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学报特点的审稿专家库之构建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2015-03-13杨荔晴
杨荔晴,刘 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泰州 225300)
基于高职学报特点的审稿专家库之构建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杨荔晴,刘 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泰州 225300)
稿件学术水平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学报的学术质量,而审稿专家是论文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把关者,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审稿专家库是学报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提出高职学报应结合自身特色,构建一支涵盖校内、校际、行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在内的,学科分布广泛、年龄结构合理的动态的审稿专家队伍。
高职学报;审稿专家;动态
论文质量是决定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术期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而审稿专家作为论文学术质量的把关者,无疑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学报受自身办刊条件、外部办刊环境及学术评价体系等影响,在稿源有限、稿件质量不高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对稿件的审核,建立一支高质量、相对稳定且适合期刊特色的审稿专家队伍,以保证学报的整体学术质量。
一、高职学报的特点
(一)高职学报的权属性与综合性 高职学报都是依托于高职院校而存续发展的,其定位必然首先是要反映学院的科研教研成果,积极扶植中青年教师,为学院的科研服务,为本院教师服务。同时,很多高职学报栏目的设置也均是围绕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的,因而高职学报基本都是综合类学报,其内容是文理科的大综合,这也就导致了高职学报稿件的多专业性,由此对审稿专家的专业构成背景有了更多的要求。
(二)高职学报的技术性与应用性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六项基本特征之一。此后,教育部于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召开了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典型代表的三次全国性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促使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1]学报作为高职院校的窗口,应责无旁贷地充分反映学校应用技术的特征与成果。高职学报在对学术水平的认定上也应有新的认识,在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前提下要积极刊发具有行业特色、技术特色的科研成果,将眼光转向那些表现应用技术和生产过程层面的而非纯粹理论层面的科研成果。
(三)高职学报的区域性与服务性 高职院校一般都地处中小城市,服务地方,凸显地方特色,这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也是高职学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学报除了要反映本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外,更重要的还要反映本地区的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如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帮助企事业单位将一些具体工作中的实用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交流、推广,从而指导和影响社会地域经济发展。[3]也就是说,高职学报所刊发的论文,无论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论文,还是应用性研究论文,都必须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实践等的需要。
二、高职学报审稿专家库的科学构建
通过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多年来审稿专家库的变化历程分析(详见图1-图3),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高职学报审稿专家库必须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类专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好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等,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学报期刊的健康发展。
图1 创始阶段(2001年-2003年)审稿专家库构成图
图2 发展阶段(2004年-2010年)审稿专家库构成图
图3 完善阶段(2011年-)审稿专家库构成图
(一)校内审稿专家 高职学报的权属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其所刊发的论文大部分来源于本校作者,就内容而言,涉及本校教学教改、科研、学生管理创新等,对于此类稿件,无疑由本校审稿专家审稿较为适宜,因此,在构建高职学报审稿专家库时,最重要的专家来源当是本校专家。
高职学报学术定位以学院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为基础,其最终目标是为学校办学总体目标服务,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学报的服务方向[4],所以高职学报在栏目设置、特色定位上均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等相一致。对于一所成熟的高职院校而言,每个学科、专业群都有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这些人往往都具有高级职称,具备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学术品鉴能力,同时,很多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自身就处在教学第一线,对于教学教改等情况比较了解,因此,聘任这部分人担任学报的审稿专家,一方面能够运用其对研究领域相关信息的掌握对文稿进行学术判断,同时,对于一部分教学教改论文,校内审稿专家也可凭借其对本校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的了解作出更为恰当的评审。因而,对于此类论文,聘请校内本专业审稿专家审稿,其既掌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又对具体细节非常了解,故而在审稿时能抓住问题的中心,审稿意见能够有理有据,清晰明白,这样的审稿意见,无论是“不宜发表”还是“修改后发表”,对于编辑而言都较容易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此外,校内审稿专家于编辑而言,更便于联系,能够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也有利于缩短审稿周期,提高期刊论文的时效性。
