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摄影的处境与出路
——以《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与“豫见”栏目为例

2015-03-16赵铁军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摄影记者摄影

□ 文/赵铁军

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摄影的处境与出路
——以《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与“豫见”栏目为例

□ 文/赵铁军

赵铁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本文从《河南日报》资深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长江系列)王天定的专业摄影记者履历及其主动融入新媒体、为“豫见”栏目供稿的经历入手,探讨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摄影的处境与出路。作者认为,以媒体融合为契机,以汲取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为手段,传统新闻摄影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纸媒的摄影队伍必须保留,新闻摄影权更不能全盘移交。

新闻摄影 媒介融合 转型新媒体 豫见

2013年5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受传统报业严峻形势的影响,宣布整体裁撤摄影部。此举被业界普遍解读为“随手一拍的自媒体们打败了拿着专业设备拍照的传统摄影记者”。《芝加哥太阳时报》随后的采编工作中,也确实出现了报社聘请自由摄影师提供突发新闻现场图片的探索。

两年来,有关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是否还需要摄影部门、是否还需要专业摄影队伍的争论,在我国传媒业界持续展开。一些业界朋友认为,随着受众习惯的改变,读者阅读习惯渐变为了“浅阅读”——快速浏览、快速感知、快速抛弃的“程式化”阅读习惯,传统新闻摄影已经丧失了生存土壤,纸媒的新闻摄影权应当全盘移交给新媒体,专业摄影队伍不需要保留。

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随着内生与外部双重动力在不断加深,传统媒体人自身的观念与能力都在被逼着革新与升级。专业摄影记者也不例外。《河南日报》资深摄影记者王天定,便是主动学用新媒体的典范。他灵活运用微博平台开展微博新闻摄影的新尝试,与新媒体无缝对接的同时,也带动整个《河南日报》传统新闻摄影展现出了融合时代的新面貌。以媒体融合为契机,以汲取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为手段,传统新闻摄影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纸媒的摄影队伍必须保留,新闻摄影权更不能全盘移交。

从基层通讯员到长江奖得主

从业几十年,王天定以他深入基层的扎实作风,直击人心的拍摄手法,坚持不懈的创作态度而获得业界认可。从最初的基层通讯员,到2010年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超越。

20世纪80年代初,他调入焦作市武陟县县委通讯组,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当上一名基层通讯员。当时的他,整日骑着摩托车跑遍全县每一个角落。每天晚上12点之前,将当天拍摄的新闻照片洗印完毕,配好说明。第二天早上7点之前,准时赶到邮局,把稿件投递出去,然后在邮局阅读当天中央报纸和省内报纸。

1993年初,王天定作为全省最优秀的新闻摄影通讯员,被选拔到河南日报社任职摄影记者,主要负责“三农”线口。此后,他开始了跑遍全省县乡、每天发回新闻照片的工作节奏。他的图片生动鲜活,善于挖掘生活故事与民生细节,其中《农民疼爱专家》作品荣获过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如今的王天定虽已年过六旬,但工作时间表仍然十分紧凑。每周一早上乘坐长途汽车下到基层,每周五晚上回单位。白天拍摄结束后,晚上他就加班加点进行图片的后期处理,然后进行图片故事或专题的制作: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人物关系排列图片,配写综合说明和分图说明,对成稿加以背景修饰等工作。仅这些程序往往就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因此后方微博编辑拿到的他的稿件,很多时候都已是可以直接发布的成稿。

从最年长记者到最善用新媒体

2013年,河南日报社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学用新媒体,王天定在第一时间开通了个人微博,发布一些平时没有在报纸上刊发的新闻摄影作品。2013年@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开设了“豫见”栏目,旨在打造一个面向河南全省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多角度的全方位影像专栏,王天定再次走在前列,成为了该栏目的“第一供货商”。2014年5月下旬,应河南省文明办@精彩河南官方微博的“影像河之南”栏目之邀,王天定开始为“豫见”与“影像河之南”两个微博栏目持续供稿,坚持每天发布一组摄影作品,春节、中秋等假期也从不间断,实现了微博摄影的常态化传播。在一年时间内,他的微博摄影作品已超1800幅。2014年12月28日,王天定的《微博@河南》大型摄影展开始在全省巡回展出,这种以微博摄影为主题的摄影展形式,放眼全国新闻界都是罕见的。

报社里最年长的摄影记者,却成了为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供稿最为活跃的人,如此强烈反差的背后,折射出王天定极高的专业素养。

