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功能的内在逻辑探究

2015-03-14

关键词:学术性学术研究本体

但 锋

(陕西师范大学国资处,西安 710062)



大学功能的内在逻辑探究

但 锋

(陕西师范大学国资处,西安 710062)

大学功能的发展绝非由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功能的线性过程,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可资遵循。在大学视域中,教学、学术研究、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解释和理解空间。如果不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解读就会造成对这些概念理解上的歧义、偏差与泛化,最终误读了“大学”。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是大学之“体”,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是大学之“用”,体用不二、有机融合,是大学功能延伸的内在逻辑。大学应专注于提高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品质,通过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品德高尚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选择与批判,以服务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 大学本体; 大学功能; 学术研究; 学术性教学

一、引言

功能是对象满足需要的属性。大学功能是指大学在其理念或精神指引下通过其现实运作所能发挥出来的有利于社会的作用。现代大学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使大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并逐渐成为公众眼中无所不能的重要社会组织。现代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沟通社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多元巨型大学。“它标志着许多真、善、美的幻想以及许多通向这些幻想的道路;它标志着权力的冲突,标志着为多元市场服务和关心大众。”①大学由此成为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万能的服务站:“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②。不知不觉地,大学被社会化、政治化和市场化了。③现代大学在获致其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伴随着危机的产生:大学功能的无限泛化和放大,导致大学本体的日渐丧失和消解,致使大学变成一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齐全的一种社会合作组织,这意味着“大学”将不再是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将不复存在。

面对现实的危机,更需要从理论上对其进行认真反思,然而学术界对大学功能的理论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一些研究者认为,19世纪之前的大学功能是以教学为主的单一功能;19世纪初,洪堡改革之后,大学开始强调科学研究,从而使其具有了科学研究的功能;19世纪末,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建立了一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应用型大学——农工学院,由此开启了大学为社会服务之门。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19世纪之后大学逐渐由单一教学功能发展为集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功能的超级社会组织。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又提出了大学的四功能说,认为大学除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这三种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还应具有第五种功能——批判功能,抑或文化选择功能,等等,④不一而足。实际上,只要考察大学发展的历史就不难发现,首先大学功能并非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由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功能的线性发展过程。无论是古希腊的古典学园,还是中世纪大学都离不开学术研究与教学。通过学术研究与教学,大学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文化传承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大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功能一应具备。其次大学也不是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的多种功能的简单的复合体,而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统一体。之所以存在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是研究者忽视了大学功能内在的逻辑联系,混淆了大学本体与功能的关系,由此导致对大学功能的认识缺乏边界;另外科学研究、传承文化和服务社会等概念的每一个概念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存在着巨大的解释余地和理解空间,如果不在一个有机系统内进行考察,势必造成概念理解的歧义、偏差与无限泛化。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实践的盲目。因此对大学本体以及功用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澄明将有助于现代大学的健康发展,这正是本文所讨论的宗旨所在。

面对大学的现实危机和理论研究存在的误区,既需要对其进行理性反思,又需要进行历史的考察。对大学功能的理性反思要着眼于大学本体及其功能的实现,即着眼于大学功能的体与用,所谓“体”,是指本体;所谓“用”,是指功能与属性。从体用关系上考察大学功能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大学功能的明晰;而对大学功能的历史考察,则能促使我们返回历史的源头,重新考察大学的本源及其功能,这是我们思考现代大学功能内在逻辑的必由之路。古希腊的古典学园和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源头和基础,“开创了现代世界的大学传统,这种共同的传统属于我们今天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既包括那些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也包括新建大学,所有的大学人士都应该了解并且珍惜这种传统”③,这种历史的延续性是现代大学难以割裂的。历史的研究总能使我们溯本求源,看清事物的本真,从而使我们被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和市场化模糊了的视线清明起来。对历史考察不仅是大学本体与功能的回溯,更是精神的返乡。

二、大学之本体: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

学术研究和学术性教学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本源或存在依据,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和组织的本质所在。明晰大学之体是考察大学功能及其内在逻辑的基础。本文对大学本体的考察基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即从大学产生的历史源头以及大学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性质分别去考察,从而更加全面地阐明大学之本体。

