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菅原道真《路遇白头翁》主旨辨析

2015-03-16陶文娟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名作欣赏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新丰白头翁老翁

⊙陶文娟[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菅原道真研究系列(一)

菅原道真《路遇白头翁》主旨辨析

⊙陶文娟[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菅原道真是日本平安朝诗坛的冠冕,他的汉诗作品是日本汉诗创作领域的一面旗帜。《路遇白头翁》是菅原道真被贬赞岐期间,在模仿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一诗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虽然形式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其创作主旨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笔者以为不适合将其归入到通过咏叹民瘼来揭露时弊的讽喻时事的这类作品当中。

菅原道真 《路遇白头翁》《新丰折臂翁》 创作主旨 讽喻时事

菅原道真(845—903)在日本被奉为“学问之神”,也是日本平安朝时期的著名汉诗人。他在汉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汉语修养和渊博学识,不仅让日本学界叹服,即便是中国学者,也不得不对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这位日本汉诗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菅原道真作为平安朝诗坛的冠冕,其汉诗作品汇集于《菅家文草》十二卷和《菅家后草》一卷当中。在菅原道真诸多的诗作中,既有表现侍宴应制、奉和、消遣、艳情等内容的比较通俗的作品,同时也不乏表现人生现实主义倾向的立意较为深刻的作品。正如陈福康教授在《日本汉文学史》这部著作中所归纳的:“我们纵观道真一生的汉诗,写的最多的约为两类:一类是讽喻诗、感伤诗等,大多是学习白居易等中国优秀诗人,带有面对人生的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特别是在他遭贬期间,接触社会底层,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最为我们看重。另一类是宫廷应制、奉和、艳情、赋得、消遣等诗,有的写得香艳绮靡,或带有唯美主义色彩。”①《路遇白头翁》这首诗被收在《菅家文草》第3卷当中,是菅原道真被贬赞岐期间创作的。通读整首诗,大体可以明白诗人所讲的内容。但是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学术界还是存在一定分歧的。

一、学术界现有的观点

就笔者目前在国内所看到的研究材料来看,尚没有针对这首诗进行单独分析或鉴赏的论文或著作。只是在论述菅原道真诗歌创作的有关情况时,会提到这首诗,或者会用这首诗来例证某一个观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可以从中发现,作者首先是对这首诗的内容主旨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的,所以才会用这首诗来论证文章中的某一个观点。高文汉教授在他的论文中,将《路遇白头翁》这首诗归入到了菅原道真创作的“极具社会意义”②的一类诗中。肖瑞峰教授则将菅原道真的一生按照人生经历划分为前后四个时期:仕途显达时期、谪守赞岐时期、重返台阁时期、贬居太宰时期,其中谪守赞岐时期是初现“诗人”本色的时期。指出这个时期菅原道真为真正的诗人,“因为他这时对民瘼寄予了真诚的关心和深切的同情,并试图通过对民瘼的咏叹来揭示时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寒早十首》《路遇白头翁》《问蔺筒翁》等等。”③同时,在肖瑞峰教授的另一篇论文《论菅原道真的汉诗艺术》中,也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路遇白头翁》这首诗通过对话的方式,达到“披露时弊与民瘼”④的目的。肖瑞峰教授关于菅原道真人生四个时期的划分,已经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同。但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到底能不能将《路遇白头翁》这首诗归入到菅原道真关心民瘼,并以此来揭露时弊的这一类表现讽喻时事主题的作品当中,还有必要再进行一番斟酌。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颖的《试论菅原道真》这篇博士论文,文章也鲜明地指出《路遇白头翁》一诗虽然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在诗歌形式上甚为相似,但在内容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她指出:“《路遇白头翁》一诗虽然源于讽喻诗,但其自身却完全不是讽喻诗。”⑤

二、诗歌文本内容分析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将主要从诗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对《路遇白头翁》的主旨进行归纳。

菅原道真的汉诗创作深受中唐时期白居易《白氏文集》的影响,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证,并且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不管是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还是从诗歌的形式上,不难发现《路遇白头翁》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首先通过作者的观察,见到了一位头发花白、年事已高的老者;作者都是怀着一颗同情怜悯之心上前与老人家说话;诗歌表现过程中都是借助与老翁一问一答的对话体形式来向读者展示出事情的原委……所以,菅原道真的《路遇白头翁》确实是在模仿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基础之上进行创作的。但是,如果从内容上进行一番对比,就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别。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描述的是老翁年轻时朝廷对南诏国发动不义之战而大肆征兵;面对严苛的兵役,老翁不得不通过用石头弄断自己胳膊这种自残的方式来逃避朝廷的兵役。“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虽然老翁的做法着实让人心痛,也给老翁后来的生活带来了每逢阴雨天气痛不能眠的困扰,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老翁却并不后悔。“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通过“且喜”一词,我们还可以看出老翁对自己遭受的这种身体上的摧残不但不感到后悔,甚至还庆幸,庆幸自己能够躲避征战存活到今日。整首诗看下来,我们能够体会出白居易是在借折臂老翁的悲惨经历来讽刺一些“欲求恩幸立边功”的人,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揭露和批判。也正因为此,这首诗才会被收入到白居易为讽喻时事而集中创作的《新乐府》五十首之列。

