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茶陵派学术史研究
——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研究之回顾

2015-03-13司马周张玉娟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江苏常州213001

名作欣赏 2015年8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成员文学

⊙司马周 张玉娟[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 江苏 常州 213001]

学者天地

20世纪以来茶陵派学术史研究
——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研究之回顾

⊙司马周 张玉娟[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 江苏 常州 213001]

20世纪以来,茶陵派研究呈现升温趋势,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茶陵派成员的构成情况研究是茶陵派整体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研究成果并不多。相关研究主要呈现四个特征:从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体现在学术专著中,单篇研究论文很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前期研究中以成员分类为主,后期成果相继探讨界定标准与阶段划分;从研究结论来看,多数研究成果以推断为主,定论性的提法为辅;从研究方法来看,数量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对于茶陵派成员的界定,由于古代文学流派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历史文献的缺失,要想对其构成成员进行非常明确、非常严格的划分,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茶陵派 成员构成 学术史

推介语

司马周博士的两篇论文是江苏省哲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均以茶陵派研究史为研究对象,一篇是对茶陵派构成情况研究的研究,一篇是对茶陵派历史地位研究的研究,两文形成系列。茶陵派构成情况与历史地位是茶陵派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两个话题,学术界对此有些研究,已发表若干成果,但对于目前两个领域的研究情况学术界鲜有关注,而司马博士的两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梳理,分析研究现状,尤其是对一些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具体而微的介绍,在分析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当前学术成果的研究特点,探究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为学术界有关茶陵派后续研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文章占有丰富的材料,在审视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论据充分翔实,论证科学合理,观点较为可信,两文对学术界全面了解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和历史地位的研究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特此推荐。

————八旗书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是明初“台阁体”文学向明中叶复古文学发展流变中的过渡流派,它在文风转型中作用突出,使得台阁体文风向复古文风的转变顺利完成。明代文学研究者对茶陵派在文风转变中的特殊地位比较关注,相关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大幅增加。

纵览20世纪以来的研究历史,在前七十年,研究者对茶陵派的关注非常之少,成果不多;只有近三十年才成果斐然。在所有研究论文中,仅有两篇论文是关于茶陵派研究的综述文章,邓绍秋的《明代李东阳茶陵诗派研究百年回顾》①,论文回顾了近百年来(1900—1999)学术界对明代李东阳茶陵诗派研究的情况,包括对李东阳文学理论渊源,主要文学理论及其与前后关系的研究,并指出了这些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外。后来此文部分成果收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②一书。论文首次对李东阳及茶陵派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梳理,发轫之功,功不可没。但论文对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学术专著都疏漏较多,分析不够全面,不能准确反映学术界有关李东阳及茶陵派的研究现状。针对此文的不足,本人曾撰写了《20世纪茶陵派研究回顾》③一文,文章比较全面地回顾和梳理了20世纪茶陵派研究历史。系列论文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十年来学术界有关李东阳及茶陵派的最新研究成果,拟从茶陵派成员生平及著作整理、茶陵派组成成员、茶陵派文学创作、茶陵派文学理论、茶陵派书法艺术,茶陵派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等六个方面分类梳理20世纪以来茶陵派百年学术成果。本文主要对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研究予以回顾总结,探讨其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考察其研究特点,不揣浅陋,以就教方家。

茶陵派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就是有关茶陵派成员的界定,学术界较少关注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相关研究成果也并不多。

宋佩韦先生的《中国大文学史·明代文学》是比较早对李东阳及其茶陵派中其他成员进行研究的著作。④尽管仍然是对“苏门六君子”的石、邵宝、顾清、罗、鲁铎、何孟春(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的提法)等茶陵派弟子作简要介绍,但其开拓之功仍不可没。周寅宾先生在其《明代的茶陵诗派》⑤论文中第一次对茶陵派的成员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茶陵派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李东阳的同年进士、翰林院的同官;另一部分是李东阳的门生。但周先生没有对其成员进行详细介绍,仅仅是粗略列举了除李东阳之外的16位成员。李曰刚先生则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一书中首次对茶陵派的成员人数作了初步挖掘,他提出:茶陵派领袖是李东阳;茶陵执友包括杨一清、吴宽等13人;李东阳的门生主要是石、邵宝等13人。⑥这是目前学术界所能见到的对茶陵派成员人数及生平情况最为详细的介绍。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指出茶陵派成员的分类标准,所列举的27位茶陵派成员中,有些人是否隶属这一派别还值得商榷。如汪俊、杨慎二人,周寅宾认为是茶陵派的成员,而李曰刚则提出他们不属于这一派别。马中锡,李曰刚主张他是茶陵派成员之一,而吴志达则看法相反,认为与李东阳同时的马中锡不属于茶陵派。⑦

