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寒山诗中的寒山意象

2015-03-14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山子寒山山道

⊙贺 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浅析寒山诗中的寒山意象

⊙贺 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寒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之一,渊源于《楚辞》,成熟于唐诗,唐代隐逸诗人寒山以其独特的生命历练为该意象的演绎特别增添了独到的审美韵味和浓郁的禅境象征色彩。梳理寒山诗歌中寒山意象的内涵、形态与特征,是走进沉寂千载却余响不断的寒山现象的一个切入点。

寒山诗 寒山意象 禅境象征

寒山流传下来的313首诗歌中①,“寒山”意象在35首诗中出现了38次,与之数量接近,并且常常从属于寒山或与寒山构成一个自然环境整体的意象还有“云”“月”“风”“石”“岩”“溪”等等,白云、松风的自然流动状态,石、岩的硕大稳定形貌,月、溪的清澈空灵特质,与承载了亘古、积聚了山川灵气的寒山混凝成一个天然和谐的整体,被诗人掇拾作为抒情造境的景物对象,共同建构起一个幽闭静谧的空间,为寒山子提供了一个身体和灵魂栖息的理想所在地。另外,这些意象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往往被延展定型为禅的客观对应物,如白云与自在无心的禅趣追求,月与纯净之人的自性和佛性的比拟等等,又与寒山通过寒山意象所营造的禅境氛围相协调。所以,寒山的诗歌特别是寒山的隐逸禅诗中包含了一个诗意与禅意交织的意象群,该意象群以寒山意象为焦点,辅以那些具有浓厚自然韵味和佛禅意味的意象的点缀和烘托,在诗歌史中凝固成一幅意境独特的意象组合的剪影。

一、“寒山”与“寒山子”——以山为名的隐逸诗人与宗教劝诫者

同寒山诗歌传奇般的流传历程一道,313首诗歌作者的真实身份、生活年代与命运遭际成为后代学者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从文本来看,这些诗歌的语言风格各异,“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②,反证着诗歌内容、类型乃至叙述视角的丰富,但是,至少在九首寒山诗歌中,作者让叙述主体明确地自指为寒山或寒山子,他的身份多元、个性鲜明:一个特立独行、不合流俗的癫狂异类的隐逸者,一个背离传统、饱受误解却极为自信的诗人;一个融于自然、自在任性、看破生死的山居者,一个固执地热衷于讽世化俗的宗教劝诫者。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二二一)

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我尚自不识,是伊争得知。低头不用问,问得复何为。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二七五)

“癫痴”是时人对寒山的总体印象,他以衣衫敝屣、举止疯狂、言语隔膜的面貌定格在世俗世界,而在他意欲跻身的方外世界中,他仍然属于被拒斥的异类。面对世人的质疑,寒山通过诗歌的形式让真正的寒山开口说话,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白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不随流俗、冷对纷争、坚守自我、期待知音,对佛理的参悟更让寒山怀抱一种悯世的心态。

客难寒山子,君诗无道理。吾观乎古人,贫贱不为耻。应之笑此言,谈何疏阔矣。愿君似今日,钱是急事尔。(一八七)

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三一三)

如同寒山的日常行为一样,寒山的诗歌创作活动也没有得到世人的理解。首先,他迥异于传统的创作方式“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的行为本身就是出格甚至是怪异的。而在那些受过正统诗歌熏陶和教导的读书人看来,其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无道理”,“诗多失”的。儒家规范重礼轻利,崇尚“贫贱不能移”的君子道义,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寒山却笑对迂腐的责难,从世态人情的角度肯定金钱的作用,这是来自民间视角的反驳和价值判断,显示了作者对底层现实世界的熟悉和普通民众感受的认同。至于“不识蜂腰”“不会鹤膝”、平仄押韵的失当、指事说理的浅近等诗律和语言方面的指责,寒山更是直率地以“盲徒咏日”的嘲讽予以回击。他还特别标榜自己诗歌的教科书功用,放言它们在这一点上绝不逊色于宗教经卷,由此发出了人生引导者的呼唤信息。

寒山出此语,复似颠狂汉。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心真出语直,直心无背面。临死度奈河,谁是喽汉。冥冥泉台路,被业相拘绊。(二三七)

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再三劝你早修行,是你痴顽心恍惚。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贼物。(八十九)

“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③寒山诗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以通俗浅显的文字表达人生虚幻、万物皆空、因果轮回的理念,点化世人顶礼佛法、皈依佛门的以“度人”为旨归的劝世说教诗,它们占据了寒山诗作不下三分之一的篇幅。这些诗篇绝大多数采用了旁观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百相犀利无情的讽刺批判和苦口婆心的布道劝谏。但其中三首,寒山情不自禁作为叙述主角,直接以佛法的传播者与教导者的姿态说话,令面向受众的教化有了一个面目清晰的主体。在这三首诗中,他先是有些急切地剖白自己癫狂的举止和率直的言行也许阻碍了人们的信任和接受,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寒山仍执着地规劝他们不要被人生幻象所拘绊。对于那些耽于享乐、愚昧无知的冥顽不化之徒,诗人为了加强劝诫的权威性,甚至动用带有威胁意味的口吻,预示他们会因恶业的累加而终至遭受报应的可悲下场。这里的寒山已全然成为宗教的代言者和训诫者。