而菅原道真的《路遇白头翁》则不然。虽然也是一开始就以“路遇白头翁”开篇,且老翁已经“行年九十八”“无妻无子独身穷”,猛一看起来也是一个年事已高且形单影只的老翁形象。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老翁“白头如雪面犹红”。“面犹红”一词,说明老翁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气色却很好。这与《新丰折臂翁》中的“头鬓眉须皆似雪”“左臂凭肩右臂折”的老翁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一个“行年九十八”的老翁居然面色红润,诗人也不禁感到好奇,因此诗人才会不禁问道:“老年红面何方术?”紧接着是老翁的回答,在作答的过程中前一部分的陈述如下:

贞观末年元庆始,政无慈爱法多偏。

虽有旱灾不言上,虽有疫死不哀怜。

四万余户生荆棘,十有一县无炊烟。

细读这六句诗的内容,确实是写到了当时的贞观末年元庆初年社会不公、民不聊生的现状,也写到了当时政府对民众的不作为以及社会上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政无慈爱”“法多偏”“虽有旱灾不言上”“虽有疫死不哀怜”等。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六句还原到整首诗中来看的时候,就不难发现这只是老翁陈述内容的开端部分,起到的是一种开篇引入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对后面将要陈述内容的一种铺垫。老翁陈述的重点其实是在后面:

适逢明府安为民,奔波昼夜寻乡里。

远感名声走者还,周施振恤疲者起。

吏民相对下尊上,老弱相携母知子。

更得使君保在名,卧听如流境内清。

春不行春春遍远,秋不省秋秋大成。

愚翁幸遇保安德,无妻不农心自得。

五保得衣身甚温,四邻共饭口常食。

乐在其中断忧愤,心无他念增筋力。

不觉鬓边霜气侵,自然面上桃花色。

“适逢”一词在此处起到了语意转折的作用,一下子将老翁说话的重心移到了后面部分,且含有一种欣慰或者庆幸的感情色彩在里面。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段话第一句中的“明府安为民”,根据程千帆选注本为“安为氏”,指菅原道真的长兄——菅原安为,当时已由县官升任野州别驾。不管是后面的“奔波昼夜”,还是“周施振恤”,都是写其在任时采取的治民举措,而这些举措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教化效果。并且,因为这种好名声的传播,使得原来已经背井离乡出外逃命的人又重返乡里,使得原本对生活感觉无望的人们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从而营造起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而第七句中的“保在”其实是指菅原道真的父亲——菅原是善。同样的,也因为父亲大人的治政有方,使得“使君保在”的名声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扬,形成一种“卧听如流境内清”的局面。“愚翁幸遇保安德,无妻不农心自得……不觉鬓边霜气侵,自然面上桃花色”,这八句是对老翁现在生活状况的一个概括,写老翁虽然“无妻不农”,但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其中“幸遇”一词,将老翁一种庆幸自己能够遇得良吏、过着一种衣食无忧生活的感激之情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这与《新丰折臂翁》中的“且喜”一词用法类似,但是表现的内容却迥然不同。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菅原道真这首诗中有多处都是引用自《诗经》《后汉书》等典籍中的典故:“卧听如流”意思是“卧在床上听论政事,从善如流”,引用自《周书·苏绰传》;“春不行春春遍远”中的“行春”一词,指“汉代太守在春季巡视州县,督劝耕作”,引用自《后汉书·郑弘传》;“二天五康衢颂”中的“二天”在《后汉书·苏章传》以及杜甫的《江亭王阆州饯萧遂州》中都有运用,指的是“自然界的天和造福人民的良吏”,而“五”指的是“五歌”,引用自《后汉书·范廉传》;“多黍两岐道路声”中的“多黍”出自《诗经·周颂·主年》,而“两岐”则是出自《后汉书·张堪传》,表示对地方官的颂扬;“五保得衣身甚温”中的“五保”,即“五保家”,指若干家邻里,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除此以外,诗中的其他部分也还有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相关运用,此处不一一列举。可见,菅原道真当时已经熟读并且熟练掌握了中国唐前的典籍,所以能够达到这种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程度。自然,作为当时在平安朝被奉为竞相传阅和模仿对象的《白氏文集》,菅原道真对其中的内容肯定也是信手拈来。从这个方面也可以推断出,这首《路遇白头翁》是道真公在模仿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一诗基础上进行的新的创作尝试。

