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筑起坚固的抗日空中防线
2015-03-15张良
张 良
“飞虎队”,筑起坚固的抗日空中防线
张 良
在夜幕的掩护下,埃里森小心翼翼地靠近日军轰炸机,并瞄准它蓝白相间的排气管,随即开了火。日机被炸成一团火焰,机尾朝下翻转着栽向地面。其他几架日军轰炸机上的炮手借助月光向埃里森进行还击,子弹打穿了他座机的机身、引擎和螺旋桨。但他坚持击毁了第二架轰炸机,又击伤了第三架,此时他的战机已经严重受损,但他知道“飞虎队”飞机零件极度匮乏,因而竭力操纵着飞机朝着湘江的方向飞行……
危难时刻,雪中送炭,筑起空中防线
进入1940年9月,中国空军作战力量已基本消耗殆尽,难以组织空中力量进行防空。日军轰炸机甚至不用战斗机护航,就直接肆无忌惮地进行轰炸,给中国军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面对一无战斗机,二无飞行员的窘境,1941年8月1日,中国政府委托美军退役军官陈纳德组建一支应急防空部队,即“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该大队下辖3个中队。
作战飞机是从英国辗转得到的100架美制P-40C战斗机,该机性能优异,最大速度达552千米/小时。与当时日军装备的零式战斗机相比,虽然机动性不如零式战斗机,但其具有较高的俯冲速度。
1941年12月7日,陈纳德率第1中队和第2中队进驻昆明。20日,通过防空台侦测到10架日机组成的编队向昆明上空逼近。志愿队飞行员立即起飞升空迎战。彼得机组突然一个爬升,穿过日机机群,径直向轰炸机群飞去。机枪一排扫射,日轰炸机措手不及。彼得机组的队员泰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落一架敌机,鲍勃和约翰也弹无虚发,击中两架敌机。当天,10架入侵的日机被击落3架,重伤4架,而志愿队无损失。志愿队初战告捷,昆明各报相继报道战斗经过。志愿队的战机头部画有鲨鱼头,原本是用以吓唬日本人。由于中国内地居民从未见过鲨鱼,于是误将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第二天昆明出版的一家报纸上便使用“飞老虎”一词来形容志愿队的飞机。航空队里的中国翻译见到后,将其翻译为“Flying Tiger”这个名字告诉陈纳德,队员们也觉得很好,于是将航空队命名为“飞虎队”。
此后,“飞虎队”通过准确的情报,掌握了日军飞机作战动态,不断对日军轰炸机群进行精确截击,都取得了良好的战果。从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的8个月时间内,进行了40多次空战,共计击落日机300多架,而自身仅损失11架。1942 年12月23日,飞虎队第3中队转战仰光,协同英军作战。在两个多月的空战中,对日作战31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前赴后继
在“飞虎队”中,有95%的队员为美籍华裔。这些华裔飞虎队员都怀有一颗爱国、勇敢的心。随着战争的继续,又有源源不断的华裔年轻人加入到了“飞虎队”的行列中。二战期间,陈纳德在美国各地共招募了1500多名华裔来到中国参战以及为“飞虎队”提供后勤和通信服务。
在华裔飞虎队员浴血奋战的同时,海内外华侨踊跃捐款、参军,仅航空救国的捐款就达2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近亿美元。许多华侨还开办工厂,制造飞机零件支持抗战。8年抗战期间,美国华侨捐款购买的飞机多达60多架。
“飞虎队”当年辉煌的战绩背后,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离不开后勤保障和地勤机务人员的辛勤付出。作为“飞虎队”的大后方,成千上万桂林人参与建设秧塘机场,抗战全面爆发后,秧塘机场被作为“飞虎队”的作战基地,先后在1939年、1940年和1941年进行了三次较大范围的扩建。
当时修建工程没有机械,全靠各县成千上万的农民,他们白天在机场劳动,晚上就住在现场周边搭建的茅棚里。为了平整机场丘陵,民工们拉着几吨重的钢筋混凝土巨碾来回压实。当时使用的大型石碾需要120人一组才能拉动。平整场地后,还要夯实跑道,在跑道下埋入大量石片,由于技术手段有限,几乎每次开山取石都会造成不少民工伤亡,但大家还是积极地投身到机场建设中。
在“死亡航线”上开辟“生命通道”
1943年,志愿航空队改为第14航空队,除了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外,还担负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的任务,以突破日本的封锁。该航线全长800多公里,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山地海拔均在4500到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 000米。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当时飞机的飞行高度仅为3500米,飞机只能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起伏,有如驼峰,因此得名“驼峰航线”。
飞机在该航线飞行时经常遇到强烈的气流变化,当发生意外时,难以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飞行员即使跳伞,也会落入荒无人烟的丛林难以生还;日军飞机的空中拦截也给运输队造成巨大威胁;飞行过程中,由于气流影响,机器仪表时常故障,还会偏离飞行航线。
因为恶劣的飞行环境,飞机坠机事件经常发生,伴随坠机事件,机毁人亡的情况逐步上升。因此,每一次飞行,也许都会是飞行员们的最后一次飞行,每损失一架飞机,就必须重新补充一架飞机,每架飞机都有相对应的编号,事故频发的时候,每天都会看到新编号的飞机。有飞行员回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他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因此,“驼峰航线”又被称为“死亡航线”。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中美双方在这条航线上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70万吨急需物资,人员33477人,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1500多人以及诸多失踪机组人员。虽然牺牲巨大,但是航线的开通意义重大,是继滇缅公路被切断后唯一的运输线,是维持抗战的空中“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