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北衡 :国难仍殷未敢闲
2015-03-15陈渭忠编辑
文/陈渭忠 编辑/任 红
何北衡 :国难仍殷未敢闲
文/陈渭忠 编辑/任 红
都江堰风光。 摄影/北寒/东方IC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大后方。1936年至1937年四川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特大干旱,1936年、1937年干支记为丙子、丁丑,民间称为“丙丁大天干”。据四川省民政厅统计,全省受灾县126个,灾民达3509万人,占当时全省人口3/5以上。大搞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军需民食,成为头等重要之大事。
困难之际,何北衡两度出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兼任四川省水利局局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水利建设的领头人。何北衡(1896-1972年),字恩枢,四川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返川,在政界、商界从事活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爱国名将刘湘任四川省主席,何北衡第一次出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兼任四川省水利局(属建设厅领导下的二级局)局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庆中央水利委员会聘任何北衡为川康水利贷款委员会主任,何北衡赴眉山县履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张群主政四川,何北衡再次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兼四川省水利局局长,直至1947年。
何北衡肩负领导四川水利重任后,曾前往灌县(今都江堰市)瞻仰李冰遗迹,决心继李冰之志,效李冰之法,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支持抗战。并为自己立下座右铭“卅年奔走鬓毛斑,国难仍殷未敢闲,欲排大难须大勇,三句珍言铭座前”。何北衡以大智大勇的精神,领导了抗战时期的四川水利建设。
大搞水利建设,首先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集聚建设人才;二是筹措建设资金。四川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大后方后,各地水利机构纷纷迁至四川,众多水利精英陆续云集巴蜀,如李赋都、曹瑞芝、黄万里、顾兆勋、李镇南、张季春等等,他们从美、法、德、日等国留学归来,带来了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带来了水利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与四川本土的水利界优秀人才形成一股建设四川水利的合力。在此期间,何北衡多方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他提出大型水利工程,由省建设厅出面向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贷款,由受益县负责修建并分期偿还;小型水利工程由各县自筹资金或征调民工义务劳动修建,建设厅和水利局调派技术人员协助勘测设计,指导工程施工。他身体力行,多次去农民银行洽办水利贷款,曾叹曰:“农民银行的门槛都被我踢断了。”在人才和资金两大难题解决后,掀起了抗战时期四川水利建设高潮。
何北衡虽然攻读法律专业,却刻苦钻研水利,曾到西南实业协会发表《四川水利建设概况及其对工矿业之关系》的专题演讲,曾写下《建设四川水利 复兴中华民族》一书。他对四川的治水方略有独到之见解,把四川的治水问题归结为“巴山蜀水”四个字。他认为川东川北地区山丘遍布,水源短缺,应着重抓治旱;而川西川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应着重抓防洪。他继承四川省水资源开发的传统形制,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引水工程为主,蓄水工程与提水工程并重,把引水工程的重点放在涪江流域。在他的任期内,建成一批引水渠堰工程,新增灌溉面积30多万亩。
抗日战争期间涪江流域建成了一批引水渠堰。最负盛名的为修建在三台县涪江左岸的郑泽堰。其上段工程原名永成堰,在清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曾多次兴修,却累建累塌,始终未能“永成”。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难当头之际,四川大旱之年,郑献徵临危受命,出任三台县县长,把开渠建堰、引水灌田作为头等大事。是年冬,即向省建设厅申报工程立项,在何北衡的大力支持下,该工程于1938年元旦开工,次年3月建成,只用了14个月的时间,一条近百里的引水渠堰奇迹般地出现在潼川大地。
继郑泽堰之后,涪江两岸又新建了一批引水堰工程,有位于江油县的龙西堰,位于三台县的可亭堰(民力堰)、大围堰,位于遂宁县的四联堰(南北堰)。可亭堰的建设因得到国民政府粮食部部长徐可亭(三台县人)的支持而命名,四联堰的修建得到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的联合贷款,为志其功,何北衡建议命名为“四联堰”。涪江流域还对一批已建成的旧堰进行整治、扩大效益,有江油县的涪西堰(女儿堰)、彰明县的涪济堰,绵阳县的天星堰、涪翁堰等。
水利安澜成就了成都市休闲的城市气质。宽窄巷子内,一家大宅院树荫下休憩品茶的游客。 摄影/自由老鸟/CFP
四川省华蓥市上坝桥村村民在翻耕冬水田,为春耕生产作准备。 摄影/邱海鹰/东方IC
抗战期间,其他流域也兴建或修整了一批引水渠堰工程。岷江流域有大邑县的刘公堰、万成堰,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兴文堰(导江堰),邛崃县的三桥堰,眉山县的醴泉堰,夹江县的永兴堰,峨眉县的熊公堰,乐山县的楠木堰等;沱江流域有彭县的湔江堰,绵竹县的官宋硼堰,绵竹县、什邡县的朱李火堰,广汉县、金堂县的北泽堰;青衣江流域有洪雅县的花溪渠,天全县的天全渠等等。
四川省的传统蓄水工程有冬水田、山平塘、石河堰。冬水田历史悠久,至迟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形成,于田边扎埂,蓄秋冬雨水,用于次年初夏水稻栽插,在山丘区普遍应用,平原台地缺水区也得到推广,民国时期全省共有5000万亩水稻田,其中4000万亩为冬水田。山平塘又称堰塘,于平地挖凿的堰塘称平塘,于山湾筑坝形成的堰塘称山湾塘。山丘区溪沟中拦河扎堰储水溉田的工程称河堰,用土扎堰称土河堰,用石筑堰称石河堰。古代即已修塘扎堰,历代官员亦多提倡。1935年10月,省政府颁布《四川省各县掘塘蓄水标准办法》、《四川省各县办理凿塘蓄水人员奖惩办法》;1943年,省政府通令各县修塘筑坝,兴修水利,农林部颁布《非常时间强制修筑塘坝水井暂行办法》;1945年,行政院水利委员会与社会部联合制定《利用义务劳动兴办水利实施办法》。抗战期间,各地掀起修塘筑堰建设高潮,截至1946年,全省利用贷款兴建小型堵水坝237座,灌田10.32万亩;凿塘3870口,灌田16.13万亩。
四川省的传统提水工程为筒车和龙骨车,在唐宋时期就已广泛利用。1940年初,四川省水利局于灌县创办高地灌溉试验所,由工程师刘石卜主持试制水轮泵获得成功,省建设厅命名为刘石卜式抽水机。1943年初,应用于三台县可亭堰提水,随后又在三台县杨家蝙、李子坝、桃子坝,彰明县长青堰等高地灌溉中推广运用。为解决成都市近郊华阳县东山丘陵区灌溉问题,利用石马堰至狮子山落差3.25米、流量3立方米/秒,安装刘石卜式抽水机5台,提水灌田1.6万亩。该工程于1943年动工,1945年11月11月建成,为抗战期间建成的最大提水灌溉工程。
抗战时期,四川省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保障了军需民食。据统计,民国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41-1945年)四川省征收的稻谷占全国稻谷征收总量的38.5%,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何北衡由香港回到北京,加入民主建国会,任水利部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1972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