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洋溢更多的生活气息
2015-03-13范继凤
范继凤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43-0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通过探究趣味题和智慧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数学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世界,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想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蓝本,研究生活,经历数学,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任由智慧驰骋,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下面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电脑出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铅笔盒。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24个铅笔盒,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等等)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铅笔盒变成了蓝色铅笔盒)。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6个红铅笔盒和18个蓝色铅笔盒。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二、借助生活经历,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我先请各组长领取准备好的礼物6块橡皮和7枝铅笔,再提出问题:要把这些礼物分给小组每一个成员(3人小组),你打算怎样分?……学生就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活动,并根据分发的过程列出了相应的算式,讨论了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列式,体验了余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样教学,改变了单纯的计算教学模式,创设了与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经历,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数学的趣味性。又如:在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时,呈现自行车的三角、洗脸盆架、房梁架等,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用力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比较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比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效果好得多。
三、回归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宇宙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創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1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56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2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1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1750元、21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乙种价格太贵,甲、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1800元以内,但丙的价格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及小石块,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及小石块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我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石块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当一节课结束时,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地、不带一点遗憾地走出教室。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唯有如此,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