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历史课的任务型教学探究

2015-03-14张群芳

海外华文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课留学生汉语

张群芳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南宁530006)

来华留学生历史课的任务型教学探究

张群芳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南宁530006)

任务型教学最初是针对语言学习而提出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图从技能和知识相结合的角度,对留学生历史课中的任务型教学进行探索,以便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知识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任务型教学;留学生;历史课教学

一、引 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语言教学法,现在已成为当前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关于任务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第二语言教学之父Rod Eills认为:“任务是一种计划,它要求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处理语言,获得某种结果,对结果的评估可以看它是否正确或恰当地传达了命题内容,为此,它要求学习者首先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并且能利用自身的语言资源。尽管任务的设计也许会让学习者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但任务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对语言的运用直接或间接地与现实世界中人们对语言的运用相似。像其他的语言活动一样,任务可以涉及产出性和接受性技能,同时也融入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技能和其他各种认知过程。”(Eills,2003:16)在Eills的看来,任务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活动,它强调情境的真实和意义的表达,但它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是与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的语言教学活动。因而,任务型教学往往表征为以任务的设计和完成为中心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并结合“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运用目的语在“做中学”,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目的语来进行交际活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相对来华留学生而言,汉语是他们的第二外语。近年来,随着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任务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当然,当前的任务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语言课的教学上,对知识课(包括中国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概况等)的教学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技能和知识相结合的角度,对来华留学生历史课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进行探究。

二、来华留学生历史课教学现状扫描

留学生历史课是针对高年级本科来华留学生而设置的一门知识课。目的在于让留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知识,为他们深入的汉语学习和熟练的汉语使用奠定一定的中华文化基础。其教学模式基本为凯洛夫模式,即“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教师讲解生词——留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留学生做课后练习——教师讲解答案”。就留学生的中华文化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等的差异性而言,这样的教学程序存在诸多的不足。

(一)知识教学平面化

历史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步骤千篇一律,这种僵化单一的教学活动很容易让留学生感到厌倦,更无法长时间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这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留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由于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课本中出现的大量人名地名,日常少见的生词、难词、典故以及一些专业术语,教师都要详细讲解。例如,对“岳母刺字”这一典故,无论老师怎么解释,学生总是难晓其意。如此,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耗时耗力,也让留学生觉得乏味,而那些隐藏在单调文字叙述后的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那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鲜活的历史人物等反而被忽略了,留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枯燥的年代数字,平面无趣的历史人名以及无法理解的抽象概念。这既让留学生感到掌握知识的艰难,同时也让他们觉得学习的无趣,严重地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方式被动化

留学生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一方面,留学生历史课开课的目的在于知识的传授,而作为一门知识传授课,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中信息的流向主要是从教师到留学生,即教师讲得多,留学生说得少。另一方面,由于授课对象是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的外国人,而且他们的汉语水平不高,很难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在讲,留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留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他们消极学习的依赖心理,既无助于留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他们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概言之,如何培养留学生中华历史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感受中华文化历史魅力、习得中华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这是当前来华留学生历史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来华留学生历史课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实践

针对当下来华留学生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尝试把任务型教学法引应用到了对外汉语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试图把语言和历史的教学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留学生的兴趣,加强留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留学生在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一)任务的设计

基于任务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可分为:任务前阶段(pre-task phase),这是为实施任务而做的准备阶段。包括给留学生介绍任务的内容和要求,激活留学生跟任务有关的知识储备。激发留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帮助留学生准备任务;任务中阶段(during-task phase),包括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自行准备,然后根据要求完成任务;任务后阶段(post-task phase)包括任务的讲评,针对性的语言形式的操练和任务的延伸。(吴中伟、郭鹏,2009:102-103)

笔者以北京大学出版的专为海外留学生编写的中文教材《双双中文教材》系列的第十九册《中国历史》(上)第三课《春秋与战国》为例进行任务教学的实践。教学对象是2013年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班(25人,3男),大三学生,来华学习约一年时间(2013年3月到2014年1月),来华之前至少学习了两年汉语,基本能用汉语交流。大部分同学的汉语水平不高,大致相当于HSK四级水平。历史课是在他们刚来中国的第一个学期开课,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

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历史复杂,人物繁多,头绪杂乱,笔者化繁为简,围绕这一段历史挑出了几个成语和历史故事,把整篇课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设计了“葵丘会盟、退避三舍、商鞅变法、纸上谈兵”等几个子任务来教学。

