斗志 聚力齐攻坚》《疾风知劲草 务实破难关》等重磅文章,持续跟踪报道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激励全区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提振信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努力实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以及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广西日报》设置了“生态经济”重点报道选题,联合自治区发改委、工信委、林业厅、农业厅、环保厅,共同策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西生态经济发展思考录”大型系列报道。于7月份在一版重要位置连续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发优势堪称无价之宝》《绿色环保撑起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引擎》等6篇思辨性文章,每一篇文章都配一篇评论。以组合式报道,深度解读广西生态经济建设情况,给人深刻启迪。

上述两组系列报道见报后引起很大反响,自治区领导认为,相关报道内容与表现形式做到了有机组合,宣传声势浩大,有效地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全区各地各单位,鼓舞人心。

增强融合意识,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重大主题报道的合力

近年来,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挑战,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道,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改革采编流程,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建立了融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广传魔码等于一体的新媒体矩阵。目前集团共有3个网站,5个手机客户端,32个微博公众账号,18个微信公众号,100多个经过认证的编辑记者个人微博账号,为媒体融合打下良好基础,并屡屡在各种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走进东盟十国报道“一带一路”的“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活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的“美丽广西港澳行”大型招商活动,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广西高铁建设等事关全国或广西政治经济发展大局、事关民众利益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均利用报纸、网站、新媒体等进行了立体化、多元化的融合报道,取得很好效果。

1.“中央厨房”式采编流程改造使新闻内容生产变得高效快捷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观念思维和操作方式被颠覆。这其中,涉及海量信息的整合加工、社会化的协作生产、多样态的信息产品等。为应对挑战,集团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和媒介融合思维,以广西新闻网为试点,对新闻媒体原有的内容生产体系进行革新,推进“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再改造。

广西新闻网通过重组内部各个采编部门相互独立的结构,打造一个适应当下媒介融合环境的信息集成与分发平台。首先,对来自党委政府以及微博、论坛、QQ报料等各个渠道的线索统一管理,呈现在系统中,记者编辑可随时进行搜索浏览选用;其次,成立采访中心,将原来的网视部等从总编室剥离,建立了将信息采集和媒介剥离的流程,要求记者现场采访、现场向微博、微信发送短文字、图、视频等稿件,回来后再继续形成完整报道,在网站刊发;再次,记者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来的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新闻素材统一输入中心平台,实现记者和编辑的共享;最后,由编辑根据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新闻终端和受众的需求和特点,对新闻素材进行策划、统筹和制作,分别提供多种媒体形态的全媒体产品。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广西新闻网采用了新闻采编“中央厨房”方式,组建了一支由前方外采与后方编辑相配套的“全媒体报道小组”,打造数字采编中心,确立“前方站(北京)即采即审即发”“后方站(南宁)边收边编边发”和“总指挥平台同时指挥两站工作”的报道流程,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新闻生产,有效做到了“报道抢先发、多手段多渠道传播、全媒体全面跟进”,占据了网络宣传的主动权。

为顺应多媒体时代的发展,《广西日报》致力于打造一支由全媒体报道精英组成的队伍,培养了一批具备突破传统媒体思维,集采、写、摄、录、编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将以往报纸“长线程”采编、一次发布的传统做法,整合为一个“采编发闭环”:在两会报道中,北京一线记者采访的同时,即时回传,南宁新媒体编辑即时在微博、客户端和微视编发,同时将网友评论即时反馈,由前方记者在采访中再提问,最后形成多篇更全面、更生动的全媒体稿件,经后方编辑部及夜班领导审阅后,发布于报纸和新媒体。为确保新闻的时效,此过程中设在北京的指挥中心全程交替用电脑、手机、微信、短信、QQ、电邮等方式审阅签发稿件,使新媒体稿件得以快速发出。这样的一个“采编发闭环”,非常符合当前移动互联网网民信息互动的需求,也拉长了新闻传播过程,发酵和扩大了新闻影响,实现了快速发声,有效发声。广西日报微信在广西区内媒体中首家发布的总书记到广西审议的文字、视频消息,受到全区网友热捧。

2.媒体融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传播

融合式传播方式,实现了报纸、移动新媒体(微博、微信、微视、微刊、客户端、二维码、手机报等)和网站三大发布平台的全面融合,从而使报纸的“全面权威”,新媒体的“快速、互动、易于分享”,以及网站的“多媒体传播”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新闻的多元化多渠道传播,形成了报道合力。例如,两会期间,总书记到广西代表团当天,广西首个集成式全媒体大型报道隆重推出,集团各媒体同时发力。其中,《广西日报》主体文章为《从“路网末梢”到“区域枢纽”——广西铁路10年大建设大发展纪实》《高铁:穿越时空的广西梦》,融文字、HTML5、动漫画、音视频于一体,在《广西日报》一版、客户端、微信、微博各平台同时推出,在北京代表委员以及广西广大读者、网友中引起转发热潮。

3.接地气的呈现方式使重大主题报道显得轻松活泼

如何使看似严肃枯燥的政经类新闻更接地气,使读者、网民喜闻乐见,应是党报努力方向。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我们按照各平台的特点策划和编辑全国两会的内容,通过自采和选取权威媒体的两会信息,结合网民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编辑,既对全国两会进行全景式的动态报道,又突出广西团和广西代表委员的特点,满足了广西网民阅读需求。在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后,又大胆决定以微信微漫画为承载平台,以手绘卡通动漫为表现形式,以代表感受为具体内容,以网络原创歌曲《习大大》为背景配乐,制作了《广西代表心中的习大大来了》原创微场景,生动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代表们心中的形象,并于当晚10点发布,引发代表与网友的转发和点赞,阅读量在短期内就达到了1万多次。有代表说,这条微信以“萌萌哒”卡通人物形象为主线,图文并茂地还原了新闻现场,从而将严肃的政治话题接上“地气”。不少代表将作品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网友“木池”在微信里评论:“漫画很生动,很萌,配乐很贴切,充分展现了习大大对咱们广西的关怀和牵挂,心里很温暖。”《广西代表心中的习大大来了》作品被国家网信办评为两会报道创新奖。广西新闻网还利用微信动图的方式,配以明亮色块,将平面媒体的文字内容图表化、视觉化,制作了《习大大给广西提了什么要求?》微信稿,让原本在传统媒体中枯燥、冗长的文字瞬间活了起来,以易阅读、易传播等特质为网友所喜闻乐见,引人眼球,改变了网民“两会报道都是大块文字”的印象。如此颠覆式的报道形式,大大提高了报道的传播力。

重大主题报道的几点启示

1. 政治家办报是安全之基。坚持政治家办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主题报道实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把手”现场指挥,上下全面配合,做到大事不糊涂、大事大处理,讲政治,讲正气,体现较高的政治智慧、政治艺术和新闻素养。每天上午采前会、下午编前会和晚上新闻夜班以及各种临时协调会,确保了宣传精神传达做到落细落小落实,没有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任何违背中央精神和引起负面作用的“报道事故”,践行了中宣部提出的“导向是生命,责任大于天”的箴言。

2. 全媒体报道是新武器。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致力于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和广西最大的智慧型传媒集团,努力抢占媒体融合的制高点,这些努力在许多重大活动报道,特别是全国两会舆论场这种重大主题报道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种创新性报道,使舆论引导工作得到了充分发挥。

3. 应急联动系统是滚动轴。对于新闻而言,“只有变才是永远不变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自上而下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新闻应急联动机制,带动采编体系高效运转,体现了较好的把控能力。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日报广西总书记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灵感日报
总书记的告诚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