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与扫墓

2015-03-13渝文

上海企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寒食扫墓

渝文

清明节在每年春分后第十五天。

所谓“清明”,诗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疏:“天下乃大清明,无复浊乱之政。”每年四月四、五、六日为清明。淮南子天文:“清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按法苑珠林大道篇引王子云:“金精为清明”。

所谓“扫墓”,祭扫先人之墓也。宋史唐恪传:“以延康殿学士知潭州,请往钱塘扫墓,然后之官,遂改杭州。”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翦草木之器,周王封树,翦除荆草,故称扫墓。”

原始人死后是不埋的,孟子滕文公:“盖上世尝不葬其亲者,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沘,睨而不视。是沘也,非为人沘,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纍里而掩之……”。因为不忍其亲死后的遗体被禽兽虫类残食,所以才有掩埋之举,相沿成俗,人死后就行掩埋。最初掩埋的目的,仅使死者不暴露在外面,易经上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礼檀云:“平曰墓,封冢曰,高曰坟……古者墓而不坟。”孔子因为是“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可是在此以前,还是不加封识的多。

墓祭在我国三代以前是没有的,自秦朝起才规定在坟墓的旁侧加盖寝殿,到了汉朝明帝时才开始在寝殿祭陵,每年祭陵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正月上灯的祭庙日,一个是八月饮酎的祭庙日;汉灵帝时又指定不少的节令日子上饭。唐朝自贞观年起,太宗就亲自祭其先父的献陵,到了开元二十年四月唐玄宗并正式下制:“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寖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亭,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于茔,南门外祭典,馔讫、泣辞、食余馔……任于他用,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寒食扫墓的制度就这样确立下来了。

由祭墓进而为扫墓,于慎终追远的意义更深一层,拜扫之始见于六朝。北史薛孝通传:“孝道博学有隽才,萧宝夤征关中,引参骠骑大将军府事。及宝夤将有异志,孝通悟其萌,托以拜扫求孝思。”宋史唐恪传:“恪以延康殿学士知潭州,请往钱塘扫墓,然后入官,遂改杭州。”我们从古书上所记载。可见扫墓是朝野上下都认为是发于情,合于礼义,法令所容许,权势也无法加以限制的。

至于扫墓的日期,历代都有变迁,汉代祭陵,每遇令节都要举行,一般人拜扫则不限时地。宋会要:“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诏,韦珪每遇忌辰,四时令节,归家扫墓,礼毕归任。今后寒食至节,令归拜扫,不得遇五日。”我国北方各有,一年之中有四次,即寒食、荐新(麦熟献新食品),中元、冬至,其中以寒食扫墓最为隆重。

清明扫墓节放假,具有莫大的意义,且有其必要,唐朝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了代宗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又下诏规定:“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德宗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又有加以修订:“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准三日。”至穆宗长庆及文宗太和时,又两度下诏补充规定给假的办法。

长庆三年正月:“寒食扫墓,着在令文。自令以后,文武百官有墓莹域在城外并京畿内者,任往拜扫,但假日往来,不限日数,内外官于外州拜扫,并任准令贰年限请假。”太和三年正月 :“文武帝参官拜扫,据令式五年一给假,宜本年准令式处分。”宋嘉泰事类假宁格:“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又“寒食假前后各二日休务,诸军住教三日。”

古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扫墓往返一天的时间不够,从三日增至七日,正是为事实所需要,现在清明节扫墓,只有一天假期,这是现代各种交通方便之故。

猜你喜欢

寒食扫墓
我们去扫墓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ТРИ ШЕДЕВРа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扫墓
清明小记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