(二)校际审稿专家 高等学校学报的学术定位,应该是和学校本身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的,所以审稿人的水平应该等同或略高于学校本领域专家的学术水平。[5]对于高职学报而言,如前文所述,本校作者是学报稿件的主要来源。一般而言,来稿均能在本校教师中找到相应的审稿专家,但对于本校一些薄弱专业、小专业而言,一方面,校内专家偏少甚至缺乏,同时,由于这类专业规模不大,教师人数有限,所以对于该专业教师的教学教改类投稿,交由本校专家进行审稿的话,即便是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审稿专家凭借其对本校本专业教学情况的了解,从稿件的文笔中很容易猜测到论文作者,这样不利于审稿的公正性。因此,高职学报审稿专家库的建立必须涵盖一部分同类型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的专家。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泰州目前有六所高校,包括四所公办、民办本科院校,两所职业院校,但只有《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唯一一本有正式刊号,公开出版的省级刊物,这为审稿专家库的建立提供了优势,故学报在构建审稿专家库时,注意吸收本地区其他院校的相关专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辐射,与江苏省内其他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同时根据相关专业聘请了扬州大学、常州大学、南通大学等本科院校的相关专家进行审稿,且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聘任此类审稿专家,除可解决校内审稿专家研究方向覆盖不全面及可能造成的审稿不公外,也能更好地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如本科院校的专家相较于高职院校的专家而言,其对很多理论的前沿问题更为关注、了解,接收新的研究动态更为迅捷,可以给出比较精准、诚恳的评审意见。同时,对于一些作者利用数据系统的滞后性规避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论文,审稿专家也能凭借其“火眼金睛”一眼识别。
(三)行业、企业审稿专家 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在办学过程中与行业企业联系比较密切,互动较多,因此,相较于其他高校学报,企业行业资源可以说是高职学报办刊过程中一种特有的优势资源。高职学报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发展、建立企业行业审稿专家队伍。
将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纳入学报审稿专家队伍,有利于调整学报审稿专家队伍结构,扩大审稿专家队伍的专业覆盖面。[6]《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所处的泰州地区拥有众多的医药企业(扬子江制药、济川制药、苏中制药等)、机械制造类企业(春兰集团、林海集团等)、化工企业(梅兰集团)等,这些企业拥有大量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一线科技人员及技术研发人员,他们对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关注较多,了解所处领域的前瞻信息。学报在刊登新学术成果的相关论文前,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审稿,就能对该技术成果的实用性作出判断,提出更具实用性、学术性、创新性的审稿意见,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也能为后期的技术成果转让提供平台。同时,对于来稿中打着介绍新工艺、新材料口号的相关文章,通过企业行业审稿专家审稿很容易甄别。
(四)政府职能部门审稿专家 为践行高职学报区域性与服务性的职能,很多高职学报也刊登了很多反映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的稿件。为保证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新颖性、实践性,学报需要聘请地方党政机关、相关职能部门的专家对此类文章进行审稿把关。
地域特色比较明显的论文一般会涉及很多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相关数据、地方历史文化等,将这部分内容交由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专家进行审核,凭借其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对相关数据的谙熟,更便于其对评审论文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和控制,有助于发现论文中存在的原则性、数据真实性、内容保密性等问题,能对论文的科学性、实用性等作出合理的判断,确定能否刊发以及是否具有刊发的价值。
三、审稿专家库的维护与更新
在将上述各类专家纳入高职学报审稿专家队伍时,也应注意对相关专家的遴选,要选择那些学术造诣较深,且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严谨科学态度的专家。同时,在构建审稿专家库时,还应注意专家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等。老专家在专业学术领域中研究成果丰厚,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且具有比较丰富的审稿经验,能够对待审稿件作出公正完整的评价。而中青年专家虽然在经验上稍逊于老专家,但其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于一些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前沿问题等的研究更为领先、深入,能够更好地对涉及新理论、新技术等的稿件作出科学、中肯的评审意见。所以,应构建具有一定年龄梯队的审稿专家队伍,根据不同年龄的审稿专家特点,优势互补,维持审稿系统的良性运作。
审稿专家库的建立与维护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平时的工作中,编辑部人员还应不断加强与审稿专家的联系与合作,了解其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动态,动态地掌握审稿人的各类信息,包括其审稿质量、审稿周期、工作岗位变动、身体状况等,对审稿专家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对于那些不热衷审稿,审稿不认真,或是因为工作岗位变动等原因导致行政事务繁忙,进而导致审稿周期长,影响稿件时效性以及因健康原因等无法履行审稿职责的专家要定期更换与补充,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吐故纳新,才能更好地维持审稿队伍的学术活力,更好地应对科技的发展进步,从而确保期刊质量,促进期刊健康、持续发展。[7]
[1]朱海岳.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2]刘红.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
[3]王伟.对高职学报特色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9,6(中旬刊).
[4]何静.高职学报的现状、定位与发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5]曹作华.专家审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报,2002,(3).
[6]顾健.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J].科技与出版,2009,(10).
[7]益西八珍.吐故纳新:审稿专家队伍持续建设的措施[J].编辑学报,2008,(6).
责任编辑 周觅
G231
A
1003-8078(2015)02-0119-03
2015-01-11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2.30
杨荔晴(1978-),女,江苏常熟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编辑,硕士。
第二届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SRFSTP2013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