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自然全美思想

2015-03-13谢盛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州510520

名作欣赏 2015年8期
关键词:齐物庄子万物

⊙谢盛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广州 510520]

试论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自然全美思想

⊙谢盛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广州 510520]

庄子的“齐物”思想可以从“道”与“德”的关系即个体性与整体性、独特性与多样性或丰富性等方面来理解。庄子将“一”与“众”化了,在这种意义上,庄子的美学是主张彻底的生命各美其美的“众美”。这个观点可以诠释为现代生态自然观;同时,庄子的这种自然全美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动物情结上。

生命平等 道 众美 自然全美

一、“齐物”“众美”的生命美学思想

列宁说:“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庄子也是如此,为了否定具体的、有限的事物的真实存在,他从揭示矛盾入手。他认为任何具体的事物都包含有无、大小、然否、美丑、善恶等种种矛盾,人们在发现一方面的同时又可以发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因此,一件事既可以说是有,也可以说是无;既可以说是大,也可以说是小。这些属性实际不在它们自身,而是在于人类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庄子认为,既然事物是无自性的现象,因此就没有区别和差异。这就是庄子的生命平等思想,即“齐物”思想。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秋水》)

任何事物都有它大的方面,也有它小的方面。从大的角度去看,万物皆大;反之,从小的方面去看,万物皆小。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万物皆有、皆无,皆然、皆非。理解了天地和米粒一样小、毫毛和泰山一样大,就知道了什么是量的差别。理解了任何事物都像东与西那样相反相成,就知道如何确定相反的事物的作用。因此,事物是“齐一”的,没有差别的,只是因为人的观点和角度的不同罢了。在《齐物论》中庄子道: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庄子的生命“众美”思想不仅赋予宇宙万物平等的存在权利,而且赋予个体生命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片刻以平等的价值。庄子的主张是:不仅宇宙间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美,同一个生命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美。生命此时此地的存在,是完全与其自身同一的“一”,任何对它的再现性描述都会导致遮蔽一的“多”。一个生命有此时此地的存在“一”,也有彼时彼地的存在“一”,生命的多个存在的“一”可以是不同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自我同一的“一”。我们可以将一个生命不同时刻不同处所的多个存在“一”,理解为多个不同的生命。梦为蝴蝶的庄周与梦醒之后的庄周可以被看作同一个庄周不同时刻的存在形式,也可以极端地理解为彼此完全无关的蝴蝶和庄周(或者两个完全无关的庄周)。庄子就是这样将“一”与“众”化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庄子的美学是主张彻底的生命各美其美的“众美”。因此,我们不能用生命的某个片段来掩盖另外一个片段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用宇宙中的某个生命来掩盖其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片段、不同的个体生命都有自己完美而独立的生命美。生命就是不同的、完美的、富有平等性的个体生命美的总和。

这种生命平等思想即“齐物”思想还可以从“道”与“德”的关系即个体性与整体性、独特性与多样性或丰富性来理解。如果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德”则是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内在于所有具体事物中的道。德即得道,“得物以生谓之德”(《天地》),德是道在创生万物的活动中赋予事物的存在根据,是道的作用和显现。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是指道产生万物之后,就居于万物的内部而成为它们的存在根据和本性。所以庄子讲:“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渔夫》)由此看来,道与德的关系,也是一种体与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道是本体,它通过德在事物中的功用体现出来;道又是整体,它在创生万物散落、泛布于具体事物中的东西就是德,因此德是它的组成部分。德以道的整体性为存在根据,并且通过自身的个体性来体现道的整体性。事物一经产生,就已经得道,道就成为了它自身的本质属性,就有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德作为体现于具体事物中的道,是事物自身的内在价值。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它们都在按照道的法则去实现它。因此,从万物自身所依据的价值本源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而没有大小贵贱之别。这个观点可以诠释为生态自然观:众多的生命物种构成的复杂联系的生态网络,是生态系统整体价值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各种生命物种的内在价值是实现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工具。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表明,自然界的生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体生命的交错联系织就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之网和宇宙之网。庄子关心个体感性生命,那是一种浪漫诗意的人生,是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即使死亡也是回归自然,是加入自然的生态循环。作为生命的繁荣特征以及生命与环境和谐关系的体现,是以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不断创造、共同维护为基础的。有的学者把生命物种共同生存的环境相互支持和协同进化的关系称为“亲和性”。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命个体之间,广泛地存在着竞争互利、寄生、便利合作、共生等多种复杂的关系,这是互利共生关系所决定的亲和性。这样使得生命客观上超越了个体的利益,去支持和协助别的生命的发展。“于是,从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中我们便看到了生态美的深刻的本体论涵义:生命是建立在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彼此依赖、共同进化的基础上。每一生命包含着其他的生命,生命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保护……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与生命的存在同样真实。这就是生态学的场本体论。”①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是生命与生命和谐相处之大美。个体生命参与到生命多样性的繁荣和谐中,和生命整体打成一片,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众生皆有美,因为所有生命都是‘生命目的中心’(teleological-centers-of-life)……每个生命物种都有不同目的,其目的就是生长、发育、持续和繁衍。生命本身在它向此目的前进的意义上讲是有方向性的,每个生命都是这一目的行为的中心,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②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生命主体”,“从生命主体的生存环境和满足生存需要的对象来看,不同的生命主体也是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满足生存需要的不同对象的,其主体的感受也是相对的。”③

