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原地震来袭时
2015-03-15马志飞
马志飞
当高原地震来袭时
马志飞
突如其来的灾难
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巧合的是,就在今年“5•12”汶川地震7周年纪念日的下午15时05分,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我们的邻国尼泊尔境内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又发生至少5次较强余震。这样的消息传来,又一次让大家对地震产生了恐惧。
实际上,5月12日的尼泊尔地震也是半个月前大地震的余震而已。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据媒体报道,此次地震造成了7000多人遇难、1万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建筑倒塌,这其中还包括12座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不仅仅是尼泊尔,当4月25日大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在喜马拉雅山的北面,我国的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发生了5.9级地震,第二天,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又发生5.3 级地震。专家研究后发现,我国的这两次地震不是尼泊尔地震的余震,而是由于震后地质调整造成的触发型地震。
此外,还有一些不幸的人。在地震发生时,珠穆朗玛峰发生了雪崩,大量的冰雪崩塌坠落,覆盖了两个登山运动员的营地,至少14名登山运动员被厚厚的冰雪掩埋而遇难。
频发的高原地震
2014年4月1日,南美洲的智利发生了8.2级地震,造成6人死亡,而相比之下,此次尼泊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则要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发现,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不同是最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地震本身的原因。2014年的智利大地震发生在沿海地区,距离城市较远,而尼泊尔地震发生在高原地区,不仅直接破坏人群密集的城市,而且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雪崩等造成了二次破坏。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岩石圈就像一个大拼图,由6大板块组成。可是,这些板块不是老老实实地原地待着,它们互相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摩擦,于是,板块和板块的边界就成了最活跃的地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有三条: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和洋脊地震带。其中,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又被称为“欧亚地震带”,横跨欧亚非三洲,全长两万多公里,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而成为如今的模样。
这次尼泊尔的大地震,其罪魁祸首也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它长期挤压欧亚板块,而欧亚板块硬是扛着不动,于是互相“掐”了起来,时不时地就会发生大地震,比如这一次的尼泊尔大地震。
如何自救和逃生
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构造活动,使其成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截至目前已经至少记录有近20次8级以上大地震、100多次7.0~7.9级地震,比较典型的就是1803年、1833年、1897年、1905年、1934年和1950年的大地震,几乎每隔30~50年就会有一次较大震级的地震。对于尼泊尔这样的高原地区来说,发生大地震的风险早已被科学家所预知,较为严重的一次是1934年1月15日的尼泊尔8.1级地震,超过1万人丧生。
对于地震的预测,需要准确地回答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种级别的地震这三个问题,现在仍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其中最难的也就是对地震的发生时间难以预料,以至于有学者说“搞地震研究的都知道尼泊尔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带,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知发生的时间。”所以,要想预防地震灾害,除了当地人民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级别以外,还要学会一些必备的自救和逃生技能。
首先,当地震发生时应想方设法跑向空旷的场地。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灾害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高原地区的地震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比较危险的。通常而言,一次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三种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原生灾害就是由于地球震动直接造成的破坏,如此次尼泊尔地震造成多处房屋倒塌致人伤亡等;次生灾害就相当于灾害链传递到下一链条时出现的破坏,如地震引发山体崩塌、滑坡、雪崩等;衍生灾害是指未来一段时间的长期表现,假如地震造成核电站产生核泄漏,遭受核辐射的人若干年之后将可能出现一定的反应等。
所以,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应尽量远离地震灾区的高山和陡坡。崩塌灾害发生之前有一些征兆,比如发现陡峭的山上总是在掉下小石块儿,或者陡峭的山体根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听到岩石的撕裂声,或者岩石之间相互摩擦的声音,这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躲避,可能崩塌就要发生了。如果是在雪山下,听到冰雪破裂声或隆隆的声音,可能就会面临雪崩的威胁了。
此次尼泊尔大地震中,就有几位幸运的人。一支由9名希腊人和9名印度人组成的登山队,原计划在向导的带领下攀登珠峰,没想到,同行的一位向导竟然携带佣金逃走了,无奈之下的登山队员只好取消登山活动而决定回国。这原本是一件很糟心的事,可对于他们来说,竟然变成了一件好事。第二天,尼泊尔就发生了大地震,这支没能登上珠峰的登山队躲过一劫,真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