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游斜川》与东晋文人雅会

2015-03-16高武斌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十堰442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7期
关键词:山水诗士人庐山

⊙高武斌[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陶渊明系列研究(三)

陶渊明《游斜川》与东晋文人雅会

⊙高武斌[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陶渊明《游斜川》作于宋永初二年辛酉正月五日(421)。产生于东晋文人雅会盛行背景之下的《游斜川》,是陶渊明现存唯一的一首山水诗。在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过程中,《游斜川》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陶渊明是山水诗创作的先驱人物之一。

陶渊明 《游斜川》 文人雅会 山水诗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①这首《游斜川》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山水诗。《游斜川》揭示了东晋文人雅会对山水诗所起到的催生作用,在玄言诗向山水诗演变的过程中,这首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游斜川》作年旁证

《游斜川》写作年代历来存有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如王瑶在《陶渊明集》中认为作于宋永初二年辛酉正月五日(421),而袁行霈在《陶渊明集笺注》中认为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辛丑正月五日(401)。本文赞同前者,理由有三:

首先,“游斜川”是陶渊明组织的一次小型文人雅会,《游斜川序》中陶渊明写道:“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二三”是约数,是“几个”的意思。那么,这里的“二三邻曲”是谁?《晋书·陶潜传》:“(陶渊明)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418)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②据此,陶渊明辞官后与张野、羊松龄、庞遵等人交往最为频繁。另外,魏晋文人雅会多在有共同志向的亲友间举行。陶渊明有《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诗,表明其与张野、羊松龄、庞遵等人常有诗书往来,这几人皆属能诗之人。张野、羊松龄、庞遵等人当是《游斜川序》中所说的“二三邻曲”。这几位皆是“既绝州郡觐谒”,即义熙二年(406)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永久归隐后相识。

其次,陶渊明在《移居》诗中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③又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④这里写陶渊明春秋之日和邻曲野游赋诗的情形与《游斜川》非常相似。而据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所述,其是在旧宅遇火之后才移到新居,戊申岁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则陶渊明移居之后与友朋游乐,已是“辛丑”年之后的事了。

最后,诗文集作为文人雅会的一个附属产物,一般有一个特点:为同题共咏的诗歌集作序之人一般皆为文人雅会的组织者与核心人物,这一人物在士人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如潘岳为《金谷集》作序,王羲之为《兰亭集》作序,慧远为《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作序,潘岳、王羲之、慧远皆是各自雅会的组织者与核心人物,他们在当时士人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此相应,写作《游斜川序》的陶渊明也应当是“游斜川”的组织者与核心人物,陶渊明在当时的士人群体中应当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⑤。陶渊明于义熙二年(406)辞官归隐,不可能之前就在当地建立声望。从史料来看,刺史王弘于元熙中(418)与陶渊明结交。之后,元嘉元年(424),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再后来,元嘉四年(427),江州刺史檀道济欲招募陶渊明。陶渊明作为隐士声名渐隆,受到朝廷官员的青睐,这说明陶渊明在江州影响力日渐扩大,而这段时间正是宋永初二年(421)前后。

二、《游斜川》的背景

陶渊明在《游斜川序》中提到“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⑥,在赞赏斜川美景的时候,突然提到“南阜”,即庐山,这句话放在序中,乍一看,相当突兀,事实上则具有深意。据上文《晋书·陶潜传》所引,陶渊明辞官之后,经常去庐山游观,这句话表达了其对庐山美景的熟悉。更为重要的是,这句话包含着陶渊明对庐山文化、对慧远在庐山举行的文人雅会活动的仰慕与追思。

名僧慧远进入庐山之后,庐山成为东晋士人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并且慧远及其追随者经常在此举行文人雅会。慧远《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载:“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⑦这首诗作于东晋隆安四年(400),距陶渊明写《游斜川》在时间上相隔很短,慧远组织的这次石门之游在当时影响甚广。

