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雪球”是怎样滚大的?

2015-03-15韩惠迪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雪球网民意见

文|韩惠迪

“新闻雪球”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新闻雪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传播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观点意见,从受众者变为传播者。这些观点、意见和主张随着原始信息一起传播开来,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里描述的是“新闻雪球”产生的过程,指新闻信息经过用户的转发、跟贴、分享和爆料,以及编辑的链接、组合等过程,使初始的新闻文本粘连了用户和编辑生产的大量的信息的现象。

简单地说,“新闻雪球”是以新闻文本为核心和动因而粘连起来的不同生产主体生产的海量的信息。“雪球”的大小是指一个新闻文本粘连的信息量的多少及其信息结构的多元化程度。把与一个新闻文本相粘连而结构为一个松散的整体的所有信息比做“雪球”,是新媒体的特性使然。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在发布初始文本后,常常随着传播者和其他用户对信息的不断补充、表达意见,一条新闻文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初始文本就获得了一种“雪球效应”,就像是正从雪山高处往下滚的雪球,获得了起始重力势能后,雪球往下滚的速度越来越快,雪球的体积也越来越大。网民的关注度就相当于重力势能。因此,表现为一个信息粘连过程的新闻雪球,不仅是信息的重新结构化,更是一种传播势能的孕育。

从网络“新闻雪球”的产生过程看,具有以下特征:

(1)传受一体化。接受信息的受者同时转化为传者,成为二传手、三传手,并在再次传播时注入新的内容,使初始文本获得了群体共享效果和更多的链接,当后来者体验到他人阅读时的体验时,当更多的链接提供新视角时,初始文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附加值,后来的阅读者不因后来而有“迟到”的感觉,反而获取了更多的附加值。传统新闻文本的时效性被注入了新的内涵。

(2)“参与”主导化。新媒体对于新闻业的最大影响,是它导致了“参与式新闻”的出现。网络“新闻雪球”的增大是网民参与的结果,正是网民参与导致了“网络雪球”的迅速膨大。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参与从作为初始文本的配角,逐渐改变着其在传播中的地位,通过意见气候和优势意见的集聚,爆料的质量和回应,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新闻评论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参与形式,公众踊跃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评论,造就了互联网上的舆论力量;草根报道,很多网民以目击者和一手材料的掌握者的身份, 参与了搜集事实和报道新闻的进程,有时甚至首先爆出突发新闻;另类编辑,网络独有的互动性带来了一些崭新的编辑手段, 如过滤、分类、排名、链接等等;核查事实博客喜欢比较不同新闻的说法,并核查传统媒体的准确性。各种传播主体通过网络提供的技术空间,通过新闻跟帖、超文本(相关阅读、新闻关键词)、分享到自媒体等方式对初始文本的参与过程,实质上是传播主体地位调整的过程。

(3)多元同构化。传统的新闻文本一般有一个主题为中心,其它材料处于从属地位,超文本可以使新闻文本建构起多个中心,并且多个中心可以实现互动。这样,新闻雪球就不仅是粘连的信息量大,同样重要的在于粘连本身,不同内容、主题的文本被同等粘连结构在一起,形成新的超级文本。这样,新闻雪球不仅能够使一个新闻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而且能使观看者全方位、多角度展现。

目前,研究超文本、超媒体,以及链接、分享、跟贴方面的论文很多,但把初始文本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粘连起来的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的新的“文本”的研究视角还未见到。但在一些研究成果里,如王兆华的《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新闻跟帖功能》、刘冰的《融合新闻编辑中超链接的价值及其运用》、徐超文的《链接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周宏的《浅谈新闻关键词与网络新闻传播》、刘冰的《融合新闻关键词确立与运用》等等,已经初步描述了“新闻雪球”的情形,或者说,指出了网络媒体“滚”“新闻雪球”的方法。

史历峰的《“聚媒体”: 民意表达的新平台》中提出了“聚媒体”这一概念,它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征或持有某类共同观点的人群, 基于自媒体的方式, 向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的个人传递信息的现象。“聚媒体”的出现意味着网民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提升,可以看作“新闻雪球”的一种表现形态。聚媒体可以依附于很小的载体,不一定是博客或论坛,甚至某些问题的匿名留言, 都是成为聚媒体表现的宿主。

