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视角下日语精读课多模态教学研究
2015-03-13李晓霞
李晓霞
(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信息论视角下日语精读课多模态教学研究
李晓霞
(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多模态教学主张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而信息论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双向的信息传递过程。基于信息论原理,日语精读课的多模态教学必须着重于模态间的协同构建,应根据信息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模态的类型,根据信道容量大小决定模态的数量,同时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关注信息的反馈,保证信息输送通道的畅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多模态;日语精读;信道;信息反馈;信息论;模态
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理论。利用信息论的通信模型来分析精读课教学的话,信源是教师及教材,信道是课堂讲授及课下网络学习平台,信宿是学生。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论中信息的输入、存储、转换、输出、反馈等过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多模态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1]多模态教学这一概念是由New London Group[2]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主张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国内,顾曰国[3]探讨了多模态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张德禄[4]进行了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石锐[5]、张芸[6]、魏笑梅[7]等分析了多模态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些研究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研究对象来看,大部分都是针对英语教学的研究,对于日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而且由于多模态话语很难把握,对于多模态在教学中所做的分析与结论还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缺乏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应用信息论这一科学理论,比较客观地对各模态间的协同作出相应的分析,对日语精读课中各模态的类型及其使用数量作出科学的分析,从而达到更加理性和科学地使用各种模态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对提高日语精读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论视角下多模态的协同构建
日语精读课是日语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除了传授日语语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多模态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有机结合。通过对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符号模态的分析,帮助学生主动认识世界,了解中日文化环境下不同群体的特点,通过比较本土文化与日本文化,增强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日语精读课教学中使用多模态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模态间的协同是非常重要的。
(一)根据信息的性质与特点决定模态的类型 以《新编日语》第四册第六课[8](P115-137)为例,该课由本文、会话、应用文三部分构成。教学一般包括发音指导、单词解说、会话及课文解说、例句说明、练习及试题测试、关联知识拓展等。根据教学所传递信息的性质与特点,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网络学习为辅”,主要从文字模态、图像模态、声音模态三方面来进行多模态教学。
文字模态对思想、感情的传递比较准确,其内容包括教材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写作及课外阅读(学生网上完成的任务性阅读)、习题和试题库等。在习题库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得正确与否。教师可查看学生所做的练习,随时掌握作业完成情况。写作方面有造句练习、课文改写、写读后感等。写作虽主要以文字模态出现,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生的写作内容上传给老师,老师把所批改的内容及学生所写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上传至网上成为学生的共享资源。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同学的习作,也可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图像模态对动作、形象、颜色等表达比较清晰,在精读课上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利用图像模态。图像模态包括各类以图像显示服务精读课学习的资料,包括教师上传到局域网上的课程录像、PPT课件(课件中的图片、图画与截图)、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视频、会话角色图式和文章的框架图式及角色扮演等。因精读课教材每课都有会话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图式的方式把会话中的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指出男女用语的差别,明确夫妻、同事、上下级等不同人士之间的用语特点,使学生掌握准确的日语表达。通过演讲会、专题讨论会、辩论会、短剧等方式进行的角色扮演可以说是活的图像模态,学生通过语言、动作、道具等来呈现对课文的理解及对各个角色的诠释。
声音模态对于学好外语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所发出的声音模态,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所接收的声音模态。声音模态包括PPT课件、课程录像中的音频、社会文化视频中音频、朗读、复述、跟读以及角色扮演的录音等构成。在初级阶段,日语发音、单词、对话、课文部分都要播放语音,学生要模仿跟读,模仿其发音、语气和表达方式等。大声朗读对学生纠正错误发音有极大帮助,只有不断地模仿练习,才能表达地道的日语。必要时还要进行录音,然后进行录音对比,分析学生的语音语调。而进入高年级阶段,则要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在句型、语法部分除了以文字模态对句型的构造、例句的示范和汉日的对译进行练习外,还可以辅以VCD、网络视频等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剪切好的生活、工作场景或对话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中的语言措词,让学生学习地道的日语表达的同时,掌握相应的语体、语态,体会所学句型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进而正确地模仿使用。而课程录像中的音频分析包括教师的口语表达、同学的发言等。通过听课程录像中的音频来重现日语语言表达,让学生关注社会文化视频中日本人地道的发音模式。教师的口语表达流畅,发音清晰地道能够激励学生日语的学习,而同学的发言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交流讨论,进而提高日语表达能力。而对于角色扮演的录音,则关注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尽量增加学生“说”的分量,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日语表达能力,创造真实且富于交际性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热情,从而解决学生的哑巴日语现状。
(二)根据信道容量大小决定模态的数量 既然教学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信息传递的规律来提高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正确率。根据信息论的通信模型,我们首先要考虑在教学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道容量及传输负载,以此来决定使用几种模态。信道容量是指在信道中能够传输的最大信息量,在教学的过程中,信道容量可以理解成是学生理解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解码能力。对于比较简单的信息,其信道容量相对较小,学生也较容易解码,此时用一种模态形式就可解决问题。如此课中“中毒、春分、責任”等单词的讲解,只要用文字模态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时就没必要再用图像和声音模态了。而在讲解较难词汇时,由于信源发出的信号中新信息的含量过高,接收者依靠有限的解码能力,无法完整地解码,此时就是信息过载。为了让学生能完全解码,教师就必须要有意识地扩大信道容量,通过两种或三种模态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解码能力。如在讲解图1的“水俣病”时,就要在文字模态的基础上加上图像模态,两种模态相结合才能使之直观,有效。而对于“日本环保问题”则不是一句两句所能说清楚的,此时就需要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三种模态的结合了。首先,由学生搜索相关文字及图片,利用文字模态与图片模态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结合视频,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三种模态来全方面展示日本环保问题,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深入讨论分析,达到多模态结合,扩大信道容量,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进行提炼,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控制好信噪比,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申农-维拉公式S=BTlog2(1+P/N),S表示传递信息量,B为传递信号的频带宽,T为传递信息的时间,P为输出信息的平均功率,N为噪音的平均功率,P/N为信噪比。