(一) 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大学本体的历时性考察

所谓大学本体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和依据。关于大学本体,究竟是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学术界各执一端。一些研究者认为,中世纪大学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纽曼也主张大学应该注重教学、培养人才,而不应该进行学术研究。他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⑤。现代大学则过于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学术性教学。那么,大学究竟是以学术研究为根本还是以教学为根本呢?如果我们考察大学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共同构成大学之本体。离开学术和学术性教学,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了。

大学源于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无论是以柏拉图学园为代表的古典大学,还是现代大学的渊源——中世纪大学,都诞生于由师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对于学术的共同兴趣使师生走到一起。教师与学生以辩论、讨论和对话的形式探讨学术问题,这种教学形式以学术问题为核心内容,致力于对学问、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思考学术问题,教师则在与学生的辩论、讨论和对话中,加深对学术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这种教学不以传授确定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探索学问为目的。这种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是一种具有学术性质的教学,即学术性教学,它不同于以传授确定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虽然是19世纪由洪堡明确提出来的,但是这一教学形式自古有之。在古希腊,著名的苏格拉底谈话法即“产婆术”就是典型的学术性教学方法。苏格拉底的谈话式教学方法,就是要引导人们学会辩证、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与学生间的问答、交流和争辩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⑥大学正是诞生于这种致力于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以学术性教学方法为形式的师生共同体。在这里,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不可或缺。

西方最早出现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术为宗旨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综合型学校,就是由柏拉图创建的以纯粹追求智慧和真理为目的的,致力于哲学和数学等问题探索的柏拉图学园。在柏拉图学园,师生因学术而开展教学与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⑦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问答法、正式演讲以及学生个人钻研等教学与学习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采用讲授、教导和示范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柏拉图学园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既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又培养了许多学术大师。

现代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而中世纪大学也是缘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产生。当时由教师和学生自由组成的学术研究团体——行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正式的教育机构。⑧“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贯穿了欧洲中世纪后期300年的漫长历程,构成了经院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中世纪时代,教会把持着社会生活,追求真理的自然科学无法在作为教会附庸的大学里生根,只能在大学之外寻求发展,于是一些研究者据此认为中世纪大学没有科学研究功能,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实际上,这里研究者把“学术研究”窄化为了“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研究,更重要的还包括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中世纪大学不仅重视学术研究,而且也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当时没有书籍,只能局限于有限的手稿文本,大学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辩论和练习。但是这种讲授法并不是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教师对一些选定的原文文本进行讲解和评注,最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在评注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诠释者,而成为思想家。他提出了自己的解答,他体现了创造性。他从研究中得出结论是他思想的成果”⑨。当时的辩论要求必须忠实遵循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所包含的逻辑规则。⑩通过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20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规模的扩大以及学生数量的剧增,使得一些研究者认为,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在今天不适用了。因为在洪堡时代,大学的学生远没有现在这样多,所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很容易实现;而现在,学生过多,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则变得愈加困难。实际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精髓在于,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学术研究的成果为主要内容,以没有确定结论的开放性问题为核心,与学生一起讨论、辩论和对话,引导学生探究、反思、创新和批判,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反思和批判的学术研究品质,提高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大学同样需要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大学就是由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通过分工协作组成的学术研究的共同体。大学缘起于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发展于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兴盛于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没有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就没有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是大学存在之本。

(二) 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大学本体的共时性考察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机构(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有着相同的目的,都以培养人为目的,并且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现其目的。但是,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大学又有其特殊性,即大学是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具有高深学问的高级专业人才。

由上,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学术性教学基于学术研究,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大学教学;另一方面,学术性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学术性教学,学术发展难以为继,学术薪火难以相传。只有学术研究而没有教学的机构不是大学,只是专门、独立的科研机构;只有教学而没有学术研究也不是大学,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共同构成大学的本体。大学正是通过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实现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目的的,也正是在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大学的功能。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都是基于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之本体实现的。