紧接着上面所引述的老翁的回答,诗人写道:“我闻白头口陈词,谢遣白头反覆思。”这是对以上老翁陈述内容的一个收束,也是为下文诗人将要发表的议论之辞作一个铺垫和引起。听完老翁的话之后,诗人开始陷入一种自我思考的模式:得到州民称赞的“安为氏”是自己的兄长,得到“保在”之名的是自己的父亲。父兄对人民的慈爱尚且遗留于后世,自己现在也身为朝廷官员,自然也希望能够像自己的父兄那样,继续积累善行,治理好自己的辖区,有所作为。“已有父兄遗爱在,愿因积善得能治”,表现出诗人的政治愿望。但是,诗人面对的现实却是:

就中何事难仍旧,明月春风不遇时。

欲学奔波身最懒,将随卧听年未衰。

自余理政难无变,奔波之间我咏诗。

这六句是全诗的收束,也是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本来想以父兄为榜样来激励自己,使自己能像他们那样为民奔波请命,却发现自己“身最懒”;想要像父亲那般“卧听如流”,却发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德高望重的境界。并且,从现在来看自己以后的政治生涯,也很难说会不会有什么变数。所以经过这一番反复思量之后,诗人在最后说“奔波之间我咏诗”。

在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我们要明了诗人是在感叹自己的仕途抱负和遭际;另一方面,我们如果结合关于菅原道真生平经历的一些资料,可以发现菅原道真虽然被贬赞岐,但当时的道真公并没有绝望,他仍然对日后的人生和仕途怀有希望,始终盼望着自己能够早日回到京都,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官场和生活环境。并且在赞岐期间,菅原道真作为一个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和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确实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而且也确实做出了一番政绩。但是道真公并没有从其中感受到太多的慰藉和满足,而是开始走近百姓,开始去观察百姓的生活和处境,这些是之前身居官场的菅原道真所不曾涉足的一个领域。又因为菅原道真真心喜欢作诗,所以这个时期菅原道真诗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现自己目见耳闻的社会现实。同时,道真深受《白氏文集》的影响,尤其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又与白居易存在莫大的相似之处,因此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也对菅原道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菅原道真在赞岐期间创作的很多诗都得到了高度肯定和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三、诗歌主旨的归纳

要判断一首诗是不是讽喻诗、是不是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表达方式以及诗歌表现技巧等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应该是从诗歌内容上来进行观照。所以,在将整首诗的内容大意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可以反观《路遇白头翁》这首诗。“白头老翁”是诗人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展开论述的基点。但是无论是诗人对白头老翁形象的塑造,还是诗人借助老翁之口所陈述的内容,都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正如上文我们分析的那样,即便是老翁一开始提到了贞观元庆年间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也只是作为开始论述的一个铺垫,起到的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效果。因为下文要花费较多的篇幅来表现父亲和兄长为官之时的显著政绩,所以要有一种治理前后的社会状况的对比。也就是说,诗人一开始借助老翁之口陈述的那六句关于贞观元庆年间社会状况的交代,起到的只是一个反面烘托的作用。作者并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陈述或议论。

而从之后白头老翁陈述的内容来看,表现的重点也确实是放在了对父亲和兄长的治政成效的肯定和赞扬上。虽然最后又结合了菅原道真的经历发表了一番议论,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对民瘼和社会时弊的批判和讽刺。并且,这首诗看起来颇有借白头老翁之口着力歌颂父兄的为官政绩和治理才能的嫌疑。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这首诗确实有表现社会现实弊病的成分,但是这种倾向并不明显。所以,将这首诗定义为具有社会意义⑥的诗作是比较合适的,但若是将其定义为通过对民瘼的咏叹来揭露时弊的诗作的话,就不是很切合我们通过作品内容分析出来的主旨,并且这首诗也没有明显体现出以讽刺社会时弊为主要功用的讽喻诗的特质。

① 陈福康:《日本汉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②⑥ 高文汉:《论平安诗人菅原道真》,《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第4期。

③ 肖瑞峰:《从“诗臣”到“诗人”的蜕变》,《吉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④ 肖瑞峰:《论菅原道真的汉诗艺术》,《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⑤ 王颖:《试论菅原道真》,《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1][日]川口久雄校注.菅家文草·菅家后集[M].日本古典文学大系72.东京:岩波书店,1966.

[2] 程千帆,孙望选评.日本汉诗选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3]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高文汉.日本近代汉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5] 陈福康.日本汉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作 者:陶文娟,青岛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日本菅原道真的汉诗研究。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新丰白头翁老翁
新丰茶峒村开展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我和白头翁的“战斗”
想改名的白头翁
不同产地白头翁药材的有效含量测定
“完形填空”原创练习两则
为了忘却的等待
晚餐
幸福就是投入
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