首先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回顾王天定的职业生涯,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执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贯穿着他的每一个成长阶段,这也使得他在业务钻研上保持着求知、钻研的劲头,拥有着创新、探索的热忱。36岁时的王天定,在县委通讯组任组长,当时的他找到县委书记,请辞组长职务,要求做一名普通的新闻摄影通讯员,原因仅仅是他不愿意因组长身份必须承担的行政工作而耽搁采访与创作。2008年除夕,王天定结束基层采访回到郑州家中,突发高血压而晕倒。在医院稍作治疗后,他又拿起相机在医院里“就地取材”,采访起全国劳模、著名妇产科专家张新菊,并在《河南日报》发表了《张新菊与病友的故事》《感受张新菊》等系列摄影报道。当时为他诊治的医生由衷感叹,“王天定真是把新闻事业看得比生命都贵重啊!”

其次是他注重常学常新。王天定在对技术潮流的追赶上一直“体能充沛”:年轻时搞胶片摄影,他的暗房功底就在全省通讯员队伍中数一数二。上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刚刚普及,他便开始接触数码摄影和电脑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完成了自身技能的首次转型。之后,图像处理软件每出一款最新版本,他一定会及时更新并苦学新功能,这种尝鲜的劲头和创新的精神,甚至超过了很多年轻的摄影记者。

传统新闻摄影的固有优势依然存在

关于媒体融合,王天定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应当是内容与理念的双融合。内容上的融合,以新闻摄影为例,以往受报纸版面所限无法刊发的新闻图片,通过报纸官方微博等平台发布出来,可以扩大传播范围;而以新媒体视角拍摄的新闻图片,很多又能够为报纸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眼作品。理念上的融合,则更多的是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在新媒体实践中,祛除以往存在的创作思维僵化、创作动力缺乏等弊病,潜移默化中汲取新媒体在内容与理念上的精华,实现传统媒体新闻图片生产理念的创新。

可见,虽然承认传统新闻摄影尤其是纸媒摄影存在一些问题,但王天定期待,传统新闻摄影能够通过汲取新媒体的特点来对自身进行改造,实现倒逼转型、主动创新。把目光转回到《芝加哥太阳时报》身上,该报完全裁撤摄影部之后,种种弊端也开始凸显,以至于不到一年之后,又宣布重新聘用四位专业摄影记者。恐怕,该报当初裁撤摄影部,仅仅是出于缩减开支的需要。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印证,传统新闻摄影具有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优势:

传统新闻摄影具备专业性。强调专业性不是宣扬专业主义,更不是专业设备的堆积,而是指摄影者对于图片信息含量的充分收纳,以及图片叙事能力的出色掌控。一组出色的新闻摄影报道,能够完整记述事件发生的全貌,事件相关人的心态,事件造成的正负双方面影响等。而自媒体摄影者,往往只将新闻摄影理解为纯粹见证式的、传播效果最突出为目的的图片制造,而非创造。王天定就总是能紧扣主题讲好影像故事。他曾表示,照片有照片眼,新闻摄影也要有故事眼,摄影记者如果具有宽阔的选材视野以及接地气的采访方式,将大大增强照片主题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专业素养极高的摄影记者,不仅满足于单纯提供一张或两张图片给报纸选用,还会拍摄全方位、立体化的组图构成图片专题,并配写七八百字的图片故事,采访、拍摄、文字等专业性全面彰显。

传统新闻摄影拥有思想性。一位参观了王天定微博影展的年轻摄影记者感慨道,不同于纯粹光影雕琢的小众文艺摄影,也不同于单纯强调功能拍摄的自媒体现场拍摄,王天定以自身的社会实践、发现细节的“罗丹之眼”,找到了摄影与生活、摄影艺术与新闻事件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出了传统新闻摄影记者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思想性。确实,具备思想性的摄影创作,才能与“随手拍”区别开来,摄影记者才能与“拍客”拉开差距。而具备思想性的摄影创作,则有助于填补消遣拍摄的空洞、规范娱乐拍摄的散漫、增强主题摄影的深度,使得照片的新闻价值与艺术价值完美贯通。

传统新闻摄影有效表达细节。王天定认为,新闻摄影之所以能够科学传递新闻信息,源于其准确的新闻定位,尤其是面向细节的定位。例如,王天定几年前拍摄的《米粒艺人》新闻组图,每张图片皆选择巧遇的生活场景,将之表达为一个看似生活化、流于平常却细节生动、内涵丰富的画面,这样的图片,其背后体现的深厚功力与观察水准,远非自媒体的“随手拍”所能及。而在尝试微博摄影之后,王天定的实践经历又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以微博平台为供应指向的新闻采访,有助于摄影记者在拍摄时注重采用纪实手法,抓关键信息、抓有用元素、抓重点细节,甚至有助于塑造起重抓拍轻摆拍的良好采访习惯。