图1 水俣病
在日语精读课教学中,教学时间是一定的,很难改变,因此传递信息量取决于频带宽和信噪比。在多模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比单一的感知觉频带宽大得多。因此,在精读课教学中,采用多模态教学法是实现最大传递量的理想方法之一。但是,模态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还要关注的是信噪比,即不能因为过度追求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造成信息量的过饱和。因为过多的模态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娱乐性增强了,但相对学生所能解码的信息量却变小了,其中的关键信息得不到强化,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有研究表明,直观形象和直接经验所获得的信噪比最大。[9]因此,在日语精读课教学中,要提高信噪比,首先要把文字与图像、视频等相结合,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或直接经验。如前面所提到的单词“水俣病”,具体是什么样的病症,有何危害,在用文字模态进行说明的同时,辅助以图片,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长句、难句的理解,在文字解说的基础上,也可以辅助以图式,画出助词、关联词,把长句意思层次理清楚。或者也可以运用软件文字闪烁的功能突出显示主题句的位置,使学生极易习得课本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重现教师的思维图式,学生便能“看”到教师理解长句或难句的思维过程。在一年级教授单词发音时,可辅助具有动画效果的口腔发音图。对于对话及课文的内容进行语篇结构分析时也可以辅助以图表进行分析。这些都是为了用一种直观形象来提高信噪比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减轻学生解码负担,增强输出信息的平均功率。
其次,要提高信噪比,还要想法减少干扰信号N的强度,合理提高传递信息P的功率。在多模态教学中,干扰项有很多,如文字过于密集,为提高娱乐效果添加了许多无关的图片,视频一个接一个,使学生目不暇接等等。为减少这些干扰项,就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合理控制教学速度,使学生能及时吸收。在课件设计上,应根据每课的主题,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进行安排,以完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不管是文字、图像还是声音,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便于学习者接收。文字不能过多过密,字体要足够大,保持突出效果;图片和动画要有一定的分辨率,画面主题明确;声音要清晰,音量适中。[10]美国硅谷风险投资家川崎(Guy Kawasaki)总结出了PPT制作的10/20/30法则:演示使用的PPT不应超过10页,时间不应多于20分钟,而字体则应大于30号。[11]在内容设计上,应有一些互动式话题,通过合理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激发学生的讨论与参与,实现多向(师生、生生、人机)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日语表达能力,促进模态之间的合理搭配。对重点问题、重要知识点进行着重分析,同时通过语气、语调、身势语等引导学生对多种模态信息的理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借助语调、目光、手势和肢体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成功的体验,增强其成就感意识。在展示声音、图片或文字时,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能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协调的多模态可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四)关注信息的反馈,保证信息输送通道的畅通 关注信息的反馈,一方面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反馈。这是较为直观的,教师在讲授中能直接体会到用哪种模态教学学生的反响较好,依此就可以对教学内容及模态的选择进行及时的调整。另一方面的反馈是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信息反馈。这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否完全吸收教师所讲授的信息。其反馈形式有三种。第一种形式是写作。作文是文字表达的一种,在读后感写作方面要求学生尝试以多模态表现方式进行作文练习,如此课的作文题目为“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要求学生先浏览网上有关环保的相关网页,然后设计一份电子小报,独立撰写小报内容,并进行编辑,将写作变成图文和声形并茂的多模态作品。老师对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并上传网络后供全体学生浏览、欣赏,使学生有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多模态话语的不断解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多模态话语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二种形式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的角色扮演或辩论。角色扮演展示给学生的是图像模态(活的图像)。如此课中围绕着“发展经济优先还是保护环境优先”为题展开辩论。全班38人,分成正反两方各12人,裁判6人、成绩汇总4人,录音2人、摄像2人,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完成,其中正反方都有主辩手和副辩手。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正反两方都列举了大量事实进行陈述。在此模态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推动着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我们还把角色扮演拍成录像,事后让学生进行观看,对这一活的图像进行剖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第三种形式是小组讨论,即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视频、与之相关的影片片段等形式,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并结合视频中的内容与教材内容、中国现状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在这一课我们收集到两个有关日本垃圾处理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日本的垃圾分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用日语把所解码的内容进行阐述,从中可发现学生所解码的信息是否存在失真或偏误。另外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信息”具有可识别性;可转换;可传递;可加工处理;可多次利用(无损耗性);在流通中扩充;具有主客体二重性;具有能动性。[12]因此,我们要充分的特性,让信息增量甚至增值。
二、结语
总之,运用信息论这一科学理论来指导日语精读的多模态教学,对我们改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信息的性质及信息传输规律来协同各种模态,让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结合,通过动画、音乐、情景的巧妙搭配,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学习日语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中通过眼、耳、脑等的综合刺激和感受,增进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到成功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2]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5]石锐.对构建多模态大学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0,(6).
[6]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2).
[7]魏笑梅,多模态英语课堂要素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10).
[8]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第四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倪涛,教学质量效率与信息论的关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10]季月,石玲.关于外语多媒体教学信息呈现中视听干扰问题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13,(2).
[11]詹桂香.《日本概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必要与实践——以日本茶道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1).
[12]曾庆彬,基于信息论原理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责任编辑 付友华
H315.9
A
1003-8078(2015)02-0113-04
2014-12-17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2.28
李晓霞(1977-),女,福建上杭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BS14171;龙岩学院第三批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