庄子在《齐物论》中形象地用了动物的主体感受来说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尊重生命主体的平等性。“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鱿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麇鹿食荐,卿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鱿与鱼游”,这说明不同的生命主体对于客体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与对象,对于满足不同个体生命的生存需要,这些都是相对的。人睡在潮湿之处就会得腰病甚至半身不遂,但是泥鳅却悠然自得;人住在高高的树上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但猿猴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人、泥鳅和猿猴这三种动物,各有其适合自己的居住之处;人食牲畜的肉,麋鹿食草芥,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以老鼠为美食;猿以猴类为配偶,麋则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至乐》)不同的生命主体的特性不同,其好恶必定存在着差异。庄子把人与动物的生存价值放在平等的地位来看待,这体现了他的万物平等思想。

二、特有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动物情结

《齐物论》的三要素:世界、他人、自我。审视世界首先要改变自我对世界的看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见人与其他生命的和谐平等思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和”,只有“和”,才能共生。它揭示了美的最高境界——和谐。和谐体现了万物生命的本质——完美与圆融以及生生不息。

《庄子》的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以鱼来象征自由和逍遥,以动物为“主角”没有看似偶然巧合的勉强之嫌,因为在《庄子》一书的其他地方都得到了支持,全书动物的大量涌现而使这一观点具有了普遍意义。庄子浓郁的动物情结不仅影响了他的哲学思维,而且使其哲学独具特色:在人与动物的平等中凸现人与万物平等的生命平等思想,在人与动物的合一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民胞物与的理想。

在庄子看来,本体与现象不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价值上都是属于不同的两个层次,象性范畴和派生物之间由于都源于同样一个本体而具有相同的出处和来源,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派生万物的本体面前,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是平等的。在此意义和层面上,人与万物(动物、植物和非生物)没有什么两样。现象界的万物由道而来,是道的一个方面或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与道的无限性相比,因为有限而不完善。因此,它们之间的大小、美丑都是相对的,从道的高度来看是各有其缺乏和不足的。用庄子的话讲就是: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可见,庄子相对主义所显现的本体意义是基于宇宙本体高度的人与万物的平等。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不同地位而导致人与万物的平等是庄子生命美学思想的重要特色。这可以从庄子的动物情结中显示出来。《庄子》不仅以动物开篇,而且让动物在书中遍地开花、大行其道。较之其他著作,比如《论语》《老子》《庄子》中的动物数量和动物种类之多或者出现次数、场合之多以及传递的信息、意义之广,都是任何先秦时期的著作所无法比拟的。粗略统计,《庄子》中出现或提到的动物大至鲲鹏虎豹、小到蚊虻蝼蚁,有各种禽兽不少于百种之多,可以与书中的人物数量相媲美。动物情结和动物的大量出现使庄子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现为:人与万物的平等主要或具体表现为人与动物的平等,人与动物的平等不断冲淡和挤占了人的特殊性。庄子的动物情结和动物的大量参与为庄子的平等的生命美学思想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创新元素。

在庄子的论述中,人与动物的平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身份和源头来看,人与动物以及万物都源于道的生化,具有相同的出生机制和身份证明。庄子在说明世界的衍生时,力图从道的无限变化和本体论的高度为动物提供合法的存在理由。认为整个宇宙就是道的作用的演化过程。在《庄子·至乐》中他描述了物种的层层转化过程,人从马变化而来、最终又返回的演化之旅。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则为陵鸟……则为乌足……其叶为胡蝶……化而为虫……为鸟……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

在这个缭乱的过程中,在道的无限演化中,动物大量出于其中,完全成为了演变的主角,排挤甚至掩盖了人的光芒。人与形形色色的存在物一样,也是道在演化中的不经意的一种形态,源于物(马),返于物(机)。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万物(如虫、豹、马等)没有任何的不同,在宇宙之间也没有优越性。在道的生命流程中,由于淡化了人的特殊性从而拉近了人与万物的距离。

第二,从存在和归属来看,人与动物相互转化。“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庄周与蝴蝶的形态相互转化不仅是梦境,而且是道的本然状态,人形对于人来说是暂时的形态,是物化的一种表现。人来源于动物,又要返归于动物。在这个相互转化中,人没有特殊性,与动物的生命形态是完全一致和平等的。

概述之,从表象层次而言,庄子以动物自喻,梦想变为动物和对动物萌发自发而朴素的情感;从深层次思想而言,表现为基于宇宙本体(道)的人与动物的平等关系;从价值取向而言,则归结为天人合一。

①② 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7页,第216页。

③ 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1]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哲学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 者:谢盛华,硕士,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学评论等研究。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齐物庄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Life, Entangled
齐物:进入逍遥境界之门
进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