二、“寒山”与“寒岩”——隐居之地、安身之处与心灵之皈依

寒山诗中寒山意象最普遍的指向还是隐居生活和精神活动的环境依托,即以天台山寒岩为原型塑造的寒山子身心安顿的“家”之所在。该层内涵的寒山意象在寒山诗中直接出现二十二次,同时还以相近意象“寒岩”“重岩”等形态出现多次。该层意象塑造的显著特点是:诗人对这处深山老岩周遭风景细致入微的观察、欣赏、描写总是与禅理的阐述、禅境的营造、禅趣的表达水乳交融,因而成为诗人笔下最具个性的意象创造和寒山诗中最具艺术价值的部分。

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三零七)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三零九)

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恒慑。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凋梅雪作花,杌木云充叶。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一五四)

在中国诗歌意象的创造传统中,诗人们选择寒山大都与“寒”的冷色调及其所蕴含的萧瑟、萧索的意绪、情感有关,寒山子也不例外。与他的隐居情境(“其山深邃,当暑有雪”)相照应,寒山诗环境氛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寒”与“深”,特别是“寒”的意味,不仅稠密地笼罩在“寒山”之上,而且也环绕侵袭着“寒泉”“寒岩”与“寒月”。寒山五言、七言为主的诗歌创作中夹杂着六首三言诗歌,内容无一例外是叙述主体在寂寂山中的独居生活。这里的两首三言诗就将寒山“寒”与“深”的外在特质与诗人的情怀紧密沟通,清冷的寒山上的日光为养老客提供了身体活跃的热度,纯净的石泉奏响了只有知音能辨的天籁之声,更为栖息者提供了精神充实的力量。

在对寒山外在特征的勾勒中,诗人除了有与传统一脉相承的表现外,作为一个寄寓于斯的体验者,他更要表达出这一环境的某些独特之处,比如“幽奇”,第三首诗的刻画重点就在于此。诗人开篇点题,紧接着的写景两联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意象虽简单,但经诗人陌生化的艺术处理,给人奇趣之感,项楚尤其赞赏五六句的景物描写有如神助,认为在唐诗同类意象中堪称出众。诗人的审美眼光和审美发现甚至一度压过了心心念念的佛禅之理的灌输,因而成为寒山诗中诗意盎然的典范之作。

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三零二)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四十九)

寒山诗歌的写作与流传都是诗人归隐之后的行为,无论是宗教白话诗还是隐逸禅诗,其中或悲天悯人或超然物外的叙述语调都显示了某种着意淡化过往的倾向,这也决定了寒山其人其诗的模糊色彩。但是偶尔的、顽固的记忆魔力也会在寂静清冷的修行生活中为这位抛却尘缘的寒岩老客撕开一条昔日重来的裂口,让封闭的回忆碎片像涟漪泛起,为后世读者揣度其生命轨迹提供了些许支撑。这就是寒山诗中的带有传记色彩的自述咏怀诗。《出生三十年》描写诗人实践了儒家所崇奉的读书游历和道家所倡导的炼药求仙生活之后,在人生而立之年做出了寄身寒山的决定,是对作者以隐居翻开人生新篇章的经历的追忆。时光荏苒,并没有为脱离现实的隐逸者放慢脚步,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离群独居的求道者是否已修炼得心如止水,达到入定之境了呢?《一向寒山坐》给出了答案。这是又一段人生经历的标记,同时在寒山意象诗中为我们保留了一首并不多见的暂时抛却禅理推究与禅境书写而写满了人间留恋的动情之作。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八十一)

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躯。(二零二)

禅诗的“特色是清,是空,是虚,是静。因而用来描写此禅境的,也就无非是水、是月……‘观空’时寂静的心境,恰似清澈泉水,洁白月华……”④当寒山以建构禅境为诗歌创作的目标时,水、月等佛性象征的意象便同寒山一起成为首选。如第一首诗中,碧涧、泉水、寒山、月华四个典型澄澈意象浑然一体,空寂禅境跃然纸上。但这些诗歌侧重表达的终归是禅境,所以这类意象往往作为引出禅悟的话头,诗人的笔触掠过它们,重点是要将自己对佛法、佛理的感悟表述出来:通过“默知”“观空”的冥思返照的方法,达到“无价宝”所代表的真如佛性的实在境界。

寒山栖隐处,绝得杂人过。时逢林内鸟,相共唱山歌。瑞草联溪谷,老松枕嵯峨。可观无事客,憩歇在岩阿。(二五八)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二九二)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常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二十)