廖可斌先生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有关章节对茶陵派成员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茶陵派的成员主要有两批,一批是以谢铎、张泰、陆、陈音等人为代表的,与李东阳同年中进士并同入翰林院者;另一批是以邵宝、石、罗、顾清、鲁铎、何孟春、储、陆深、钱福等人为代表的李东阳的门生,这些人是他在担任乡试、会试考官和殿试读卷官期间所录取的文士,以及他在翰林院教过的庶吉士。廖可斌先生对成员的界定范围过窄,排除了一类既不是李东阳的同年,又不是其弟子这类人,纯粹是诗酒唱和者。如彭泽,字民望,号老葵,攸县(今湖南攸县)人。景泰七年(1456)举人,曾任应天府通判。诗学唐人,风调遵上,七言律诗尤为擅长,是正统、景泰间不可多见的诗人。李东阳雅重其人,日与唱和,有《玉堂联句》诗百余首,东阳为之序。虽然彭泽既不是李东阳的同年,也不是李东阳的弟子,但两人是挚友,唱和百多首诗歌,所以彭泽应当也视为茶陵派成员之一。因此廖可斌先生提出茶陵派主要成员仅为两类人,有偏颇之处。除这两类人外,还有一类应当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虽无官阶之显赫,也无声名之远播,但与茶陵派成员往来密切,饮酒酬唱,亦当看作茶陵派成员。

随后,在继承学术前辈有关茶陵派成员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在博士论文《茶陵派与明中期文坛研究》(201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章曾专门论述《茶陵派成员考》,对茶陵派成员尝试全面梳理,这在茶陵派研究中首开先河。拙著对茶陵派人员组成情况秉承李曰刚的观点,认为整个流派成员由茶陵派宗主、茶陵诸执友和西涯众门生三类人构成,同时确立了流派成员必须具备的四条标准:活动时间、创作主张、酬唱情况和传统评论。由此考订李东阳为宗主,杨一清等95人构成茶陵诸执友,何孟春等40人构成西涯众门生,整个茶陵派由136人构成。文章对茶陵派成员生平进行了一一考订。拙文对茶陵派成员的鉴定为茶陵派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构成情况与构成标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合理性,但在实际区分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模糊性,另外茶陵派成员是否肯定就由136人构成,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不过拙著首次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摆到了学术界的面前,引发了学术界有关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后续研究的争论。

雷磊在2007年明代文学学会(筹)第5届年会上提交的《茶陵派成员考辨》一文中,结合四条标准和茶陵派分期来确定茶陵派成员。他提出组成成员的应符合四条标准:一是与李东阳有较密切的关系;二是诗文交游、切磋较频繁;三是认同并附合李东阳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倾向(但并不强求一致);四是在当时较有文名。同时将茶陵派的兴起划为四个时期:酝酿期、前期(成长期)、中期(兴盛期)、后期(成熟期)。结合四条标准和四个时期,雷磊考证研究得出:茶陵派领袖为李东阳,成员有谢铎、傅瀚、倪岳(以上同年),程敏政、吴宽(以上同僚),邵宝、石、罗、顾清、何孟春、鲁铎、陈、汪俊(以上弟子),彭民望(以上诗友)等。雷磊仍是沿用“标准+茶陵派活动时限”的方法来考察茶陵派成员,其四条标准中的前三条作为确立流派成员的标准,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第四条“在当时较有文名”作为考察流派成员的标准,不一定妥当。作为茶陵派的成员,有名望有地位者固然不少,但其中也不乏默默无闻之辈,流派的成员不能以是否有文名来作为衡量标准。而且文中考证认为只有上述人员是茶陵派成员,这与当时茶陵派的实际情况不符,如四库馆阁之臣评价顾清曰:“其(按:即顾清)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文章简练醇雅,自娴法律。……在茶陵一派之中,亦挺然翘楚矣。”⑧评价陆简的诗歌:“其(按:即陆简)文义蕴未深,而平正朴实,于长沙一派为近。”⑨可见顾清、陆简为茶陵派成员。再者秦金,他在李东阳的诗文集中无任何记载,而明俞宪《盛明百家诗·秦端敏公集》卷首却提到秦金为西涯李公之门人,并说他“平生诗文多不存,今得其诗集十卷,于是采而刻之”,故秦金也应为茶陵派成员之一。所以雷磊所考证的茶陵派成员范围过窄,人数过少,遗漏过多。