“新闻雪球”:信息粘连的途径和方法

“新闻雪球”是文本建构由内容本位向技术本位转变的一种表现,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是其技术核心,各种传播网络平台是其途径,网页和超文本、超媒体是其表现形态。CR- Nielsen针对2009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分析指出,从访问者浏览网站内容所花费的时间上来看,访问者花费在综合门户网站上的时间最多,达到了总体上网时长的 27% ,可见门户网站对网民的网络使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相对于各类自媒体而言,门户网站上的新闻频道的新闻文本作为初始文本,其新闻雪球的形成演绎过程,表征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书写的冲击和创新,是多元传播主体共同书写新闻文本所创造的新的新闻传播形态,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层面的衔接点,是新闻融合的平台。本研究着眼于此,观察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雪球”信息粘连的过程和方法。

新闻跟帖是受者转化为传者的渠道和方法,“新闻雪球”随着跟贴量越滚越滚大,传者由初始文本的单个或几位作者逐渐演化成一个较大的书写群体。新闻跟贴改变了初始文本的性质。有研究者指出,在一条热点新闻之后,往往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新闻跟帖栏里就有上千条评论,网民提供的信息非常大。从反馈理论看:网络的新闻跟帖可促使网络媒体调整自己的新闻(通过对网民的留言判断出网民对某类新闻的关注程度,从而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新闻结构)。媒体记者也可以参照新闻跟帖中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疑问继续对新闻事件深入调查报道。网民可能根据这个新闻事件联想到其他相似或相关的新闻事件,把这些事件进行归类盘点寻找相似之处或总结规律,在不知不觉中,又可能把其他事件卷入被讨论、传播的范围。新闻跟贴是一种粘连到初始文本上的新信息,它又促进了新的新闻生产和新的粘连的出现,成为后续粘连信息的动因。结果,初始文本的新闻信息量逐渐增大和多元,“新闻雪球”形成。

如果说新闻跟帖是由用户进行的信息粘连,那么超链接则是网站编辑和专业人员进行的信息粘连,两者相互因应。跟贴量的增加促进网站编辑对初始文本的重视,促进对初始文本的深加工,通过排行榜、置顶和建立更多超链接等方法予以突出和拓展。编辑的拓展,使初始文本获得了新的内涵,吸引更多的跟贴。超链接是新闻雪球继续增大的又一推动力和方法。超链接分为新闻事件的链接、背景资料的链接、相关知识的链接、新闻分析链接、关键词链接五类。这些都是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延伸。超链接多通过新闻关键词显示。新闻关键词具有高度概括、简洁醒目、易记易传的特点,加之网络新闻的超链接特性,使得报道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展性,新闻关键词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同,反复转帖或被跟帖,进行再传播,像滚雪球似地将新闻越滚越大,很快扩散开来, 例如:“最美妈妈”“我爸是李刚”“信义兄弟”“郭美美”“小悦悦”等等。

“混搭”则增强了新闻雪球的异质性。从概念上讲,作为传播形态的混搭是指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模仿、借用、搭配、混合,进而创造出全新的作品。混搭将那些构成“传播”本质的信息从其原始背景中抽离出来,并汇集在一起,然后根据需要对这些无序信息进行新的设定和提取。这样的重新组合也使“新闻雪球”越滚越大。

许多门户网站发布的新闻初始文本后边的分享到自媒体功能也是“新闻雪球”信息粘连的途径和方法,它使门户网站上的新闻雪球出现了“影子雪球”。每一篇网络新闻几乎都有“分享到”的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可以使新闻转发在微信、微博、人人、QQ空间等自媒体上。在有些热点新闻后配有网络调查方式,统计网友对新闻事件的态度等。这些都是网络“滚”“新闻雪球”的方法。

网络“新闻雪球”的规模及其描述指标

网络“新闻雪球”的规模是指一个新闻事件信息量的大小。网络媒体和网民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网络“新闻雪球”就是由两者“滚”大的。所以,在本文中以UGC(用户生成内容)和PGC(专业机构生产内容)两个维度确立描述指标去描述网络“新闻雪球”的规模。UGC的规模体现在“新闻跟帖”的条数和所有新闻跟帖的字数。PGC体现在初始文本超链接的个数,包括关键词超链接、相关新闻超链接。最后把两个维度的各项指标放在一起,就是“新闻雪球”的规模。

