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
2015-03-14潘晓峰刘红梅
潘晓峰,刘红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眩晕疾病中唯一采用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外周前庭疾病。目前普遍采用Epley或Semont颗粒手法复位法可使耳石返回前庭,疗效已经被充分肯定[1],但复发率高,在手法复位后再进行个性化的前庭康复训练可促进前庭功能恢复[2]。我科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手法复位后加用前庭康复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分会制定标准[3]。包括后半规管耳石症、前半规管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梅尼埃病、小脑、脑干肿瘤、小脑脑干梗死及前庭神经元炎。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①观察组,男女各25例;年龄(45.6±7.1)岁;病程(30.5±4.5)d。②对照组,男女各25例;年龄(44.9±8.1)岁;病程(30.6±4.7)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循环、抗组胺等药物作为基础治疗,且均行Epley管石复位法进行手法复位[4]: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师帮助下迅速取仰卧位并把头伸出台边,然后向患侧扭转45°;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健侧偏斜45°;将受试者头部连同身体一起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135°维持;恢复坐位,头前倾30°。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直到任一位置均无眩晕和眼震出现再重复2~3次,痊愈后无需再进行。如有复发可再次行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手法复位后再给予Cawthorne-Cooksey训练。患者在医师指导下逐步完成以下动作:卧位时,眼球运动先慢后快,头部运动先慢后快;最后闭眼;坐位时,除眼部和头部运动外,需完成耸肩,转肩及向前弯腰从地上拾物动作;立位时,除完成坐位相关动作外,需加作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从坐位到站位,高于眼平面的双手互掷小球,低于膝盖平面的双手互掷小球,坐位到站位并同时转身;运动条件下,围住一人环行并向圆圈中心的人扔出大球和接受扔回的大球,先睁眼后闭眼进行屋内行走,先睁眼后闭眼进行上坡和下坡,先睁眼后闭眼进行上下台阶。训练每天2次,每次1h,共4周。
1.3 评定标准 ①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 ,VSI)[5],即分别对6种症状(平衡、眩晕、头晕、恶心、视觉敏感、头痛)进行0~10分共11个等级的评分,0分代表完全正常,10分代表最严重。②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总分最高56分,分数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好。③计时平衡试验:记录眩晕患者在睁眼和闭眼时锺趾位和单足直立维持平衡不跌倒时间(睁眼和闭眼睁眼和闭眼时锺趾位和单足直立4项时间总和)[6]。
2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VSI、BBS及计时平衡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VSI、BBS及计时平衡试验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所感到的自身运动感觉或是在正常头部运动时感到的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7],引起眩晕的病因较多,治疗方法不一,基本方法分为药物、手术、康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椭圆囊内的耳石脱落碎片进入半规管,并可能聚集成团块,当头位改变时会引起内淋巴液流通的畅通性不足,患者表现为眩晕及眼球震颤,又称为管结石病[8]。治疗主要采用手法复位。但容易复发,因此采取前庭康复训练很有必要。 Epley或Semont颗粒手法复位法已经较多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效,但由于容易复发,联合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来促进前庭功能的恢复十分有益。前庭康复是神经康复的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促进前庭代偿,以减轻眩晕、恶心、呕吐、失衡等症状,改善患者的姿势的稳定性和失衡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9]。前庭康复训练的原理在于中枢神经及前庭系统的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代偿能力,前庭代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中枢过程,凡与前庭系统有关的结构都有可能参与该过程,前庭康复训练就是通过前庭适应、替代、前庭代偿等机制来促进前庭代偿的产生[10],原理如下:①前庭适应,前庭适应指患者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或定期的前庭训练,使人体的前庭反应逐渐减弱称为前庭适应。②替代:前庭功能损伤后,大量的前庭信息能通过其他一些途径进行替代,替代已经受损的前庭功能,又如通过颈眼反射以补偿慢速而短暂的头部运动中前庭-眼反射的不足。通常通过视觉和本体感觉训练来替代已经丧失的前庭功能。通过机体维持平衡的能力。③前庭代偿:经过反复暴露于同一运动后,可以使前庭反应逐渐减弱,这前庭中枢的可塑性有关,前庭代偿一旦形成可维持一段时间,继续刺激可保留一段时间。
Cawthorne-Cooksey训练方法是较早的前庭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依据让患者实施一些活动达到脱敏作用,要求物理治疗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完成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实现前庭功能的恢复。本组患者在采用手法复位后行前庭康复训练较未采用康复训练组恢复更好,而且疗效不受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长短影响,在开始前庭康复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精神及心理,因为与周围性前庭功能失调所致有关的心理因素有疲劳、易怒、失眠、抑郁、焦虑、心慌。在治疗之初应取得患者的配合,坚持康复治疗[11]。治疗的目标是在24h内减少用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3~4周实现功能康复。研究表明,对于良性位置性眩晕在手法复位后积极开展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前庭功能的恢复,而且费用便宜,值得推广。
[1] 汤建芬,耿曼英,魏秀芬.变位试验联合手法复位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35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61-63.
[2] 王尔贵,赵冀平,罗伟.前庭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788-792.
[3] 中华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4] 高欢,冯艳蓉,徐家立. 手法复位不同类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预后[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4):67-69.
[5] 孔维佳,刘波,冷样名.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4):145-149.
[6] 刘波,孔维佳,邹宇.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定量分析正常人姿势平衡中的感觉整合作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4):162-165.
[7] 李焰生.再论头晕眩晕的定义[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2,9(3):101-102.
[8] 杨燕珍,黄静辉,林怀治.前庭康复训练在眩晕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570-572.
[9] 宋岩,白伟良,马秀岚.药物治疗配合前庭康复训练对眩晕患者疗效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68-269.
[10] 周涵,邢光前,卜行宽.眩晕疾病的前庭康复治疗[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4):216-218.
[11] 鞠奕,赵性泉.慢性主观性头晕[J].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8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