同时期周寅宾在《李东阳与茶陵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第四章《李东阳领导的茶陵派》对自己以前有关茶陵派成员构成学术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深化,其对茶陵派成员的考证与雷磊有相似之处,都是根据茶陵派活动时间确立主要成员。只是周寅宾将茶陵派文学活动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后期。文章考证每个阶段茶陵派的主要成员,早期主要成员除李东阳外,还有谢铎、张泰、陆,另外吴宽、程敏政、杨一清为早期的支持者,但并不属于茶陵派成员;茶陵派中后期成员,为李东阳的门生,主要是六人:邵宝、石、罗、顾清、鲁铎、何孟春等,这六人是茶陵派中后期的骨干。同时文章认为李东阳并不是所有的门生都是茶陵派成员,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茶陵派的骨干成员,即上述六人;二是文学上的反对派,即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三是不属于任何流派,如王守仁、严嵩等;四是茶陵派的一般成员,包括11人:乔宇、储、钱福、吴俨、靳贵、汪俊、林俊、陆深、张邦奇、孙承恩、杨慎等。该文考证依旧是范围过窄。

而林家骊、孙宝《茶陵诗派新论》⑩一文则提出应将茶陵诗派成员分为核心成员和外围成员两类,核心成员又可按草创期、鼎盛期和衰落期加以划分。草创期核心成员,主要包括李东阳及谢铎、彭教、陆等同年进士,另外还有许多翰林院同官,如吴宽、程敏政、杨一清等人。鼎盛时期的核心成员除了谢铎、杨一清外,还包括李东阳、倪岳、吴宽等人的门生,如石、邵宝、顾清等人。衰落期的核心人物,主要有邵宝、顾清、何孟春、杨慎等人,他们可看作茶陵诗派衰落阶段的代表。除此之外,还包括那些外围成员,即与核心成员有着密切诗歌赠和关系的翰林院之外的同僚、乡友乃至门生等。按阶段划分成员有其合理性和可取性,能够比较清晰地考证茶陵派成员组成,但涉及面过宽,成员构成模糊,仍有研究空间。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的研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从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体现在学术专著中,单篇研究论文很少

研究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既是分析茶陵派文学创作与艺术风格的关键一环,也是分析茶陵派之所以在文坛风行半个世纪的基本内因,这一课题对茶陵派整体体系研究至关重要。然而分析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成果大多是为了专著的系统性框架需要。换句话说,学术界是因为要保证研究的整体框架,从而讨论茶陵派成员构成问题,单篇论文研究非常之少。单篇论文仅有湘潭大学雷磊教授在2007年明代文学年会上提交的《茶陵派成员考辨》一文是专门研究茶陵派成员的组成情况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成员标准和茶陵派活动时限两方面着手,界定茶陵派成员的构成情况。其他文章基本上都是贯穿于专著或论述中,有的是专章探讨,如李曰刚先生的《中国诗歌流变史》,周寅宾教授的《李东阳与茶陵派》,拙著《茶陵派与明中期文坛》、林家骊的《茶陵诗派新论》等,都是专著或论文中独辟一章或一部分研究茶陵派成员的组成;有的是附带研究,如宋佩韦的《中国大文学史·明代文学》、廖可斌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只是在论述中涉及到这个问题。

(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前期研究中以成员分类为主,后期成果相继探讨界定标准与阶段划分