□ 图为人们在参观《微博@河南》大型摄影展。

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

王天定投身@河南日报 官方微博“豫见”栏目创作,以新媒体的全新视角探索灵活的创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其个人的新闻摄影水准,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河南日报》的传统新闻摄影层次同步提升。从他的成绩,我们不难看出,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新闻摄影不应“孤芳自赏”,也不要“固步自封”,而是应当积极对接新平台,主动运用新技术,对照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设立自身新要求,从而赢得新变化,获得新面貌。本文提出如下三条路径,供同行参考:

1.重拾传统新闻摄影的立身之本。新闻摄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传统新闻摄影自身承载了权威的新闻载体属性与特征,这是传统新闻摄影的“立身之本”,也是最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过去,纸媒尤其是一些党报新闻摄影出现过内容空洞、叙事乏力、过度摆拍等问题,比如反映经济建设就拍塔吊林立,春暖花开时就单拍花朵绽放等,往往过于注重表象,缺乏内在的细节,创作思维略显僵化。长此以往,传统新闻摄影的新闻载体属性渐渐丢失,丢了“灵魂”、失了“看家本领”。因此,必须重拾并进一步强化传统新闻摄影的优势,包括信源权威性与创作专业性等。王天定曾在“豫见”栏目刊发一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图片,没有呆板的宣传画与标语,而是将标语与人物生动结合,映射出文明、和谐、生生不息等元素。过往场景性的图片表达,变为突出细节性、人情味的图片表达,如此专业的拍摄方式与灵活的叙事方式,无形之中提升了图片的深度,因此这组图在微博平台刊发之后,又在《河南日报》上见报,赢得了诸多读者的好评。

2.用新媒体的优势倒逼自身升级。谈及新媒体新闻摄影的优势,不外乎时效强、素材活、信源丰富等几个方面。我们需要充分汲取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并倒逼传统新闻摄影的自身升级。升级可以通过几个层面来实施:人才层面,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将传统摄影记者打造成“综合型的采者与从上游到下游全覆盖的编者”,全面提升其选材视野、价值判断、组织策划、主题把控等拍摄能力,对接新媒体的传播速率与竞争节奏;技术层面,将相机全面换代为自带无线网络传输功能的新型相机,摄影记者现场拍摄照片后可直接发送到智能手机进行图片修编、传送等工序;机制层面,打通后方文字编辑与图片编辑、纸媒编辑与新媒体编辑的“硬性隔断”,通过搭建全媒体采编平台的“中央厨房”来培养“图文兼备”“报网兼备”的“全能编辑”,有效提升时政图片、人文图片、突发现场、专题摄影等不同题材摄影稿件的有效运转。

3.加强人文关怀提升作品可读性。微博等平台上的自媒体摄影作品之所以吸引眼球,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图片相较于传统纸媒图片,能够做到全方位展示主角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多元情感,内容更加生动和饱满。王天定从业多年来,坚持拍摄素材取于生活场景、百姓视角的作品,践行着“走转改”的要求。而他探索微博摄影之后,更将长期坚持的基层情怀集中升华为了人文关怀。情到深处自共鸣,在“豫见”栏目作品中,王天定关注弱势群体、点赞孝老敬亲、直击公益人士、传播济困大爱。比如他在采访一位农村老支书时,没有选择拍摄支书与村民一起劳作等类似的“老套路”,而是用镜头着重刻画了支书家里高挂的粮食、破旧的电视机以及床前历经岁月腐蚀的毛主席像,用这些富有感情的真实细节,将老支书内心底的执着、作风上的简朴映射出来,十分打动人心。相较而言,新媒体平台的新闻摄影,虽然注重时效、抢抓现场,但画面格局往往固化,图片信息显得呆板,“为了拍而拍”。因此,在融合时代,传统摄影记者一方面要提高图片生产速度,另一方面也要锻炼“人文眼”,在采访、拍摄中学会拉近被摄者距离,贴近被摄者内心,创作出颇具人文关怀的可读性强的作品。

传统新闻摄影是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媒体一样面临新媒体的竞争压力,面临理念与能力的转型要求。《河南日报》老摄影记者王天定在微博摄影方面的探索与感悟证明,传统纸媒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传统的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版面编排等各生产流程都要清醒地面对现实,认识未来,才能迎来融合发展的新天地。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摄影记者摄影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