三、大学之功用: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

(一) 大学通过学术研究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大学通过学术研究实现文化的传承,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传承文化的方式同样非常广泛,尤其是当今时代,传播媒介的空前发展,使传承文化较以往有了更为广泛的途径。教育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大学的文化功能不限于大学自身的文化。它既体现为自身文化,更体现为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创造与批判。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其他传承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它是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性教学的方式进行的。

第一,学术研究对文化的传承是通过继承、保存、选择、批判、完善、融合与创新的方式实现的。学术研究本身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的传承、选择、整合、反思、批判和创新。这需要大学具有学术自由,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理论的创新,也就没有文化的创新。大学通过理论研究、反思、批判与创新,启迪思想,提升人类的思想素质。实现文化的自觉,这是大学传承文化的根本方式。大学不仅要传承与创新文化,为社会提供先进的文化,还要承担起社会批判的责任,像牛虻一样维护社会肌体的健康。

第四,大学通过学术研究服务社会。这里所说的学术研究,并不局限于科学技术研究,也包括形而上学的研究。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与反思,不仅能够促进人类理智的发展,还能为人类的行动提供理性的指导与批判。学术研究使大学成为各个时代和社会的精神与思想的家园、人类理性的栖息地。通过学术研究和教学,大学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栋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服务,又可以毁灭人类。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服务是通过人实现的,对社会的毁灭也是通过人实现的。仅仅培养懂得科学知识与技术人才是片面的,只有培养既有高尚品德,又有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够发挥其促进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作用。因此,大学对人的全面培养更为重要。

(二) 大学通过培养具有高深学问的专业人才服务社会

四、结论:大学的体用一源

通过历史的考察与理性分析可以看出,大学功能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过程,也不是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实现其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化而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大学也不是集教学、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可以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任意拓展功能的复合机构与组织。大学功能有着内在逻辑,它是基于学术研究和学术性教学之本体而生发出来的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等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方面,大学功能离不开其本体,有其用必有其体。如果脱离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之体而讨论大学功能之用,必然导致舍本逐末,从而使大学功能虚浮无根;然而体若无用,必致大学自我封闭、难以持续。洪堡改革之前的德国大学即处于这种状态。另一方面,体用一源,有其体必有其用。即是说,有什么样的本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只不过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大学功能在不同时代和国家会有所侧重。如果我们片面强调大学的本体价值,固然可以持守大学之为大学的精神,但难免大学与社会需要脱节,所谓大学对社会的引领作用也将大打折扣。同样,如果过分强调大学的社会功用,如现当代大学所做的那样,则有损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甚或使大学沦为社会的培训机构。

大学只有明晰自身功能产生的本体,才能有效地发挥和实现自己的功能,才能将自身与其他教育机构、社会机构划清边界。因此大学首先应专注于其本体,切实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提高学术性教学的质量,由此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高深学问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通过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教学实现文化的传承、选择与批判,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学精神自大学产生起便是高贵精神的空间。大学功能的价值取向最终是为了使人成为人,使人类社会成为文明、正义的寓所。这也正是大学精神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注 释:

①[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6页。

②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1页。

③ Charles Homer Haskins:The Rise of Universities,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3,p.3.

④参见徐辉、李薇:《大学功能的世纪演变》,《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⑧欧阳军喜、王宪明:《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⑨[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3-84页。

⑩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2期。

(责任编辑 陈振华)

A Study of the Inherent Logic of University Function

DAN F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Rather than a linear process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unction has its own inherent logic. University function involves beyond academic teaching, academic research,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cial service, in which there are rich contents, open to various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f university is not understood within the same logic framework, no doubt this will lead to ambiguity, devi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key concepts, finally misinterpreting “university”. Academic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are the “body” of university function whil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cial service are the “usage” of university fun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body and usage is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unction. University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 order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advanced learning, noble mind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promote cultural selection and criticism,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support of social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function; academic research; academic teaching

猜你喜欢

学术性学术研究本体
眼睛是“本体”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