纵观20世纪有关茶陵派组成成员的研究内容,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流变。以雷磊的论文为界,该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分类的角度来探讨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后期主要是从界定标准和活动时限两方面来探求茶陵派成员构成。前期研究成果主要有宋佩韦、李曰刚、廖可斌等的学术专著以及拙文,其中以宋佩韦为代表。宋佩韦在论著《中国大文学史·明代文学》一书中,以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为依据,较早提出茶陵派成员除了领袖李东阳外,还有茶陵派弟子和茶陵派羽翼。这一提法为后来的不少学者所接受和进一步拓展,如周寅宾、廖可斌等人,就提出茶陵派除了领袖李东阳外,还包括李东阳的同官和李东阳的弟子。李曰刚先生则将成员分为茶陵派领袖、茶陵执友和门生三种,拙著基本上也是采取了这一分类方法。雷磊教授在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茶陵派成员构成既要考虑成员的标准,又要结合茶陵派活动时间,通过对茶陵派不同阶段的划分来梳理不同时期的成员构成。这一研究角度颇有新意,为后来的研究者所认同,如周寅宾、林家骊等专著或论文中吸收了雷磊教授这一研究方法。

(三)从研究结论来看,多数研究成果以推断为主,定论性的论断较少

目前所有有关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依据文献记载、结合理论分析进行的推断,多数研究成果以探索、猜测为主,很难作为定论。这与中国古代对流派的界定有关。从文学史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主要有两种基本形态⑫:一种是具备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的自觉集合体。如明代“前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亦都属于这一流派范式;另一种类型是不完全具有甚至根本不具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但在客观上由于创作风格相近而形成的派别。这种半自觉或不自觉的集合体,或者是因为一个核心作家的独特风格,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和模仿者而形成的有特定核心和共同风格的派别。或者仅仅是由于一定时期内的一些作家创作内容和表现方法相近,作品风格类似而被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冠以一定的流派名称。中国文学史的多数流派实际上是以这样的一类形态存在。毫无疑义,茶陵派属于上述第二类流派类型。茶陵派就是依赖相似创作风格与共同创作追求形成的诗歌流派。在现有文献资料欠缺,没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情况下,要想弄清楚茶陵派成员构成情况,这一课题本身就具有挑战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故而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推断性的,而非定论,从而研究结论争议都较大。

(四)从研究方法来看,数量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来看,是数量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数量统计,主要表现在梳理茶陵派成员的组成情况方面,所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会列举出茶陵派的成员组成情况,以拙文为代表。通过认真细致的梳理,结合标准,拙文考察出茶陵派成员情况是:李东阳为宗主,杨一清等95人为茶陵诸执友,何孟春等40人构成西涯众门生,整个茶陵派成员有136人。本文在界定茶陵派成员时,依据四条标准:一是活动时间;二是创作主张;三是酬唱情况;四是传统评论。理论分析,体现在学术成果中,主要表现在对茶陵派活动时间的推论。这可以以林家骊、孙宝合写的《茶陵诗派新论》一文为代表。通过文献研究,林先生认为天顺末年成化初为茶陵诗派形成的上限,下限是李东阳正德七年十二月致仕后,这也是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活动时长。而对于茶陵派成员的划分,林先生提出了核心成员和外围成员,核心成员又按草创期、鼎盛期和衰落期加以划分的定性研究,研究思路比较新颖。

20世纪以来对茶陵派成员构成学术论文过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茶陵派研究者的重视。对于茶陵派成员的界定,由于古代文学流派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历史文献的缺失,要想对其构成成员进行非常明确、非常严格的划分,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① 邓绍秋:《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第60—63页。

② 邓绍基、史铁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663—667页。

③ 司马周:《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3期,第65—73页。

④ 宋佩韦:《中国大文学史·明代文学》第3章《弘治、正德间的文学》,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715—720页。

⑤ 周寅宾:《学林漫录》第10辑,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0—188页。

⑥ 李曰刚:《中国诗歌流变史》(三),《中明》,台湾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295页。

⑦ 吴志达主编:《明清文学史·明代卷》(上编)第7章《过渡性诗人——李东阳及茶陵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页。

⑩ 林家骊、孙宝:《茶陵诗派新论》,《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第159—164页。

⑫ 关于文学流派两种基本形态的理论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刘建军撰《文学流派》中的观点,第952页。

作 者:司马周,文学博士,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明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张玉娟,文学硕士,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茶陵派学术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ZWC 015);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成员文学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们需要文学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两只挂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家的新成员
课题组成员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