《命丧太原派出所农妇死因查明 民警涉故意伤害罪》是新浪网2015年1月30号点击量排名第一的一条新闻报道。用描述指标对其信息规模进行统计。

(1)截至2015年1月31号23点,“新闻跟帖”的条数为2259条,共计300456字,平均一条跟帖有133个字。

(2)此网页中共有133个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或与之相似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其中关键词超链接中共有120个,相关阅读超链接共有10个,3个视频链接。120个关键词链接及其内容在图一中用阴影部分表示。

(3)10条相关阅读链接的跟帖数量分别是410、94、204、2763、872、27、1373、1095、198、3351,共10387条,平均每个链接有跟帖1039条,按照这个比例,120个关键词超链接中约有124680条跟帖。综上,截至2015年1月31号23点,新浪网有关于“农妇丧命太原派出所”的新闻报道约134篇,137326条新闻跟帖,新闻跟帖约有18264358字。按一分钟看1000字来计算,想要把新闻跟帖看完约需12天半的时间(304.4小时)。这就是对“新闻雪球”规模的描述(见上图)。

网络“新闻雪球”规模

滚大的“新闻雪球”意味着什么?

与一个新闻文本相关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至于网民想要把关于一个新闻热点的所有信息看一遍需要12天半的时间。可想而知,事实上并没有网民真正去把“新闻雪球”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但所有的网民都能感受到这个信息量带来的影响,感受到自身所处的“阅读环境”以及“意见气候”,并因此形成判断的基础和激发出表达意见的愿望。在网民浏览信息与表达意见这一过程中,“新闻雪球”的规模继续增大,“阅读环境”与“新闻雪球”相互因应,产生出传统媒体所有的新闻影响。

“沉默的螺旋”是解释意见表达影响因素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意见表达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对意见气候感知的影响—当人们感知到自己处于大多数意见那方时,他们更愿意表达;反之,当感知到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

派时,会由于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的高压环境对个人意见表达的影响。网络雪球现象表明,这一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的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网络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上,就“沉默的螺旋”所揭示的关键变量—“意见气候感知一致性”来看,与意见气候的不一致并未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意见表达。当受访者自己的意见与其感知到的媒体的意见、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时,他们非但没有出现“沉默的螺旋”,反而发生“反螺旋”——更积极地参与到网络意见表达之中" 。但这只是一部分特殊情况,考察新闻雪球的结构发现,其中的优势意见通过“点赞”“再文本化”(网站或传统媒体对网民表达的意见的报道)等技术性手段依然凸显出来,不同的是,这个优势意见过去多来自于富于权威性的传统媒体或官方一方,现在更多的来源于被称为草根或知识精英的一方。因此,在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但其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因此,“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间消失。研究发现,“新闻雪球”在滚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沉默的螺旋”影响,一旦一方的意见占据优势,就会迫使更多不同的意见趋于“沉默”或被边缘化。所以“新闻雪球”“滚”大的过程也是网络意见表达趋同的过程。这样的趋同过程,对社会和网民的影响充满着不确定性。波斯曼曾总结说,如果信息泛滥、信息无意义、信息失去控制机制,文化也可能会吃苦头。人们对信息稀缺的不利因素容易察觉,却对信息泛滥的弊端未能引起足够的警觉。在波斯曼看来,许多灾难并非由于信息不足引起。“许多孩子正在挨饿不是因为我们的信息不够。犯罪猖獗不是因为我们信息不够。儿童受到虐待,妇女遭遇暴力也与信息不足毫无关系”。如果无法剔除无价值的信息,就会造成价值观的紊乱。波兹曼1992年指出,“技术增加了信息的供应量,当这种供应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控制机制就会处于紧张状态。为了适应信息的增加就要强化控制机制,而当控制机制本身成为一种技术时,它也就放弃了控制的职责,转而增加信息的供应量。由此,当信息量增加到无法控制时,文化免疫系统无法过滤更多的信息,信息的防御系统也就面临着崩溃,当信息防御系统崩溃时,技术垄断就会兴盛起来”。在电子媒介与生俱来的信息洪流中,有无办法剔除没有用的信息呢?波斯曼的答案是悲观的: “这个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超载,无法剔除无价值的信息。”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关于新闻传播的课题,“新闻雪球”越“滚”越大的现象,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新闻传播的进步和福音,新闻选择机制面临着重新建构。

猜你喜欢

雪球网民意见
雪球上的红脚掌
我家的“雪球”
小狗“雪球”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越滚越大的“爱心雪球”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