《晋书·陶潜传》与《宋书·陶潜传》都有陶渊明经常游观庐山的记载,另外,佚名所作《莲社高贤传》与宋陈舜俞《庐山记》也载有陶渊明与慧远交往的具体事例。虽然事情并不完全可信,但陶渊明与慧远有过交往应是顺理成章的。陶渊明在序文中说,对庐山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再为其吟诗作文了,说明陶渊明曾经写过关于庐山的诗文。陶渊明有没有参与过慧远组织的文人雅会并留下诗文不得而知,但对石门之游及庐山文人雅会应当是非常熟悉的。

魏晋文人雅会自以曹氏父子为首的西园集会开始,越来越在士人中盛行,到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年达到了一个高峰。东晋末年,上至皇室门阀,下到隐士佛僧,都乐于举行或参与以山水游玩为主要形式的文人雅会,这在《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陶渊明所作《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载:“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⑧这是陶渊明外祖父孟嘉参与桓温龙山之游写诗作文的故事。众所周知,陶渊明受外祖父孟嘉影响极深。另外,殷仲文作过一首山水诗《南州桓公九井作》,是殷仲文陪同桓温之子桓玄游历姑孰九井山时所作,可见桓玄也乐于组织山水游宴,而陶渊明曾为桓玄幕僚。

三、《游斜川》的意义

东晋玄风炽盛,作为玄学的载体,能否清谈成为影响士族门第与衡量士人文化修养的关键标准,故士人争相组织集会,相互辩难析理,这无疑促进了东晋文人雅会的兴盛。另外,受玄学影响,崇尚自然、隐逸山林成为东晋士人喜爱与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东晋士人往往将文人雅会的地点选择在自然山水间,借山水畅理。

《文心雕龙·时序》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⑨,东晋发达的清谈推动了文人雅会的盛行,而作为文人雅会附属产品的诗文创作,必然与玄理、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晋以《兰亭诗》为代表的于文人雅会所产生的诗歌都兼具玄理与山水两重内容,《游斜川》也不例外。但是,不同的诗人处理玄理与山水的手法是不同的。在诗歌中,如果玄理的内容占主导地位,我们称之为带山水的玄言诗。如慧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神僵同物化,未若两俱冥。”⑩这首诗主要在枯燥地纯客观说理,几乎没有山水描写的内容,山水在这里只是析理悟道的手段,而非审美客体,这种通过山水进行抽象说理的诗歌就是典型的被后人诟病的玄言诗。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也多属于此类。与之相反,如果山水的内容在诗歌中占据主导地位,则称之为带玄言的山水诗。《游斜川》属此类。这首诗首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及原因,接下来描绘了斜川的美景及活动,游观之乐溢于言表,最后,自然引发作者“及时行乐”的玄学感悟。虽然陶渊明在山水描写时并不特别细致,但整首诗在情、景、理三方面做到了有机结合,在情景结合中充满“理趣”,使诗歌生机盎然。同时,此诗语言浅近,展现了与慧远《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全然不同的风貌。

陶渊明《游斜川》处理山水与玄言关系的手法正是早期山水诗所具有的特点。早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混与殷仲文,谢混与殷仲文都处于东晋末年,在时代上略早于陶渊明。事实上,作为山水诗先驱代表作的谢混的《游西池》与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都与魏晋时期文人游宴雅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文选》注引沈约《宋书》曰:“西池,丹阳西池。混思与友朋相与为乐也。”⑪而《南州桓公九井作》从内容上看,也是殷仲文追随桓玄于九井山游乐时所作。由此不难看出,东晋文人雅会对东晋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谢混《游西池》:“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褰裳顺兰,徙倚引芳柯。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⑫对比《游斜川》与《游西池》会发现,两诗呈现出相同的纪游结构,即“叙事—写景—说理”的写作模式,这也正是山水诗的奠基者谢灵运诗歌创作一种典型的写作模式。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游斜川》是陶渊明现存唯一一首山水诗,但陶渊明在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之一。

①③④⑥⑧ 王瑶:《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第35页,第36页,第71页,第106页。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2页。

⑤ 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0页。

⑦⑩⑫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6页,第1086页,第934页。

⑨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08页。

⑪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4页。

作 者:高武斌,文学硕士,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山水诗士人庐山
庐山站改移武九客专上下行过便线拨接施工现场
瞻谢公亭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庐山脚下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