上述几首诗的共同点在于:寒山意象都出自首句或首联,颔联和颈联借助对隐居风景或隐居生活的勾勒,暗示着隐居与佛道修行的联系,尾联则含蓄地表达了得道与禅悟的状态和境界。无论佛禅和仙道的精神归宿有着何种教义的不同,读者从这些寒山意象诗中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诗人在“猿啼虎啸”“松风鸟语”的陪伴下,沉浸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和精神追求中,态度安然、怡然、超然,虽然年华老去,诗人已经乐而忘返。

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岩中人不到,白云常;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一六四)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一七一)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一八二)

上述三首寒山意象诗被勾连为一组,源于两个关键词:任运、随缘,任运即随缘,抱着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诗人栖身林泉,用智慧观照真知,在隐居与坐禅中终于觅得圆融无碍的大自在,达到畅快与超越的精神境界。

三、“寒山道”与“寒山路”——诗人乐在其中而世人难以企及的禅境暗喻

通过二十二次的刻画,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寒山意象的外在形式特征和内在象征意味,将隐居之地风景的描写与禅理、禅悦的抒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但是诗人意犹未尽,他的目光在对寒山的整体逡巡后聚焦于寒山上的曲折险径,蓦然发现它们正是自己对禅的追求的最佳喻体,于是特意创造了“寒山道”与“寒山路”的复合意象来加强二者之间的关联,以寒山之路的幽静、险僻、天然突出精神皈依之途的高冷、艰难与超脱。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三)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九)

以上三首诗歌集中刻画了寒山道和寒山路的意象及其象征含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普通的山间小道,不仅曲折艰险、难觅人踪,更重要的是,你若仅仅抱着探幽览胜的玩赏心境去追踪它的话,定会迷失方向,因为它与人间世俗之心、红尘之境绝缘。寒山道通向的是佛教徒和禅修者心目中超脱自由的空无之境,是本性真如的自在之境。

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奥奥。我独居,名善导。仔细看,何相好。(三零六)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三十一)

这两首寒山道意象诗保留了其他几首共同的表现特征和象征寓意,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体形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第一首采用了三言诗的形式,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了寒山道上的景象及自己修行其中而获得的成佛体验。《杳杳寒山道》一首在寒山诗中引人注目,这首五言律诗的每句句首都采用了叠字手法,加上对仗工整,富有极强的节奏韵律感。另外,诗歌的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天机独具,既是眼前平常景物,又都散发着浓浓的禅味,在共同的冷色调的语象的烘托下,一个冷寂的禅意十足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寒山意象的后两层内涵在寒山诗中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区分,既然选择了寒山作为栖隐之地,就不妨抛却过往,以山为名为家;诗人在寒山寻觅的不仅仅是躯体的逃避和安放,更是灵魂的修炼与寄托,这是精神意义上的跋涉之途,寂寞、艰难,但路尽头有着坐看云起的自由天地,所以,“寒山”和“寒山道”意象承载着共同的精神内涵和目标指向,二者相伴共生、彼此渗透。

四、“吟到寒山句便工”——寒山子“寒山”意象诗的艺术魅力

台湾学者赵滋藩在提到寒山的三十四首寒山意象诗(赵所据寒山诗版本,收寒山诗307首)时,用“吟到寒山句便工”⑤高度概括了它们在寒山诗歌中的成就,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赵滋藩还认为寒山诗歌创作中存在着鲜明的“极化”现象,即诗歌整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优劣两极化的趋向,而这些寒山意象诗正是代表寒山风格的上乘之作,其原因“很可能是他的心灵,在长久的挫折感与孤独感之后,重回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环境,复返可以安顿心灵的宁静空间,所灿现的精神火花或瞬间欣慰,有以致之”⑥。台湾学者孙旗延续了赵滋藩的讨论,同意“寒山”作为“诗人寒山自己或者寒岩或者他心中的意象”所混凝的一个“理想化的东西”,“将诗的纯度或境界提高许多”,他进而由此得出结论:“只有这34首是纯诗、好诗,其余的诗都有或多或少的劝学、劝世、格言、禅偈的味道,自然其格调为低。”⑦

上述学者的观点和论证自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们较早关注寒山意象诗的艺术特征,敏感地发现它们在寒山诗歌创作中的特殊地位,并且分别从文学创作心理和文学审美意境的角度对这一“神秘现象”加以解析和探讨,正是这些寒山意象诗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体现和说明。作为自我身份、归隐皈依之地和佛道之境的文学象征,寒山笔下的寒山意象在诗歌意象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① 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本文所引寒山诗歌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一一另注)

④ 张伯伟:《禅与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296页。

⑤ 赵滋蕃:《寒山子其人其诗》,朱传誉编:《寒山子传记资料之一》,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第81页。

⑥ 赵滋藩:《寒山诗评估》,朱传誉编:《寒山子传记资料之三》,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5页。

⑦ 孙旗:《寒山诗与禅》,朱传誉编:《寒山子传记资料之二》,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作 者:贺 莉,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寒山诗域外传播研究”(10XWA0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山子寒山山道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活下来的山道
寒山即景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山村通了水泥路
不能叫你的名字
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