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体育教学有效性若干问题
2015-03-13邵伟德李启迪
邵伟德 李启迪
摘 要:文章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出发,论述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阐述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等各个维度的体育教学有效性观察视角,并提出了有关体育教学有效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观察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1-0012-03
记得前不久,笔者带着高中国培学员参加了浙江省某地的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内容是“跨栏”,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男生。看课过程中让我第一个感到不解的是高中二年级为什么不开展选项教学?问了教研组长之后才知道,之前曾开设过高中选项教学,但由于学校排课困难、班级学生不固定、难以管理等问题,最后没有坚持下来。这种现象在国培学员所在的学校中也较为多见,看来要实施“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也是步履维艰。令我不解的第二个问题是,该次课是跨栏跑教学的第二次课,为什么跨栏跑只安排3次课。对于我的疑问,授课老师无从回答。
从这个小问题中,我们可以引发出一些思考:高中阶段为什么要安排跨栏跑内容?安排几次课有效?每次课安排的教法与学法是否有效,等等。这些问题既涉及了宏观方面的问题——学段教学内容设置的有效性,又涉及了单元教学的有效性,更涉及了微观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有效性
从经济学中的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同时,还有很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有效教学,如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教学有效性;从教师的行为取向来界定教学有效性;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的结构化分析界定教学有效性;等等。总之,有关各种不同概念与内涵争议的焦点在于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论者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来刻画教学有效性,评价者也往往较多关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程序安排、对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及教师教学功底、教学效果等;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论者呼吁“以学论教”,从学生的角度来考察课堂教学,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是否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是否对知识有理解、是否积极思维、是否得到合适的学习资源、是否形成好习惯、是否有学习反思、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有效性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把教与学割裂开来谈论“教学有效性”是不准确的,因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师教学行为实施与学生的运动行为改变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学有效性”——教师实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学生运动技术学习过程(学会、学懂、学乐与健身)的有效性。同时,由于“教学活动”具有人文性,有时无法定量化,因此,我们在讨论与分析体育教学有效性过程中,既需要结合一些定量的指标,更需要运用定性的角度展开分析。
二、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观察视角
体育教学是一个范围较大的概念,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最小单位,从数量上说,“体育教学”就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次累加,所不同的是体育课堂教学累加过程中会发生一定性质的变化,如每学期课堂教学的累加产生了“学期教学”,每年课堂教学的累加构成了“学年教学”,三年课堂教学的累加构成了初高中“学段教学”,大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累加构成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因此,我们要观察“体育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需要从宏观角度、中观角度、微观角度三个方面来展开。其中宏观方面的观察视角与体育教学学科专家密切相关,而中观、微观方面的观察视角与基层一线教师的关联度较大。
三、有关体育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几个问题
1. 体育教学有效性应与教学实践效果结合起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预设再好,但实践效果不佳也徒劳,因此,我们在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时候,必须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形成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对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教学预设很好,考虑的问题面面俱到,但一到实践环节,却漏洞百出,效果低下,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相反,有的教师教学预设一般,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能根据教学当下情境适时改变策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也是有效的,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灵活地解决了教学实践的问题。
2. 体育教学有效性应与体育教学目标达成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教学中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目标”就是一个“靶子”,也是我们体育教学努力的方向。就如同航行,既然我们明确了要达到的准确地点,我们就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沿着目标不断前行。而衡量航行的有效性虽然与航行技术、手段、方法、策略等有关,但最终检验效果的标准还是能否到达目的地。因此,体育教学有效性与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对接,即在讨论体育教学有效性过程中,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达成的程度如何?
3.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主次
体育课程目标中贯穿了身体、技能、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我们把课程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会”(运动技能目标)、“懂”(认知目标)、“乐”(心理与社会适应目标)、“健”(体能目标)。以上四个目标是有主次之分的,首先,运动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本位目标,它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学科特征,也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学校教育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其次,运动技术教学又是实现其他三个目标的重要路径。以上的“懂”是直指具体的运动项目,我们要让学生学懂运动原理,靠的不是理论课程的教学,而是在传授运动技艺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运动原理与方法;以上的“乐”也是运动中的快乐,离开了运动的快乐并不是体育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以上的“健”更要结合具体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潜在作用与贡献。
4. 体育教学有效性应处理好教师施教与学生收获之间的关系
教师施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但教师的施教过程、方法、程序、手段等方面都与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密切相连,我们不要把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学习割裂起来,如果教师的施教毫无章法、没有规则,则学生的学习就会低效,如“放羊教学”就是一种低效行为。因此,我们既要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收获,也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性。
5. 处理好体育教学有效性与体育教学正当性的关系
何为教学正当性?美国学者Kenneth Strike 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当有效,而且还应该是道德的或正义的。因为有效教学可能是不正当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是正当的教学[2]。结合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正当性问题可能还没有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注意,但这个问题的确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如当体育教师以专制式的教学强制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身体练习,这样的教学可能是有效的,但却是不正当的;当体育教师为了上好观摩课与优质课,故意不让那些体育学习较差的学生上体育课,这样的教学也可能是有效的,但能算得上是正当的吗?这些现象都是教学正当性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关注与提高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教学是否遵循教学道德的问题,即教学正当性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教学正当性问题必将引起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T.M.歇尔孟.大学优秀教学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89.1:66-71.
[2] Kenneth Strike.自主与控制:迈向一个正当影响的理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