在上课之前,笔者已经和学生有近一个月的接触,大致了解了这个班学生的情况。这个班的学生虽然汉语水平不是太好,但学习积极,上课活跃,很愿意动笔动口,经过和班主任、班长的商量,重新把全班分成了四个组,每个组组员汉语水平不一,三个男同学也分在不同组里,每个组任命一个组长(轮流做),负责任务工作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排练等;在上课之前,召集班长和组长,将老师的教学设想、目的以及设计跟他们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认为完成任务存在的困难。在向全班同学明确了任务和主题之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内容组别任务目标(需掌握的知识点) 任务中的主要角色 任务的形式 任务的迁移第一组(6人) 齐桓公争霸 齐桓公、管仲、周天子使者、齐鲁等国国君分角色表演故事“葵丘会盟”描述晋文公其他组抢答第二组(6人) 晋文公争霸 晋文公、楚成王、先轸、子玉等分角色表演故事“退避三舍”描述商鞅其他组抢答第三组(6人) 商鞅变法 商鞅、秦孝公、贵族代表、农民代表等分角色讨论:你赞同商鞅变法吗?描述长平之战其他组抢答第四组(7人) 秦逐渐强大统一中国 赵括、赵王、廉颇、秦王、白起等分角色表演故事“长平之战”描述晋文公其他组抢答

(二)教学的过程

下面以“退避三舍”与晋文公的故事为例,分析这一课的教学实践。

1.任务前阶段。这是准备阶段,在上一次历史课时,笔者给了留学生们一份语言简单的故事和主要人物的介绍,一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针对中国幼儿的历史故事视频即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20集)等背景材料,让他们准备一段分角色表演的小品《退避三舍》,时间限定8分钟以内。准备阶段时间为一周,期间笔者会不时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准备任务。首先要他们小组一起合作,三天之内写一个小剧本,然后笔者再根据他们的剧本提出修改意见;剧本完成后,就是小品排练。熟练之后,笔者看他们彩排一遍,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个阶段,教师实际上是一个语言和历史知识顾问的角色。留学生要设计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教师只给出建议。从任务的设计来看这是一个侧重角色扮演的复合式任务。

2.任务中阶段。正式上课的时候,六个留学生再做一下准备(大约3分钟的时间),同时教师这个时候布置另外一个任务给其他三个组的同学:看成语故事的表演,然后各组两分钟的讨论,归纳从表演中学到的历史知识,(教师提示,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方面考虑),这是一个信息差任务。待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讨论并归纳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组完成任务的目标产品是另外三个组的任务的背景材料,第一组表演完了以后,就进入了另外三组的任务前阶段,依次循环进行。在这个阶段教师起的是协调、指导与监督的作用。留学生成为了任务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作者与表演者,表演者与观众的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方。

3.任务后阶段。基于历史课的课型特点,留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是留学生的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是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检验留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这个时候的练习也可以通过设计任务来完成。如对历史人物的掌握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仔细听一下对某个历史人物的描述,猜猜他是谁?教师把刚学过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写在小纸条上,让他们分组准备两三分钟,然后派代表上讲台描述,其他组员可以在下面补充,另外几个组的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这实际上又是一个小的子任务,这样整个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就是由一个个的子任务所构成的任务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交流、讨论、归纳等交际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又轻松、愉快地学到了历史知识,比起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其效果是很明显的。至于语言形式问题,如果具有典型性,教师会适当提醒,留学生简单操练。

四、收获与反思:来华留学生历史课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探索

尽管任务型教学法在过去的20多年来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和语言教师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是,将任务作为基本单位用于组织整个语言课堂的教学活动方面的实证研究却开展得非常少(Branden,2011:1)。尽管当下任务型教学也慢慢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热点,但学者们的研究大多聚集于理论分析与理论构建,真正把它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研究却相对较少,正如美国学者Skehan所言:“任务的研究需要在教学语境下进行,并以此来来确定研究结果是否跟课堂教学实际有关。”(Skehan,2007)。因此,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有必要结合自己的课程教学科目,把任务型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去,并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这些理论。

(一)任务型教学实践的收获

1.任务型教学为留学生提供了知识参与、语言运用的空间

一般而言,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既具独特优势,但同时又有其固有不足。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知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留学生语言运用和知识掌握的有机结合,显示出任务型教学的独特优势。但同时其也有不足。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任务型教学中的语法结构教学系统紊乱。理由在于:“基于任务的教学难免会打乱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结构教学的系统性,在不同程度上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这也是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们对任务型教学的最大困惑和担忧之一。”(吴中伟、郭鹏,2009:72)逻辑的看,如果要强调任务的真实性,要保证信息的有效输入和输出,就不可能完全按照语法结构的系统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那么,历史课等知识性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是否可以尽可能的避免这种不足?

历史课上的任务型教学,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一是为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留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历史知识。二是为了能把他们在语言课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任务中,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来华留学生历史课上的任务型教学,主要目的不是让留学生学习某个具体的语法项目,而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际运用汉语交际的机会和环境,并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提高他们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是语言课任务型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而且,教师的任务设计也不必限定在几个语法项目中。如此,教师就能最大限度地拉近课堂教学的语言交际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语言交际活动的距离,实现知识和语言同时并进的教学设想。

推论而言之,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其内涵是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目标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语法结构教学中,任务是指语法的系统掌握,而在知识课程的教学中,任务则指知识的具体运用。如此理解,任务型教学就具有更广泛的生成性、灵活性。

2.任务型教学为留学生提供了学习动机不足问题解决的参照

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自古有之。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个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没有定论。这是因为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本身就很难建构。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学者采取简化论的方法来进行说明。在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的基础上,Tae-Young(2007:37)是这样建立他的动力模式的:首先是参与者的需求加上对象构成了动机,动机再加上一个具体的目标和实际的参与就产生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力。即留学生是带着需求进入课堂的,一旦面对与留学生的需求相匹配的学习对象,让他们做出参与课堂的决定,这种对象化的需求就转变成了动机;目标就是伴随着具体的行动而产生的获得某种结果的欲望,当动机、目标与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融为一体时,动机就会转变成动力。而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中我们看到,留学生是有着学习语言和知识的各种需求的,但是因为具体的学习对象和方式(语言课上按语法项目精心编排的教学内容,传统的3p教学模式等;知识课上简单罗列的干巴巴、无趣的知识点,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等)往往无法与他们的需求(语用能力、知识)相匹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甚至是留学生认识到,有时教师所教的并不一定是留学生需要学习的。这就无法使留学生顺利地把需求转化为动机,长此以往,会极大地打击留学生的积极性,造成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不足,影响习得的效果。在对留学生历史课堂上引入任务型教学,通过一个个任务的设计,让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任务活动中去,把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罗列变成一个个丰富,有趣而又充满内涵的故事,使留学生的能熟练地运用目的语交际的需求和真实、自然的语言交际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留学生的需求通过具体的任务转变成动机,动机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完成任务)、留学生的参与相结合就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很明显了。笔者通过将近两三年的历史教学,有意识的设计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边做边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历史知识不但掌握得比较好,而且语言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笔者所在学校2013年度下学期留学生结业典礼上,留学生代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班的骆丽珍同学发言时,就深情地说道:“我们最喜欢上舞蹈课和历史课……历史课很有趣,可以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和成语典故,而且有很多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做的任务越多就越有信心学好汉语。”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引入任务型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留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强留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意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反思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记》的这段话说明了教学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事实上,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教师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实现着其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笔者在留学生历史课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无疑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困惑。

1.针对留学生的知识课教学是否能适当结合语言教学开展?

目前,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例如笔者所在的大学,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班级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的班甚至将近40人,这样的大班教学是不利于留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而且仅仅限于语言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留学生想要把语言学好,也是很困难的。如果在知识课堂上能够通过任务型教学把知识和语言的教学结合起来,就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汉语交际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锻炼他们的语言技能。笔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了这是一条可以尝试的新路。

2.知识课课堂上知识教学与语言的教学能否兼顾?

根据笔者的实践,如果应用任务型教学,教师的任务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明确,知识课堂上的任务一般来说应该是非焦点型的任务,即不必过多关注语言形式的目标。任务的目的是为了让留学生掌握知识,但任务的完成又是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来获得。同时任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口头表达,也可以用书面写作;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可以推理,也可以归纳……总之,是为了让留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同时又通过这种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交际任务的完成来让留学生巩固、提高在语言课堂学到的各项交际技能。

五、结 语

任务型教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它被对外汉语教师和研究者们关注和重视还是最近这十多年的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并在寻找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样走进人们的视野中。根据笔者的实践,把任务型教学应用到对外汉语的知识课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留学生学习动力,提高留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效果自然比传统的讲授法好得多。但是仍有一些有待讨论的问题,如任务设计时如何把知识与语言的教学结合起来;任务的难度如何界定;任务的完成效果如何评价;不同的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区分;任务的设计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任务的连贯性如何保持等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因为笔者只是在历史课上应用了任务型教学,是否在其他的知识课堂上也适用,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吴中伟、郭 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Branden.K编:《任务型语言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陈亚杰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Ellis.R.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Skehan,P.Language instruction through task.In J.cummins&C.Davison(ed),InternationalhandbookofEnglishlanguage teaching,New Yoork:Springer,2007.289.

Tae-Young,K.Secondlanguagelearningmotivationfromanactivitytheoryperspective:LongitudinalcasestudiesofKorean ESLstudentsandrecentimmigrantsinToronto.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2007.

Explor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in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of Foreign Students

ZHANG Qunfa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Guang 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 China)

Task-based instruction(TBI)is a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Based on my person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this paper explores TBI in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of foreign students,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hinese cultural course teaching.

Task-based instruction;foreign students;history teaching

H195.3

A

2221-9056(2015)03-0409-06

10.14095/j.cnki.oce.2015.03.011

2013-11-03

张群芳,女,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及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Email:ouy_ziliao@163.com

本文是广西高等教育“十一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任务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09C02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历史课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